刘力力
摘要: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器乐,目前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目,体现了浓厚的美学思想,从情感内涵、韵律意境,都具有传统美学思想的烙印,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本文就其美学特点展开分析研究,进一步挖掘其美学内涵,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这种器乐,发掘其传承意义。
关键词:唢呐;美学价值;传承
一、唢呐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1.民族之美。唢呐能够在中国传统器乐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开。唢呐音质淳朴,或高亢如歌,或诙谐打趣,或如泣如诉,极富穿透力与感染力,最能抒发民间喜怒哀乐,表现天地间的生命力,顺应淳朴的民风,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民族乐器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料,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无论是音色还是韵味,都能够体现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如《中国婚嫁》,整个场面的渲染,就是一幅浓浓的中国式场景。
2.包容之美。我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结合。阴阳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相生相存、相依相配的关系。比如在唢呐音乐当中,有高音和低音,相得益彰,形成音高的反差,这种阴阳相济的美学思想比比皆是。目前有一种加键唢呐,更是突出了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的美学思想融合。传统的唢呐只有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两种,这种加键唢呐,在一支唢呐上结合了两种音高,吹奏起来游刃有余,高音低音转换频繁,十分流畅,这也是唢呐音色的特点,更是民族美学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婚嫁》这支协奏曲里面,就频繁使用了多支不同调性的加键唢呐,十几个唢呐一起吹奏,将美学思想体现的一览无余,非常圆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
3.情感之美。音樂的魅力历来以情感著称,作为民族器乐之一的唢呐,其情感的表达是与其他音乐艺术是相一致的。抒情性以及本体美学是唢呐演奏情感的基本特征,如黑格尔说的,“因为它的特征在于本身无形的情感表达”,所以说音乐针对的是人的内心。唢呐演奏的情感化就是强调演奏者在唢呐表演的过程中对唢呐作品进行的情感体验,要投入感情,才能够使作品真正富有生命力。具体来说情感的投入可以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来形容。如《大姑娘美》《句句双》这样的曲子,演员除了要保证曲子演奏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还要用自己的神态和动作向观众传递一种欢快的情绪,要让观众有一种想要跟着曲子起舞的冲动。而像《江河水》这样的曲子,最重要的是向观众传递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其分寸需要演员来拿捏,唢呐演奏在情感方面的感染力是一大特点,因此情感化的特色也是非常有赏析价值的。
4.个性之美。演奏的过程就是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与匠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用是否具有艺术创造的个性来区分艺术家和匠人。个性化其实来源于对艺术的积累、感悟与探索,所以说过去唢呐匠的传承之路是很难具备这一特征的。因为他们对于唢呐这一艺术的认知角度仅仅局限于唢呐本身,所以说现在这个时期要演奏好唢呐,并且将这一门艺术传承下去就需要勤学苦练、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将时代的特点融入到这项艺术之中。而且个性也是风格形成的基础,风格的形成就标志着唢呐这一艺术门类不断形成。所以说每个演奏者都应该用自身的行动推动唢呐演奏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前进,这样才算是真正将唢呐的精髓传承了下去。
二、唢呐音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周朝开始至汉、晋、唐代,唢呐有着广泛的认识和知名度,制作越来越精良,技巧也丰富了起来。到了宋元时期,唢呐在南方地区得到发展,唢呐成为了传统当中重要的民族器乐。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型民族乐团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作品的演奏出现了种类繁多、样式多样的需求,对其唢呐在乐队中的音准方面也有了比较苛刻的要求,改良传统唢呐就成了当时最为主要课题。随着全球一体化、民族同质化的变革,许多民族音乐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到了现代社会,唢呐逐渐被人们淡忘,唢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唢呐艺术相对于以前来说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跟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相比还逊色很多。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大潮中,唢呐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在学校和社会上,由于对于民族乐器,尤其是唢呐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认为学习唢呐,只能民间走事或者跑跑场子,几乎没有大用途,再加上,拜金主义盛行,如:酒吧、KTV以及大型商场、广场等场合,很难听到唢呐的声音,就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也是惊人的悬殊。当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适当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一些传统上比较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真正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三、唢呐音乐艺术的传承
1.积极搭建唢呐理论研究与高校合作的平台。唢呐艺术源于民间,其传承形式主要是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模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民间唢呐艺人练就了高深的唢呐技艺,能够依据生活中的情景与现象即兴吹奏唢呐乐曲,但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与专业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文字处理能力与专业创作能力相对较低,不能够及时的记录与总结实践成果,从而造成唢呐艺术理论研究的空缺,阻碍了唢呐的进一步发展。为提升唢呐艺人的音乐文化与理论修养,文化部门应积极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研究水平高、研究方法科学的优势,及时总结唢呐的实践成果,不断探讨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积极为唢呐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除此之外,相关文化部门应在唢呐艺术传承中发挥主动性,面对丢失的唢呐曲目主动抢救,同时,针对唢呐曲目资料全面整理、具体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抢救制度和相关条例,妥善存储影视资料,避免这类资料丢失,或者完整性受到破坏。
2.营造文化氛围。传承唢呐艺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民间故事的形式完成文化传播活动,并将这一形式习惯化,多举办关于唢呐的各种比赛来挖掘民间的唢呐人才,名列前茅的参赛者还能获得证书和现金奖励,进而调动参赛者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唢呐更加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得到长远的发展。人们对唢呐艺术的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这对唢呐艺术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之外,可以借助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的新途径。政府部门紧紧围绕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品牌特色文化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