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独处”休闲

2021-02-13 06:45王慧刚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陶渊明

王慧刚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剧,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休闲”。如何去休闲?有的人选择运动健身,有的人选择跳舞唱歌,还有人选择远足旅游,又或者和朋友一起喝个下午茶。正如钱忠文先生所言:“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产业会让你越休闲越忙,越休闲越累。”[1]比如,旅游遇到堵车,跳舞可能影响邻里关系,和朋友喝茶时心里却想着股票有没有升值、职位有没有可能得到提升等,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休闲。有研究者指出:“我们需要新的休闲方式,一种能带来沉思和冥想的方式。为了这个目的,人需要有独处的勇气。”[2]

独处为何能成为一种休闲方式?这里涉及“休闲”及独处的内在特质等诸多问题,我们不妨借用一位古人作为事例来加以说明,这位古人就是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

一、从独处中品味休闲的陶渊明

把陶渊明与休闲联系起来并不突兀,在陶诗中,陶渊明屡屡提到自己闲暇的状态: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冥。(《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3]170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杂诗》其十)[3]306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日闲居》)[3]70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停云》)[3]1

闲居的陶渊明有时趁着“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游斜川》)[3]84;有时则与“邻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3]114;有时兴之所至,与子侄辈同游荒林丘陇,“试携子姪辈,披榛步荒墟”(《归园田居》其四)[3]80;有时则杀鸡备酒,款待乡邻,“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3]83。但更多的时候,陶渊明喜欢静静地独处一室,享受只属于自己的休闲。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停云》)[3]1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时运》)[3]7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答庞参军》)[3]28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九日闲居》)[3]70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饮》)[3]111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3]184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3]199

陶渊明是喜欢宁静的,把柴门关上,或读书,或抚琴,甚至独自去浇灌园中的菜蔬,都能换得内心的欢娱,这不就是人人所钦羡的休闲吗?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加以辨析,那就是该如何去理解“独”,因为陶渊明的作品中对于“独”的描写不仅仅是欢乐的,也有幽恨的,比如: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归园田居》其五)[3]83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序》)[3]211

陈冬根认为:“世人多以冲淡平和的标尺来评述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读,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传释。细读陶氏诗文不难发现,其中满是孤独之意象和寂寥的情思。可以说,孤独几乎成了陶渊明一种叙事方式。”[4]如果把“独”仅仅理解为“孤独”,而不是“独处”,那就不能成为一种休闲了。

那么何为“独处”?何为“孤独”?两者有什么区别?闫瑞认为:“孤独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交往渴望与实际交往状态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而独处,是指当一个人在意识上与他人分离,情感或信息不与外界交流,在各个层面上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均不存在时的状态。在独处中,一个人有可能感受到孤独、寂寞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孤独与独处的联系;但同时,独处中的个体也可以是快乐的、充实的。也就是说,不愉快的感觉是孤独固有的,但并非是独处固有的。独处时,个体可能会孤独、也可能不孤独,独处的人处在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下,可以容纳任何的情绪体验。”[5]

简单来讲,独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生活状态,而孤独是一种消极的身体感受,孤独只是独处时的情绪体验之一。对于陶渊明诗文中的“独”也应作如是理解,即独处中的陶渊明有时的确会感觉“孤独”,或者说有“孤独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陶渊明对“独处”的主动追求及身处其中的愉悦感受。这一点可以从陶渊明对“自我”的身份认定得到印证。在《答庞参军》中,陶渊明称自己为“我实幽居士”[3]103,而且乐是幽居。独处是陶渊明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接受,比如作品中写道: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3]77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3]181

可以看出,是他主动把自己同外界隔绝开,恰如美国学者约瑟夫·查斯特罗所言:“实际上,把门锁上的唯一作用就是维护个人空间。”[6]而且在独处中除了偶尔的“孤独感”,他更多感受到的是闲静与欢娱,正如《与子俨等疏》所言: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3]441

在解决了独处与孤独的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甚至可以把那些表现“孤”的诗句,以及用“独”形容其他物象的诗句也当作陶渊明喜好独处的象征,如: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3]31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饮酒》其四)[3]218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3]226

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3]367

在独处中品味专属于自身的休闲,但同时也承受着无人陪伴的孤独,陶渊明的独处休闲可以说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休闲方式。借用梭罗《瓦尔登湖》之语:“我发现,一个人独处,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极棒的。”[7]

二、独处休闲的内在特质—自由与自然

美国学者伯格认为:“渴望独处的人不一定要逃避人际关系。相反,花大量时间独处,是因为他们认为独处有好处。”[8]独处何益?应该就是获得自由吧,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9]而这也是现代人对于休闲的要求。

这里同样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何为休闲?不同的休闲学著作有不同的定义。张维亚、汤澍主编的《休闲学概论》说:“但从学者们对‘休闲’的理解上可知,休闲是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和、放松、自由自在,从而达到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的一种措施……从本质上讲,休闲是一个通过自我认识而获得自由并发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休闲的合理内核是自由,休闲的本质是自由。”[10]3

独处中的陶渊明是自由的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通过独处,陶渊明首先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他通过不断努力摆脱了来自多方面的束缚。

最重要的一个举动便是辞官归隐,不受污浊官场对自己的摆布与管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11]2286的行为也让世人看到了贫士陶渊明的铮铮风骨。

然而,辞官后的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为他的生活中还有家人、乡邻及朋友,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陶渊明。如上所引,陶渊明是不逃避人际关系的,如他归乡后,看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3]391是欢欣的;听到乡老清晨敲门“……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饮酒》其九)[3]228也是感激的;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也是快意的。但是这些关怀、邀约也促使陶渊明更渴望独处,渴望独自一人的自由,个中缘由正如其诗中说的:“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咏贫士》其六)[3]322的确,世人虽多,然同调者又有几人呢?田父好心劝慰:“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饮酒》其九)[3]228但他们又哪里了解陶渊明的真实内心呢!《宋书·隐逸传》记载:

(渊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11]2287

有的学者从而得出“渊明夫妻生活有时不协也是事实”[12]的结论。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说道:“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3]441二仲即求仲、羊仲。汉赵岐《三辅決录》曰:“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裘仲、羊仲从之游。二仲皆推廉逃名之士。”[13]莱妇即老莱子之妻。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重礼聘他为官。其妻竭力劝止他:“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列女传》)[14]于是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到江南。陶渊明直言他没有志同道合的隐士朋友,也没有像老莱子妻子那样甘于贫苦隐居生活的妻子。

在与众人的交往中,陶渊明仍是孤独的,正因如此,陶渊明更愿意选择独处,至少还可避免与他人共处所受到的无形约束,起码身体是自由的。英国学者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认为:“相比于孤独,我更喜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往,但相比于难以情投意合的朋友的侵扰,我更喜欢独守孤独。”[15]

除了获得身体的自由外,独处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高度自由。社会空间缩小了,精神和心灵空间反而扩大了,鲁枢元先生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孤往’、‘见独’历来被视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见独’即见道,拨开层层障蔽,洞悉生存的意义。”[16]而在现代人看来,“休闲不仅是为了寻求快乐,更是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10]3。应该说,在更高的哲学和精神层次,独处与休闲有一致的要求。

通过独处,陶渊明获得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就是回到“自然”。即前文所言“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和、放松、自由自在,从而达到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这种平和与和谐正是陶渊明通过独处思考而获得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其诗《形影神》: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悽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苦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3]59-65

研究者认为:“《形影神》是陶渊明灵魂苦斗的自我写照……是他内心世界有关选择何种生存方式的自我较量。”[17]也是“陶渊明一生思想的结晶,是陶的生命哲学”[18]。“形”代表人的形体,“影”代表人的身影,“神”则代表人的精神。“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欲藉饮酒以愉悦。“影”的回答是,生命既不可能长久,神仙之路也无由到达,既然如此,不如立善名以求不朽,比起饮酒要更高尚。“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作出“神释”,认为人终将一死,生命永久的想法是靠不住的,即使饮酒换得短暂愉悦,但却使人短寿。立善名未必有人会长久记住你的善行,不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面对生死,正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3]65。袁行霈先生说:“(形、影、神)分别代表三种人生观,亦可视为渊明自己思想中互相矛盾之三方面。”[19]陶渊明其实与当时的众人一样,内心也有许多思想纠结,而他能通过独处与冥思,最终以“自然”消解了困扰人们的生死问题。

除了生死之思外,他内心还有很多矛盾:“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3]320,“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杂诗》其二)[3]291,“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3]158,“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3]390,等等。面对贫富的计较、仕隐的矛盾、命运的无奈,最终通过思索,他达到了内心的平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梁启超曾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包括他:‘自然’。”[20]25-26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也说:“陶潜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绝好代表者。他一生只行得‘自然’两个字。”[21]什么是自然,简单讲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由自在,就是休闲时所呈现出来最本真的状态。梁启超还说:“爱自然的结果,当然爱自由。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20]26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思考,独处无疑是更为有效地获得人生真谛的方式。自由与自然,这两种在独处时才可以体验到的感受正是休闲的本质要求。

三、陶渊明独处休闲的当代意义与启示

檀金认为:“在这样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里,灵魂和内心更需要独处时的宁静。这片宁静可能在高山上,也可能在大海边,更可能藏在一所乡村小屋中。只要敢于独处,用心去体味,就能体会到它的妙用。”[22]这也许就是陶渊明独处休闲给我们当代人最大的启示。在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的内心往往极容易空虚,也特别害怕孤单寂寞,所以总是用各种方式去填补内心的寂寞,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凑热闹。热闹过后,却又感到陷入更大的空虚里,生活变得越来越疲惫。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应该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光,正如方向苹所言:“热闹太久,我需要独处来平静一下。”[23]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开始认识到“独处对心理健康的有益作用……独处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人类经验……独处是一种自我奖励、自我治疗和情绪平复的好时机”[24]。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独处的曼妙”,如黄镇坤所说的:“独处是自已与自己的一次真诚坦荡的对话,是审视和洞悉自己的一种好方法。只有乐于独处的人,才能在独处中观察、思考、分析、沉潜,才能有独到的见解,才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25]这些人也许没有读过陶渊明的诗,也许对陶渊明不甚了解,但不妨碍他们是陶渊明的异代知音。

当然,我们也要基于陶渊明的独处,为乐于独处的现代人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独处但不自闭。自闭又称孤独症,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也害怕社交活动,自闭者往往闭门不出,对于外界不予理会,这不是独处。陶渊明不害怕也不回避社交活动,他可以主动关上柴门,享受独处的时光,也可以随时打开柴门,邀邻居闲聊攀谈,还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与邻居共同出行游赏。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3]117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游斜川》)[3]84

他也可以随时拿起笔来给朋友写信,打破独处时情感或信息不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和郭主簿》《酬丁柴桑》《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与殷晋安别》《岁暮和张常侍》《赠羊长史》《答庞参军》等酬和之作。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某某因为工作压力大、或由于家庭环境的变故而变得自闭、孤独,又或者沉溺于游戏而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这不是独处,更谈不上什么休闲。

其次,独处寻求自娱。独处可以静静地待着,什么都不做,或也可以做一些小事让独处变得更充实丰富。比如,袁岳就谈到他的九种独处方式:听雨、静读、单走、咖办、站讲、悄观、自饮、快写、微连。[26]相比于陶渊明独处时的饮酒、弹琴、读书、游赏、写诗、撰文等,如果除去时代差异所带来的不同,二者是何等的相近。

当然,独处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休闲,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的无功利性,因为当你做某件事是为了某些目的的话,那便会患得患失,也就会失去了休闲的意义。打游戏本也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玩家过分注重输赢,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便失去了休闲的意义。就陶渊明来讲,他独处的所作所为是没有功利性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娱”: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闲靖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3]420-421

余闲居寡欢……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二十首·序》)[3]211

“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著文自娱”,既可避免独处时偶尔带来的孤独感,又能避免名缰利锁、患得患失的疲惫感,使独处真正成为一种休闲。

最后,独处追问自我。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是“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也经常被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追问自我,思考“我是谁?”现代社会的人之所以感到累,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迷失了自我,正所谓“人为物化、心为形役”,因而不得自由,这种感受其实就是源于陶渊明自己的困惑,“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3]391。但陶渊明最终通过独处的哲思,通过“神辨自然以释之”(《形影神》)[3]59而获得了最后的消解,最终的平和。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恐怕是现代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朱敦儒曾写道:“人人放着逍遥路,只怕君心不悟。”(《桃源忆故人》)[27]如何去悟,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独处。悟到了,释然了,也就是逍遥了、休闲了。

猜你喜欢
陶渊明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你好,陶渊明
MADE IN CHINA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陶渊明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