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亚图
2021年11月22日,中国深圳与西班牙巴塞罗那以视频方式签署协议书,从友好交流城市正式升级为友好域市。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深圳缔结的第一个友好市,也是疫情期间“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离不开“增进民心相通”这项基础性工程的支撑和保障。“一带路”倡议提出8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通过一系列项目和活动的实施,增进了“一带路”沿线国家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各国民众更加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8年来,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止到2021年8月,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不利因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间开展的人文活动仍然亮点纷呈。3月12日,白俄罗斯举办青年汉学家论坛,吸引了中白两国近百名知名学者参加;4月30日,为期两个月的“第三届中国旅游文化周”以在线形式在英国启动;7月16日,第二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黎巴嫩赛区决赛日在线上举行;11月20日至21日,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少年教育发展联盟年会在河北正定中学举行;12月8日至12日,来自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汇聚400多部参评影片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中国福州举行……可以说,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非但没有因为疫情停滞,反而通过在文化、体育、影视、教育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使“一带一路”朋友圈更大,民间情感更加牢固。
人文交流加强了“一带一路”各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各国人民的相知相亲。就拿埃及来说,作为最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非洲国家之一,埃及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诸多“第一”:埃及是中东和非洲第一个在大学里设立中文系的国家,是第一个在电视台播放中国连续剧的阿拉伯国家,也是非洲第一个中国大陆公民组团出境目的地。2021年埃及新增了两所孔子学院,汉语进入埃中小学课堂有了重大进展。目前,埃及的四所孔子学院、两个孔子课堂、两所鲁班工坊”见证了中埃人文交流飞速发展。疫情下,中埃云课堂、云展览、云美食、云演出、云讲座见证了两国民心相通。中埃两国文化交流步入新时代,中埃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文化,中国也十分重视与外国优秀文化互动。在刚刚闭幕的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文、教育等元素频繁出现。比如,由53所中外职业院校组成的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和“丝路学堂”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亮相服贸会的教育服务专题展,通过多媒体展示、非遗互动体验、中外学生专业技能及オ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成果。另外,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2021年5月,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中国举办。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依然吸引了1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藏品保护专家前来交流。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国际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国“一带一路”人文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心联通”的最佳载体,“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正在逐步落实,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在文化、媒体、绿色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打造了一批如丝路国际智库网络、音乐教育联盟等人文合作平台。如今,中国相继实施了“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使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