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梅
古诗词近来大热,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流行音乐的歌词,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其中,叙事诗最受欢迎。它是诗歌题材中的一种,以诗的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叙事诗呢?接下来,笔者就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详细谈谈。
一、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为学生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点明这些意象的特点、作用,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笔者认为,在語文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时,教师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诗人在诗歌的开篇就写了古诗文中比较常见的一些意象,如江水、枫叶、荻花、月亮等,营造了凄清的氛围。有的学生则比较关注“琵琶”这一乐器。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人们便改称其“琵琶”。到了南北朝,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有的学生还提到,唐代燕乐的兴盛,使我国的歌舞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迎来了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在西北地区,到处可以听见用琵琶演奏的乐曲。唐代诗人岑参有“凉州七里十万户,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写的就是当时的景象。
除了意象,学生还非常关注诗歌中的主人公。对于琵琶女和江州司马谁才是主人公,他们争论不休。于是,我提出让全班学生齐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诗。在仔细品味这句诗后,他们认为琵琶女和“江州司马”有着相似的命运,都是诗歌中的主人公。整首诗是双线交织的结构。琵琶女曾在京城风光无限,“江州司马”也曾在京城赫赫有名;琵琶女遭受磨难,如今来到江州,过着孤苦的生活, “江州司马”由长安被贬到江州,过着凄苦的生活;两个人意外相遇,琵琶女即兴演奏了一首乐曲,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江州司马”也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诉说了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又在浔阳江头相遇,这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难怪《唐宋诗醇》中会说这首诗“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二、开展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诵读也是学习古代诗歌的一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为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要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诵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选择一个合适的配乐,用合适的语气、语速来诵读诗歌,另外还要注意神情和动作。
学生作品(一)
配乐要求:轻柔缥缈的箫声或者古琴声。
人物设定:三五好友,渡口送别,有酒无乐,依依不舍。
朗读设计:浔阳(声音稍延长)江头夜(语气深沉)送客,枫叶(稍作停顿)荻花秋瑟瑟(余韵悠悠)。主人下马客在船(此为互文句,可左右各给一个眼神稍作示意),举酒欲饮(语调上扬)无(重音)管弦(双手微摊,无奈的语气)。醉不成欢(呈现遗憾愁苦的神情)惨将(别而未别,最是伤心)别,(此为顶针句,连接紧凑些)别时茫茫江浸月(语速逐渐放缓,眼睛向远处看去,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学生作品(二)
配乐要求:琵琶声,偶尔有水流声,或者无配乐。
人物设定:主客为衬托人物,远景虚化。琵琶女为主要人物,忌浓妆艳抹,不可穿华贵的服饰。
朗读设计:忽闻(稍侧耳)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疑问状)。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声音延长)欲语(读出迟疑、犹豫的语气)迟。移船相近邀(语速加快,伸手做邀请的动作)相见,添酒回灯(收回双手,动作不要太大)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疑问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肯定、赞赏及期待的语气)。
有的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江面上明月的倒影应该是一弯新月,因为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愁苦哀伤的,“如钩之月”更能烘托出无言、寂寞的心境。有的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满月象征着团圆,更能凸显出诗人与友人分离的悲伤之情。
这种朗读活动比较有趣,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选择配乐、设计画面、准备稿件的过程中来,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学习《琵琶行(并序)》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