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此,我校在广泛开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发法治课程、创设普法活动,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养成了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犹记得第一次传达“尊法”要求时,有老师好意提醒我是不是写错字了,应该是“遵守”的“遵”。感谢老师细心提醒的同时,我告知其我并没有搞错,“尊法”即“尊崇宪法与法律”,其蕴含的深刻思想要比“遵守法律”博大精深得多。唯有树立尊崇宪法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由“尊”而“遵”,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减去的是偏旁部首,但增加的却是人们对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此,我校的法治教育工作从只谈“遵守”法律,上升为“尊法、守法”。
从学生入学起,我校就注重对他们进行规则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特点,学校创编文明礼仪操,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将礼仪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渗透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学校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神兽獬豸引入法治课程中,通过獬豸的故事教会学生什么是法,由此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
此外,自2014年首个“国家宪法日”开始,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上参与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学校将宪法精神根植在了学生们的心底,让法治成了他们的信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前夕,山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了由我校教师负责策划制作、学生参与出演的原创微视频《说“典”有用的》。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辅以专业的法律解读,采用小品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呈现《民法典》中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内容、要求,让《说“典”有用的》赢得了口碑,被广大师生热情转发、点赞。开发这样的教育资源,是因为我们坚信:从教授学生法律知识,再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如果法治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变得毫无生气。若要将法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法治知识传授方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设计出更加别开生面的表现形式。因此,我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制度和内容,丰富法治教育的资源和形式,鼓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发制作法治教育微视频,编写案例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邀请公检法工作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用真实案例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
以丰富载体为依托的法治课程,可以助力学生成长为学法、知法的好少年。在这一方面,学校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学校的“润养体验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获得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冬天来了,自来水太凉了,能不能换上可以出温水的水龙头?”这条建议来自一名五年级女生,她也是学校少代会的成员。各中队选举代表,代表们认真提出议案,合理的议案得到快速落实,学生们在积极参与学校民主实践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提升公共品格的机会,主人翁意识也更强了。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学生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法治知识的逐渐积累,其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发展自身能力的意愿和需求也不断增强。这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难点,我校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保护环境倡议禁放烟花爆竹,到守护平安与父母一同系好“一盔一带”,在一次次“大手拉小手”的亲子活动中,学校与家庭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将法治教育延伸到了家庭、社会。学生也由尊法、知法的好少年,成长为了用法、护法的国家小公民。
在未来,我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不断创新探索实践,通过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等措施,协同并举,让法治阳光护佑学生多彩童年,为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新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