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唯慰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分析背后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习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
巨大的学业压力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总会留意周围同学、好友的学习状况,再和自己近期的表现进行对比。当自己的表现不如身边其他同学时,很多学生就会感到低落。如果学生的内心不够强大,或者低落、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那么,负面情绪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最终让学生无法承受。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有名六年级学生,平时认真懂事,课堂上会做好笔记,课下也十分要强,平时的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不用家长和教师操心。但一次测验之后,当她看到自己的分数时,心情变得非常低落。笔者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得知,她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会与学习委员相互比较,互相促进。虽然她们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但她的好友就像一面高大的墙,她一直不断地攀爬,但始终没有翻越,这让她的内心产生了疑问,进而产生了动摇。这次考试她又出现失误,长期累积的挫败感深深影响了她,最终导致她情绪崩溃。
(二)不能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一日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非常频繁的。他们朝夕相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一些误会和摩擦。有的学生与同学产生了误会后,很快就会和好。但有的学生在发生矛盾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
例如,一次课间休息时,突然有学生跑到办公室大声喊道:“老师不好啦!小A和小B两个人在打架,而且谁都不听劝,老师你快去看看。”笔者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去了解情况。来到班级后,笔者迅速将两名学生分开,并开始询问情况。经了解,这两名学生想看同一本书,又都不愿谦让。经过一番争论后,小A说道:“今天就算了,今天你想先看就让你先看,下次说什么我也不会让着你。”说完把书放在桌上,原本看到小A退了一步,小B很高兴,但小B觉得小A的话不合时宜,于是小B又说了几句,最终两名学生闹得不可开交。
(三)家长的过高期待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压力。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学生就会表现得唯唯诺诺,生怕出现错误,招致家长的批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精神脆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笔者以前的班级中有一名女生,她平时的成绩属于中等。刚接触时,笔者感觉这名女生比较开朗,但每次练习时都能够感受到她莫名的紧张。如果发挥好了,她就会长舒一口气;要是没发挥好,她就会显得非常恍惚。观察到这一点后,笔者专门找到她询问了原因。笔者通过交流得知,她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姐姐的成绩优异,因此父母对她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她成为像姐姐一样的人。她从小就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这种期望,因此压力很大。她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达不到姐姐的高度,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久而久之,她的心理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四)外界信息的杂乱引起心态的失衡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层出不穷。然而,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同时,小学生对于网络的鉴别能力也不强。外界杂乱的信息容易导致学生心态失衡。
(五)自身性格的原因使情绪无法释放
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处事方式。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会自我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遇到事情可能不愿意交流,自身的一些情绪也无处释放。
(一)关爱学生,用心感化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针对学习压力的问题,笔者主动帮助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压力其实也是动力,学生调节好内心情绪后,可以让压力转化成动力。对于前文提到的长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女生,笔者帮助她分析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如爱护班集体、热心帮助他人等,通过她生活学习中的点滴表现,以点带面,为她加油鼓劲,增强其信心,让她看到自己的长处,逐渐走出阴霾。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关心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重拾信心。
(二)积极交流,化解矛盾
在學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应该做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耐心的引导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对于前文提到的闹矛盾的两名学生,笔者先认真听他们讲述事情的经过,帮助他们分析事情的原委。接着,笔者让他们谈谈在这件事情中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的,并让他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经过双方诚恳的交流,小B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主动向小A道歉,小A也说道:“一开始要是我主动给小B看,我们也不会发生矛盾,但我还是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点我也需要好好反思。”
(三)家校联系,共赢将来
学生沉迷于网络,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归属感。而沉迷网络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笔者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一些家长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经常只给孩子一个手机,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家里。对此,笔者建议家长及时给予孩子关注,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另外,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应主动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倾诉,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同时,教师在学校里也要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学会正确使用它。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