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蕴玉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有着很好的启发价值与适用性。基于此教育思想,笔者在幼儿园的厨艺室带领孩子们开展了“搭建饼干小屋”的烘焙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挑选笔者提前烤制好的各种尺寸的饼干,随后使用蛋白霜将饼干黏合成一栋饼干小屋。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做手工的乐趣,从而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的厨艺活动在孩子中的人气颇高。孩子们能在厨艺室里认识各种各样的食材,能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各种工具亲手制作各色美食,如曲奇饼干、黄油饼干、蔓越莓饼干等。在制作和品尝饼干之余,我们不禁思考,厨艺活动中还有什么值得挖掘的教育契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询问了孩子们的想法。有个孩子回答道:“饼干可以搭房子呢,我在苏州中心看到过好漂亮的饼干房子!”于是,班级中的小小建筑师们开始设计并准备搭建属于自己的甜蜜饼干小屋。
在厨艺室,孩子们自己称量面粉、黄油、糖粉等各种食材,依据食谱对食材进行配比,随后自己揉面、擀面并在饼干坯上刻画造型。在教师的协助下,孩子们将烤制好的饼干用蛋白霜黏成造型各异的房屋,在最后用色彩缤纷的蛋白霜“粉刷房屋”,在屋顶撒上五彩的糖豆,插上美味的水果,做成一栋栋甜蜜的饼干小屋。其中最特别的环节就是孩子们需要用蛋白霜将饼干黏成房子的造型。
(一)第一次搭建饼干小屋
在做好活动计划之后,笔者在幼儿园的厨艺室开展了首次饼干小屋的搭建活动,并为孩子们准备了已经烤制好的各种尺寸的饼干。在教师的鼓励下,鸣鸣、晴晴、高高和悦悦开始了第一次的搭建尝试。鸣鸣率先拿起一袋蛋白霜试着挤了一下,但是他是把手放在了裱花袋的底部,导致蛋白霜都被挤到了裱花袋的上面,最后只挤出了一点蛋白霜。这时,旁边的晴晴发现了他的窘状并提醒他道:“鸣鸣,你的蛋白霜都漏出来啦!”高高看见了也喊道:“你赶快把蛋白霜撸回袋子里呀!”听到小伙伴们的提醒,鸣鸣赶紧把被他挤到裱花袋边缘的蛋白霜撸回袋子里,抱怨道:“这个蛋白霜好难用呀!”笔者便提醒孩子们:“你们在挤蛋白霜的时候,要把手握在裱花袋的最上面再慢慢往下挤,不然就会把蛋白霜挤到袋子外面的哦。”孩子们在听到笔者的建议后,开始尝试调整挤蛋白霜的手法,但仍然会不小心把蛋白霜挤出裱花袋,导致他们浪费了不少时间在调整裱花袋上。此时,笔者意识到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搭建活动顺利开展。于是,笔者向孩子们发问:“有没有好办法能避免让蛋白霜漏出来呢?”悦悦说:“要小心点。”高高说:“要把蛋白霜撸下去点。”晴晴说:“我以前和妈妈在外面做蛋糕也用过这种袋子装奶油,妈妈会在这个袋子的另一边打个结。”笔者眼前一亮,夸奖晴晴:“这真是个好办法!”随后,笔者帮助孩子们在裱花袋上打结,并再次鼓励孩子们继续活动。果然,孩子们能够轻松地挤出蛋白霜了。
由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使用裱花袋挤蛋白霜,所以还不是很熟练。虽然笔者在旁提醒了正确使用裱花袋挤蛋白霜的操作方法,但是这对于中班孩子来说难度仍旧不小。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蛋白霜总是漏出来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活动,随即抛出问题,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和孩子们一起解决了问题(见表1,下页)。
(二)第二次搭建饼干小屋
孩子们学会挤蛋白霜之后,在黏合饼干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晴晴发现自己黏合的饼干墙不牢固,轻轻一碰就会倒塌。笔者便问晴晴:“你把蛋白霜挤到饼干的什么地方了?”听了笔者的问题,晴晴看了看自己倒下的两面饼干墙:“我挤在墙上了呀。”一边的悦悦看见了这边的情况,过来对晴晴说:“你要把蛋白霜挤在两块饼干碰起来的地方。”笔者认可道:“悦悦说的是对的,晴晴你再试一试吧。”晴晴便依言在两块饼干接触的地方挤上了蛋白霜,但不一会儿她又喊道:“我的墙怎么又倒了?”鸣鸣凑过来说:“你要多扶一会儿,等蛋白霜干了,饼干就不会倒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们发现蛋白霜要擠在两片饼干接触的地方,并且需要等待蛋白霜变干后再松手,这样才能搭建起牢固的饼干墙。
孩子们在黏合饼干小屋的时候,发现饼干墙总是容易倒。此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并给予了孩子们自由讨论、互相帮助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发现了能成功黏合饼干的方法(见表2)。
(三)第三次搭建饼干小屋
经过两次活动,孩子们已经成功黏合了饼干小屋的两面墙,准备开始黏合剩下的两面墙和屋顶。高高随意选了一块长方形的饼干,将其黏在了饼干小屋上,但在他又拿了一块饼干准备黏的时候,发现这块饼干太短了,够不到另外一面墙。这时,一边的悦悦说:“要换一块长一点的饼干。”高高便去换了一块长一点的饼干,成功地黏好了饼干小屋的四面墙。但是,在准备盖屋顶时,高高发现了新的问题:“哎呀,这个屋顶怎么放不平呀?”悦悦说:“你的房子四面墙都不一样高,当然放不平啦。”笔者在边上看到了,并对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们平时看见的房子的四面墙是怎样的呢?面对面的两面墙是怎样的?”鸣鸣说道:“面对面的两面墙应该是一样高的。”晴晴也说:“大家选的时候可以比一比饼干的大小,要选两块一模一样的。”于是,高高重新选了饼干,终于黏好了他的饼干小屋。
在第三次活动中,孩子们在操作技术方面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在选择饼干作为小屋墙壁的时候不清楚房屋的构造原理,导致黏合失败。教师应在此时抛出问题,引导孩子们迁移生活经验,鼓励孩子们思考与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见表3)。
在搭建饼干小屋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并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迁移生活经验,实现了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转化。首先,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蛋白霜总是漏出来”“饼干墙总是倒下来”“屋顶竟然盖不上”等问题,随后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解决方法。随后,孩子们发现饼干总是黏不牢的原因是因为蛋白霜挤的地方不对,也在后续操作中发现要等饼干连接处的蛋白霜干了以后才能松手。最后,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平时所观察到的房屋墙面的主要特点来选择饼干,并成功搭建出自己的饼干小屋。
回顾整个活动,不难发现,教师始终扮演着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教师并未干涉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想法,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在旁参与,并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迁移之前的经验,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建构游戏的乐趣。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华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