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瑀 罗世平
2021年7月9日上午,“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精品工程暨第五届“红船颂”全国美展开幕式在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嘉兴美术馆开幕。由中国画学会组织创作的百米长卷《红船启航图》在本次活动中主场展出。《红船启航图》是中国画学会组织著名画家合作创作的反映嘉兴南湖“红船”精神、人文风貌、城市发展成就、人民幸福生活的建党百年献礼长卷。《红船启航图》长卷纵1.5米,横100米,是一项主题性中国画巨幅创作。为了确保创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中国画学会组成了以龙瑞、田黎明领衔的老中青近二十人的创作团队,并特聘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将军做学术指导,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红船启航图》最终得以圆满完成。作品一经展出,就成为嘉兴市新落成美术馆中的亮点,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称赞与好评,长卷新颖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绘画语言更是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真正做到了专家点头、群众满意,获得了艺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双丰收。
面对眼前的成果,回顾长卷创作的历程,感慨万千。长卷创作中曾面对的难题,绘制过程中的甘苦及其收获都值得思索、梳理和总结。就史而言,中国有画长卷的传统,长卷也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传世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等,都是绘画史上的经典。这种绘画形式代代传承,现当代画家对此也是情有独钟,并且是今人不让古人,近年常见有100米、200米的大制作问世。这一方面说明现代展示空间和观赏方式的需求变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长卷创作也出现了套路化和空泛化的现象,缺乏审美上与创新上的探索性,久而久之,再长的长卷也很难引起应有的关注。时下一些山水长卷的绘制大多是喜画山而避建筑,喜画高峰而避平坡,局部有色彩,整体没色调,段落间、难画处以云遮隐,楼宇桥梁以简笔勾过,特别是长卷,犹如一人而为,多少合作者的自我画风被湮灭于无形。看来,艺术创作上的实践经验被重复多了,如不警觉,就成俗套,这也是艺术需要不断求新求变的原因所在。
《红船启航图》在构思阶段,委托方嘉兴方面就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创作要求,如画面一边要连接上海,一边要连接杭州,中间贯穿富有嘉兴自然人文特色的景致,突出嘉兴新时代的新面貌、新气象。这样一来,红船如何与高大的建筑、山脉协调就成了难题。此外,嘉兴还希望表现出新时代嘉兴建设的“五色”理念,即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革命红色,以创新开放为动力的经济蓝色,以均衡富庶为标准的生活金色,以秀水泱泱为基础的生态绿色,以人文历史为积淀的文化青色。这样既有主题内容,又有杭嘉湖平原地域景观特色,还有新发展理念,集纪念性、史诗性和观念性于一体的长卷,在以往的创作中是非常鲜见的。按此要求,以往绘制长卷所形成的套路和单一化、图解式的创作方法可复制的概率极小,说严重点,几乎是翻篇归零。这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对于《红船启航图》的创作团队而言,则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再启航”。为了画好《红船启航图》,嘉兴方面特意组织参创画家去嘉兴参观学习,深入生活,写生采风,获得第一手创作素材,为创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支持。
一般情况下,长卷创作是根据写生和图片资料,画出小稿,再放大成中稿,然后进入创作,画出终稿,其间也有调整,但都是增增减减的小改动,不会“伤筋动骨”。而该长卷一开始就陷入了“麻烦”,是把“红船”纳入整个风景中,还是突出它的细节?突出“红船”,那么景物怎么衔接?“红船”写实些好,还是写意些好?如此等等,画家们各有己见。又如,“嘉兴五色”如何统一在画中,既有分合又不唐突,这无疑也是横在画家前面的一道坎。再有,近二十位画家,每人画风迥异,是以一位画家为主要风格,其他画家随其笔致统一画法,还是在统一的基调上也兼顾画家个人画风的表现?色彩上是接续以往的习惯,以墨色为主,设色为辅,或者青绿,或者浅绛,还是大胆尝试,另寻他路?构图上是传统的分段铺排,山是山,水是水,建筑是建筑,互不统属,还是统一布置,强化形式秩序,通盘考虑?
面对重重难题,学会领导和参创画家们首先统一思想,不计个人得失,不画一般化作品,以无愧时代的创新性精品向党的一百周年华诞献礼,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艺术家对党的情怀和责任担当。既然决心要画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就要解决中国山水画语言表现问题,需要针对新时代艺术语境,寻找出自身的表现特色来,需要对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进行更理性的思考,探究出一条能出新意的创作方法来。这就是说,仅仅画得写实点,画得细致点,画得漂亮点是不够的,必须从绘画本体、语言表现上去整体考虑,真正解决好怎么画的问题。
我们所处的当下,正是前二十年向西方绘画探究创新动力、后二十年回归传统对笔墨语言再认识的四十年当口,而再一个二十年的出发点就在此时开启,能否沟通两个方面,产生新的创作火花,就成了创作团队直面的现实。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形,沟通中西两个方面,寻绎出创新动力,就摆在了全体画家面前。为此,我们搜集参考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绘画资料,并认真进行学习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互相启发,打开脑洞,大家的艺术思维因此得以激活,增加了创作的共识度。
在创作长卷正稿之前,长卷创作团队的画家们分头绘制小稿,反复推敲,集思广益,优中选优,经过思想和灵感的不断碰撞、相互调适、切磋升华,最终达成共识。在创意上突出“红船”的纪念碑性,将红船作为长卷的中心,以平面化、象征性手法表现“红船”的精神。“红船”四周全无景物,以雾光留白来突出“红船启航”的主题性和象征意义,然后再从象征性手法逐渐过渡到写意性手法,形成象征性与写意性的有机结合。
在构图上,改变以往画长卷自由散漫的构图方式,而借用构成的手法,分段落将景观物象纳入各段叙事的几何框架中,统一布置,通盘调动。我们先把画面划分成若干段几何构成,再将形式与内容意味融入其中。如画钱塘江大潮,尽量让建筑、树木也有如气如浪的倾向,凸显出嘉兴人民澎湃的改革勇气;如画城市地段,尽量向坚固、团结、向上的意象上去营造,凸显嘉兴人民团结奋斗的意志;如画水乡稻田,则以平缓、舒展、幸福的情调去渲染……做如此的安排,使严整的几何构成涵入了画者的绵绵情意,情景交融,赋予了物象以生命的温度。由于几何构成与意境表现的双重调节,百米长卷就有了有序的节奏,避免了随意的曲曲弯弯、相互抵消的重复和固有的程式套路,有了画者的主动性统筹铺排,该强调的强调,该弱化的弱化,尽可能充分传达画面要彰显的内容。
色彩是《红船启航图》的难点,如果按传统山水青绿或浅绛画法去描绘具有现代意识象征的题材,显然与主题不合,根据红船精神引领嘉兴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精神指向,画出嘉兴“五色”,是传统一点还是现代一些,是东方一点还是西方一些,一时也令参创画家颇费心思。经过几番思考、几番争论,最终选择将“红船”画成具有象征意义、抽象意味的红色。思路打开,有了办法,难解的矛盾顿时消散。画面中,用朱砂做平面化处理的红船犹如一轮太阳,高高大大,赫然居于长卷的中心,放射出的红晕霞光般普照着周边的城市、乡间,一片温暖,一片祥和的气氛。“红船已启航,万众心向党”的主题寓意被形象地表现出来。象征性的红色问题解决了,其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蓝色、金色、绿色、青色同嘉兴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实景与意象相配置也就跟随铺陈开来。在中国画的传统中,用色长于随类赋彩,而弱于画面的色彩调性,若要表现嘉兴“五色”,则是关系画面色调的新课题。是仍囿于传统的“随类赋彩”,还是参用西画的色彩调性来施色?这实际上是中国画家面临的又一道难题。一般来说,西方色彩学之于中国画家并非所长,但以往的墨为主、色为辅的淡彩着色法在这幅作品中已明显不适宜,特别是该长卷是要展陈于现代美术馆中,色彩问题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经过思考,我们选择了带有西方绘画色调倾向的着色方式,加强了复色的应用,并且楼房建筑之类也根据画面要求通体上色,让建筑物完美地融入色调与空间中。经过这番处理,作品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在画法上,《红船启航图》没有像以往画长卷那样,以一个人的笔致画风一统到底,画家们的个人风格常被湮没于长卷中。这幅长卷,由于参创画家在创作理念上有了统一认识,在具体创作时,也会兼顾其他画家的画法,相互就合,互留余地,在统一中彰显个性,在个性中兼顾统一。有时在两个画家相邻处交错换位,互画对方的“地盘”,这样一来,相互间衔接协调,画面过渡自然。仔细想来,一百米的作品,如果没有个体画家的特色,全然一道汤式的统一,那么也就少了些可看处、精妙处。是幅长卷做到了百米的跨度,一段有一段的“风景”。团块与色块统一于几何过程中,色调与情调的有机融合,写生色彩学与装饰色彩学的通约,写实与象征的变奏,浪漫与现实的结合,个人与集体的协同,局部对整体的服从,都成了《红船启航图》的新意所在。
当下的中国画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关口,向何处去成了新时代中国画的新课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以往的许多借鉴和探索已经逐渐减弱了推动中国画创新的效用,若想突出重围,仅恪守传统或者仰赖西方的馈赠均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这次长卷创作让我们意识到,既要对传统进行再认识,也要对西方绘画进行深入的再研究,简单化的笔墨观念和表面化的拿来借鉴已很难为中国画的创新增加新的内容。
应该说,在《红船启航图》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当下中国画创作中面临的难题。这些难题通过艺术审美与形式语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诸环节呈现出来,并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我们在“红船”精神的引导下,以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去认识西方艺术,探索出中国与西方嫁接、融合的可能性,并通过反复实践得到了相对完美的表现。中国画学会自成立以来,曾组织画家画过黄河、长江、“一带一路”等巨幅长卷,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学术探索,特别是《红船启航图》的创作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飞跃,改变了以往中国画创作过于随意的积习,向着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迈进,完成了一幅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时代佳作。
《红船启航图》是中国画学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象征性、史诗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熔铸,在这里,宏大的叙事和正大的气象得到确立,同时,中西古今在作品中得到完美融汇,笔墨与色彩、材质与趣味也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彰显。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感悟到“红船精神”之于新时代再出发的重大意义,同样,《红船启航图》的创作过程也是中国画创新征程的一次再出发。
红船启航图 150cm×10 0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