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蓬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中外设计史”是培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具备一定的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把握设计潮流能力,以及具有正确的家国情怀和主流文化发展认知的一门艺术学设计学类所属的每个专业均需学习的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包含中国设计与西方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美学与社会文化、设计表现与材料表达、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及实践四个方面。主要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设计美学、传统设计的人文背景和艺术特征等基本理论,思路程序、素材提炼、设计构成及人性化设计等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传统材料、绿色环保材料及其衍生材料的基本材料表达等理论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思想性、理论性等特征。另外,设计学类下属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通过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技法、连接技法和成型技法等工艺对非遗技艺进行认和创作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课程内容体系应根据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和创作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主题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的同时,教育学生立足时代,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最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科学指南,亦为高校艺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核心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应坚持有扬弃的继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坚持加强挖掘和阐发等一系列与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论述,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这都是“中外设计史”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塑中国精神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论断,也是“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为“中外设计史”课的“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三全育人”的教学格局建设、“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传承中华文脉”的教学内容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传承、发展、繁荣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长期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的“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文艺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更明确了通过“辩证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来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法论。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进行辩证统一的论述,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指明方向,也为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了文化路径,更为“中外设计史”课的中国设计与西方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美学与社会文化、设计表现与材料表达等教学内容提供了学术依据。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四个坚持”维护设计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是我国艺术创作根本与关键,以及指出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研究路径。为“中外设计史”课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及实践等教学内容和创作实践给出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以及对课程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情感与精神寄托)和融合设计创新(“现代感”的介入与凝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
“中外设计史”作为设计学类所属的每个专业均需学习的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基于该课程具备国际化设计视野、能把握时尚和科技潮流、可与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广度和深度。
从塑造中国形象,从讲好中国故事入手,结合习近平对文艺创作、教育工作和非遗保护等重要论述或讲话,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升级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1.以“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思想构建中西合璧的我国当代设计思想。“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文艺工作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无论现代设计还是传统设计都不是孤立的进行的,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进入中国后,也总是和我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传统设计理念相交织。因此,应一分为二的看待设计发展:即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确实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路径,但这并非意味着西方设计理念是人类艺术生产的唯一路径。西方的设计理念其实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设计理念,只是在西方本土更为适用,其他“地方”的设计理念同样重要。在其他“地方”的本土(例如中国)设计思想的成长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都是在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旧传统与“中西合璧”的新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正为中国当代设计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积极弘扬中华传统设计制作技艺的新常态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想促进的我国当代设计美学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是习近平总书记繁荣中国文化的指导意见。现今私人收藏家收藏了大量的传统器物,构建了一个传统设计、设计美学和社会文化研究的思想库,为更大范围的设计美学的再解读提供助力,形成了对各门类传统器物再鉴赏、再解读、再研究的新趋势。各类博物馆对馆藏的大量传统文献的进行再校注、再阐释、再研究是设计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另一新趋势。传统文献记载了大量的中华传统设计美学思想与社会文化史料,是传统设计、设计美学和社会文化研究的另一重要思想库。在当代社会,设计是生活的载体,也是创新的媒介,主流社会文化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征。现今各类设计在不断引领时尚潮流的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优化生活品位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设计美学在优化审美趣味方面的不断升级。无论是是生活品位、审美趣味等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包括服装服饰设计、常用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在内的全部时尚设计等形而下的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正在不断贯注和投射,这促进了传统设计审美化设计潮流的兴起。因此,对越来越多的传统设计再鉴赏、再解读以及对传统文献再校注、再阐释,越可以激活传统设计美学思想,以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以“洋为中用、开拓创新”思想倡导我国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当代设计方法改革。“洋为中用、开拓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创作的科学指南。现今我国设计领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是及其重视各类材质的贵重性,在造型设计上采用“纯西式”设计;另一方面是全国范围内的“收藏热”,使得“纯中式”设计占有了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目前面对两极化的产品供给,一些设计师品牌尝试推出了基于传统设计造型形式和现代设计风格理念的融合设计产品,试图通过供给侧改革寻找一条让传统设计焕发第二春的路径。但往往不是因为过于强调对传统工艺的追求,具有中华传统的古朴韵味但缺乏现代设计感,就是因为放弃传统技艺全部采用西方现代工艺,虽然保留了传统样式但最终只是“空有其表”。因此,在传统设计现代化改造中不应完全抛弃传统元素、造型和技艺,而应在在汲取传统设计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设计美学融入其中,并通过西方现代智慧设计系统和智能制造设备探索新的设计与工艺的结合点,呈现传统设计的精湛所在,以及焕发传统设计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在“中外设计史”的理论教学安排上,应注意中国设计与西方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美学与社会文化、设计表现与材料表达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和联系。通过主题调研培养学生挖掘传统设计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人文背景的意识,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并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以国内消费群体为主体需求,倡导传统设计或中西合璧的设计表现和设计方案走向。在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客观规律的阐释以及我国设计创作的发展趋势。在各类设计理念纷繁复杂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对我国的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以习近平对“教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要求为实践教学依据,根据专业自身特点结合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升级和对主题创作实践内容进行更新,突出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创新设计。
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要求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的教学基础和建设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艺术学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综合讲解设计与制作工艺的关系:即现代设计与制作大多是基于科技的进步,诚然,以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基于西方设计理念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并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制作技艺。在我国当代设计生产中,应基于我们的传统技艺并辅以现代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高校专业教学中,亦应如此来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并通过结合非遗技艺的主题创作实践潜移默化的使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应注意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及实践的教学针对性。并可结合专业特点,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环境设计和公共艺术、将“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工艺美术、将“雕版印刷技艺”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非遗技艺作实践教学核心环节,并结合现代智能制造设备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综合实践。在践行课程思政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知传统技艺与智能制造设备相融合的当代创新设计趋势。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突出对党中央“三全育人”要求的深入理解,以及形成非遗技艺是实践教学重要内容的思维意识。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为指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使当代大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艺术学的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类艺术思想不断交汇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根本。我国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应以“树人”为核心(即“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立德”为根本(即“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高等教育艺术学专业建设的核心内涵,“中外设计史”课应通过“三个唯一”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外设计史”课在课程建设中,应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位。通过“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把握时代脉搏,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来设定课程目标,通过“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来制定教学内容。最终,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的同时,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外设计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知识传授和实践培养之中。通过主流设计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的全过程,润物无声地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可掌握设计理论、设计美学、设计表现与材料表达,以及花丝镶嵌、景泰蓝等非遗技艺的认知及创作实践。最终,可使学生为对中华文明所取得的灿烂成就感到自豪,亦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力。
“中外设计史”课程完成后,能使学生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引领力越来越大,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及增强了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