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
(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 102600)
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成为推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新科技成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趋势,文化产业逐渐演变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新科技向文化领域的选择性切入,不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催生新业态,以科技手段推动群众文化普及,刺激公众消费,产生经济价值。国际上文化与科技融合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为推进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从2012年至2019年,科技部与中宣部会同相关部门共认定5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基地形成了以文化为内容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产业业态①。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都对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别出台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与规划。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4年8月,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特批外文局引进出版发行国际最具权威的专业设计类杂志《INTERNI》的中文版(《设计时代》),拟以此为切入点和基础,整合国际最尖端设计领域的前沿信息内容资源、设计师资源和广告资源,通过参与、策划并组织国际性设计会展、设计赛事等活动,逐步搭建国内外设计师及产品的国际交流平台,切实服务中国设计产业发展并引领“中国设计师”和“中国设计产品”走上国际舞台。
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区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本课题组走访了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海淀文化促进会、牡丹集团、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等机构及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区政府机构重视文化创意与科技产业融合,已深入进行了研究,设立了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项资金,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融合,以及相关企业、项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仅就政策未能惠及部分进行查缺补漏,并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产业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政策性探讨。
北京市是文化、科技、金融、教育产业聚集地,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市政府部门充分意识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指导下,出台了多种扶持政策,在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12月11日,北京市政府授权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国有独资公司——北京文投集团,作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要的投融资平台,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为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期间,中关村核心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增加值每年四百亿,“十二五”期间每年大概增加五百亿,占了北京市总量的42%。2012年,中关村核心区被确认为国家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特别是海淀区出台了《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三年行动计划研究报告》,细致研究了当阶段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重点,细分了重点发展新媒体、网络应用、数字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五个产业,并制定了切实的发展计划。该报告特别提出了文化创意与科技产业融合中的关键要素,即创意(能与科技相融合的创意创造)、人才(文化和科技融合技术人才、创意人才、技术与创意复合型人才)、技术(能与文化相融合的技术研发),也是全国文化创意与科技产业融合的问题所在。报告还根据海淀区的资源,结合技术攻关方向及研发项目组织,围绕公共平台建设、示范应用推广等环节,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数字设计领域:远程数字设计协同工作平台项目,创意设计转化平台项目;网络应用领域:三网融合应用促进工程、网络教育推广工程、互联网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新媒体领域:新媒体协同创新平台、三山五园文化科技应用工程、重大历史文化科技再现工程;数字阅读领域:数字阅读普及工程;动漫游戏领域,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工程等。
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谈与科技融合,其创新融合点在于以文化为内容、科技为载体;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谈与科技的融和,在于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接文化传播,创新文化业态,形成社会整体行为认知、价值观,乃至文明的深刻革命。就当前双向融合现状及趋势有以下几点:
1.以文化内容为核心,以科技实现为手段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主要办法。依靠新信息技术、多维处理、VR、AR等数字化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展示形式,其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和新奇体验,已经是产品高附加值的保证。如电影产业中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票房保障,《阿凡达》《变形金刚》《流浪地球》等电影应用了一批最先进的视听技术。
2.科技对人的思维、行为、体验的影响,以及重大科技变革,直接形成新的人文,演变出新的文化业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智库和创意空间。例如,一款名为Snapchat的拍照软件正大热,其特性是“阅后即焚”——上传10 秒钟后自动删除,被别人截屏会提示主人。这个限制消除了自拍爱好者的担忧,促使大量在其他社交网络上很难看到的个性照片产生,同时又激发了外人的猎奇心理,吸引大量用户去看。目前,Snapchat照片分享数量超过10亿张,在摄影类软件排行中仅次于YouTube 和Instagram。小米通过网络社群黏合了百万级用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营销文化。社交网络开始流行,Facebook 的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微信聚成不同的网络群体“圈子”,形成以科技为手段的社交文化和营销方式。
3.文化+科技+其他产业资源要素的融合,改变了教育、就医、旅游等传统的业态,与物联网结合跨越了地域和空间,弥合了欠发达地区的空间落差,推动地域均衡发展,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传播,防疫成为常态化,将催生出更多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性企业,做强做大该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性领军企业将成为我国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文创和科技企业仍然存在两张皮问题。文创和科技企业一般和各自同行业以及上下游的交往比较多,在展示习惯、物理集聚、特长优势、企业家圈子、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种产业的互动和结合还不够紧密,“文化+互联网”“文化+研发”“科技+设计”等各类合作模式不够丰富,存在一些文化产品缺乏高科技研发,一些文化产品在推广和营销上没有利用好科技工具、科技产品缺乏人文内涵的价值提升等现象。
2.文创行业的生存稳定性相对低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壁垒低,版权保护不到位,容易被模仿,所以文创企业一般缺乏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人才引入,来提高内部研发实力,和进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的动力。一般文化企业为轻资产,在科技研发上投入有限,发展有制约。
3.文创行业享受政策困难度高于科技企业。文创量化难度高,政策落地难,协助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第三方机构也比较少。
4.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缺乏想象力,缺乏实现手段。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政府管理层还是企业或机构管理层,在推动和具体落实文化和科技相融合要求时,许多企业不知如何融合,在政府要求下常常牵强附会,难以找寻突破点。
5.在实现新动力的发展目标上融合发展速度低于发展预期,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及企业的盈利造血机能相对缓慢。
6.文化与科技产品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例如在数字显示技术上,色彩饱和度、亮度、流明、分辨率、精度、体感等方面缺乏标准,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使用的视听产品,伤害使用者视觉等方面健康,用户体验低于国际标准,同类产品优化度不够等。
7.设计服务薄弱。就北京市而言,数字内容研发生产、文化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影视设计制作、建筑及专业设计服务资源丰富,但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对薄弱,而创意与设计服务对科技产品价值的提升无法估量。以风靡世界的苹果公司为例,苹果系列产品以独特的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了自己在市场的绝对影响力,坚持其一贯多年的“极简”设计理念,在造型设计上独树一帜、精益求精,在材料设计上追求极限,在互动设计上前瞻性地改变人们的操作习惯,变革了产业,引领了潮流,给消费市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市值不断冲高,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显而易见,苹果的成功中,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以设计制造“流行”,以“流行”扩大消费,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总量,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8.缺少配套的制造业。北京缺少制造业集群,科技产品和设计产品需到各地寻找厂商。小规模的企业、个人以及以单体存在的项目在寻找应用制造环节时容易脱节,造成成品周期延长。无法采用深圳制造业聚集,以前店后厂的模式迅速生产设计产品上市。
9.对小型和微型个体机构扶持不够。地方政府部门通过与本地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一般是国企)的合作,对一些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执行、管理及赞助,例如深圳市文博会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计划等。诸如深圳报业集团这样的大型文化集团(不一定是国企)往往会被授予“重点文化企业”,负责重点文化项目的开发,某种程度上也担任当地的“创意产业推广中心”功能。但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甚至个人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少,关注少。在中国,中小企业占总工业产出的60%,占税收的40%以及出口的60%,同时创造了75%的城市工作岗位。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数的文化创意企划来源于微型和小型企业的文化创意企业主。仅深圳就有6000多家设计企业和超过6万的员工。在欧洲,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9%,提供2/3的就业岗位。在印刷领域,85%到95%的企业只有少于10名员工,在建筑设计领域,大部份的行业人员是自由职业者,尤以意大利最为突出。
当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领域融合性发展是世界趋势,方向明晰,受到各层面认同,但仍有多行业、多领域、多角度的叠加领域属于浅层融合,甚至尚未触及。各种非传统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到行业机构的管理层面对新鲜事物保持开放、学习、观察、持续不断探讨的态度,并建议请专门机构出版并在管理层面发放融合类信息专刊,研究制定有利于新鲜事物发展的土壤。
以北京市为例,虽然在科技和文化融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有环境、空间、人才引进等的限制,并且政策和服务管理效率的优势并非在全国范围内领先,在全国各地争抢人才与创新要素的无硝烟的战争中,优势将趋平。为此,在政策上,需要依托区域科技企业扎堆的优势,出台能够量化落实的融合性发展的地方政策;在管理上,打破业态管理、注册类型、税收类别等领域限制,辅之以综合监管;在服务上,参照上海“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以及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能够一次性协同办理几十项手续。确保政策到位、开放到位、服务管理到位。
融合发展首要因素是对接需求与资源,其次是在矛盾与困难中对撞出新思路与新思想。因此,如何汇聚民众需求、社会管理需求、技术需求、设计需求?如何聚集海内外创新及融合要素?如何能让各领域对撞出创新和融合的火花?需要打通科技平台、文化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统领,由企业、机构、园区、科学城、高校承办的多极化、定主题、定期的实体交流沟通空间。也可采取线上沟通+线上展览+定期互访+电子杂志来搭建跨产业或跨行业线上交流平台,形成“文化+互联网”“文化+研发”“科技+设计”等各类企业集聚平台,服务于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的企业。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提法相对笼统,需要向更具体的分支领域延伸才更利于解答和思考。两两融合如“科技+教育”“科普+娱乐”“科技+出版”“人工智能+人文心理”“文化行为+城市生态设计”;也可以叠加融合,如“科技+生活+社会行为习惯”“特色社区构建+便民技术+宜居设计”;还可以一种要求贯穿其他,如以人文设计或艺术设计的要求贯穿。叠加性融合的结果是双向或多项增值。因此,主管机构年度召开文化与科技融合细化会议时,可将融合要求拆解,以国企为龙头企业,向民企和有意愿的执行机构开放,讨论认领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融合任务,逐渐形成突破点。
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的好坏是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还是以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为衡量标准?是管理层打分还是服务对象打分?直接决定融合工作的走向,做实做深的程度,以及对执行单位、执行部门和人员的考评。如果说新的GDP评价体系更加突出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鲜明的创新驱动导向是对量的要求,那么建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则是对质的要求。建立两者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是融合工作平衡发展的保障。
新出现事物往往良莠不齐,管理滞后,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自动优胜劣汰,坐视这一发展规律会有碍于产业高质发展,并且因国内市场庞大,足以养活低质的新生事物,企业惰于国际竞争。对已初步形成业态的事物,让有标准制定职能的管理机关或行业机构制定标准,建立专业备案,让有检测和判断能力的企业和机构负责市场的把关。例如数字显示由信产部下属协会制定标准,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市场抽检,避免伤害少年儿童、有害大众身心健康的数字产品上市。
制定具有适应性和公信力的评估标准,对文化产品版权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宣传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文创企业知识产权快速通道全覆盖,提升全区文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帮助区文化产业建立科技研发投入习惯。
小企业和个人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的商业模式尝试者,是最有创意活力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非常脆弱,因此如何保护他们、激励他们是实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信用级别低,缺少财产质押,很难向银行融资,建立信用担保平台。欧洲的“创意增长”由无数的小型和微型个体机构(少于10 个员工)组成,如创业者和自由工作者,特别是在音乐领域,80%的公司是中小型企业。韩国在2010年推行的一人创意事业计划,目标是培育一万间由年轻人创立的科技创意公司。大公司和小企业之间的交互是催生新人才诞生的必要条件,大公司经常需要借助中小型创意企业来发掘和赞助新的创意人,因此有必要给予小微企业和从事文创的融资担保平台。同时举办相关决策者和创意产业的面对面交流会;资助中小企业或项目个人在各自的创意地区发展考察活动、组织推广活动,营造品牌效应;每年资助海淀区的十个中小企业代表参加重要的大型国际博览会(通过招标程序,在各个创意产业门类中甄选出最佳的项目);制定中小型创意企业紧密联系的交流战略(包括创建网站,在欧洲和中国分别举办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度峰会,出版及发布投资机会指南等)等。
内容(即故事)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的理念。一个内容产品经过创意发酵,经过技术加工,结合多种要素,配套以完备的市场营销,创造相关的系列产品,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乃至形成产业链。参考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做法,提出“一个简单故事也能发展成为世界级文化产品”,在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指引下,韩国原创了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受到人们喜爱,从而获得客观市场回报的文化产品。
综上,相对于其他工业和重资产行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融合的成果更加轻盈,增值和赋能效果更加明显。深度挖掘其新动力方面,仍然需要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产业间逐步实现自发的互动,培育、引导、助推文创企业和科技企业形成创新、开放、自发的跨行业合作模式,培育文化科技两个领域自发融合的土壤,构建产业新格局。
注释:
①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34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大揭秘![EB/OL].(2018-10-29),中经文化产业,https://www.sohu.com/a/272062866_ 160257;中国经济网.新增21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EB/OL].(2019-9-12),中经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45183112889579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