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21年12月1日召开,共281项(人)获奖。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5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美国籍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分析,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发挥科技奖励激励的导向作用,及时开展科技抗疫成果奖励
2020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上海科技界及时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快速布局应急科技攻关任务,加速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科研团队和人员的激励,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专门设立“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通知发布之后,相关医院、院所、企业反响热烈、申报踊跃,共提名108项,成果内容涉及快速诊断、系统防治、应急药物、医疗器械、科学普及等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各个环节,最终评选出获奖项目19项,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科技力量。
二是上海民营企业创新实力提升
2020年度获奖项目的843个完成单位中,企业的数量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总数相当,占比近50%。从第一完成单位看,高校是核心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39.4%,在高等级奖项(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占比达44.7%;企业则是第二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26.8%,在高等级奖项中占比11.8%。从企业类型看,2020年度获奖项目完成单位中,国有企业共196家,占所有参与企业的46.7%;民营企业共109家,占所有参与企业的26%。这显示出上海国企和民企都有较强的创新实力。高等级奖项中,民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5项,而2019年度的这项数据为0,显示出上海民企的创新实力在逐步提升。
三是持续加大对源头创新成果的激励,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上升
上海的优势是创新,基础研究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上海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练内功,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加大投入。近3年间,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以及突出前瞻性的自然奖和突出原创性的发明奖总数占比均呈持续上升状态。
四是高等级获奖项目更加注重突出“四个面向”
近年来,上海聚焦科创中心建设,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布局,聚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从2012—2020年的12项特等奖来看,有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特别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奖);有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具有特别重要技术价值的首创性成果(技术发明奖);有8项面向经济主战场,具有特别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科技进步奖);且有2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提升人民生命健康水平的创新性成果(自然獎和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