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铭
季羡林老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我故乡里的月亮,就像是记忆中一道温暖的光线。无论我身在何地,心系何处,它总会不经意间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最终风干成一片落叶,慢慢消失在时光深处。
记忆中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早在我启蒙之时,便已娴熟于心。只是当时,并不晓其思乡的涵义。月圆月缺,在我的眼里,仅是一处风景。那时候,故乡对我来说,不过是从村头走到村尾,就像是脚下的土地,路面的石子,从来不曾想到,有一天我会离开它,走出很远很远……
我仿佛又看见年老的外婆那慈祥而温和的笑容。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是位于西陵峡畔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很小,几十户人家,零零散散地分布在长江南岸的山坡上。外婆家是一幢呈曲尺形展开的五间同脊的瓦屋。屋后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门前的竹园周围种满了桃、樱桃、枇杷、葡萄、柑橘等各类果树。似乎在每个季节里,都能吃到新鲜的当季水果,这也是我喜欢待在外婆家的原因之一。
站在外婆家的阁楼上,可以看见长江上往来的船只,有高如楼房的游轮、载满货船的拖驳船、狭窄便捷的机帆船,还有随波摆动的小渔船……我总在猜测着它们来自何处,又将去往何方。
我喜欢的是凉爽的夏夜。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外婆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外婆没读过书,她的故事,大都来自民间传说或地方典故。什么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董永七仙女槐树为媒、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等。这些故事,不知道听她讲过了多少遍,但每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盈然。有时候,外婆也会教我哼几句黄梅调,那便另有一番趣味。
外婆一生育有五个儿女。除了大姨远嫁他乡,其余四个子女相距都不远。成年后的儿女们各自成家,都有忙不完的家庭琐事,外婆牵挂着她的每一个孩子。
在外婆的世界里,好像除了春节,没有其它节假日。在春节里,她是忙碌的,要准备一大家人的三餐,还要招待来访的客人。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中秋节,公司里发了两盒月饼,我带回家,送了一盒给外婆。她说她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看又好吃的月饼。
后来,我离开家,去了外地工作。每年中秋节,我都会寄几盒月饼回家,让母亲送给外婆。外婆收到之后,总会在电话中对我表达郑重的谢意,这让我更加赧颜。对于我来说,一盒小小的月饼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外婆心中,这不仅仅是一盒月饼,更是她外孙子的一片孝心。母亲说,一盒月饼根本不够分,外婆总是高兴地将月饼分给左邻右舍家的小孩,到最后,自己只留下半个。我知道,这是她的喜悦,也是她的幸福时光。这之后,我便时常多寄几盒回去。
外婆在岁月中慢慢变老,但她对儿孙们的爱,却从未减分毫,她以朴素的方式,爱着我们大家。78岁高龄的外婆,不顾年老,钻进屋后的树林里,弯着腰仔细地一颗一颗捡拾松子,然后托母亲给我寄来。她不知道,这种松子,在市场上是很容易买到的,但我明白,这是外婆的心意,是她沉甸甸的爱。
外婆是去年冬天走的。她走得很突然,是在帮小舅母做饭时忽然倒下的,再也没有站起来。听说她倒下的前一天,还和小舅母一起下地种玉米。我们在清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一个蓝花布做的小钱包,里面多是一些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纸币,也有百元的,数目不多,但可能是她一辈子的积蓄。这些钱,都是儿孙们逢年过节孝敬她老人家的,她没舍得花,都积攒了下来。
今年是外婆走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前几天,我路过超市时,看到那些新上市的月饼,包装精美、做工细致,便选了几盒,拿到收银台,忽然想起外婆,眼圈不禁湿润了。
我精选了一盒月饼,订了一张中秋节前的飞机票,我想,这个中秋节,我要和父母一起度過。
站在老屋的阳台上,望向夜空,那里挂着盈盈的皓月,清辉把周围映出一轮素色的光圈,时深时浅,似有若无。
我又想起外婆,想起葡萄架下,少年的我,躺在竹椅上,听着外婆低低浅浅的歌谣缓缓入睡……
时光,就这样不经意地带着我往前走,但它却带不走我记忆里那一片白色的月光,还有那古渡、那老屋和外婆那慈祥而温暖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