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
为进一步打造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2020年12月2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青岛古镇口核心区管委会、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承办,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种纺织品分会、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2020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玮,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华,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青岛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强,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林,山东省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徐广宁等领导,以及来自军委装备发展部、相关军兵种,中国纺联各专业协会、企业界和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六项工作彰显军民两用技术成就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高勇在大会致辞中总结了过去几年纺织行业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面的六项工作。
一是成立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统筹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二是搭建军民两用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相互转化;三是编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目录》,为纺织行业开展军民对接和军需方了解纺织行业最新技术和成果提供参考;四是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专项,解决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突出问题;五是推进纺织军用标准化工作,为军民两用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六是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行业科技成果。
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经过这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在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增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效应和完善军民融合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纺织行业军民互动的良好局面。高勇指出,推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要在之前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军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应按照军地联合、共育人才的思路,加强军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拓宽军地人才教育培训渠道,夯实人才融合这个军民融合的基础工程。创新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应坚持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两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构建强大的军民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最大限度发挥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对军需、民用产品的提升和拉动效应。
高勇指出,未来纺织行业将以强国、强军、强业为目标,遵循国家和军队发展建设规划,本着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统筹衔接、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强纺织行业军民两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施纺织行业军民两用重大工程项目,完善纺织军民两用标准体系,增强纺织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建设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推动军地资源、技术、成果向战斗力和国民经济转化,促进纺织行业和军事系统工程现代化建设。
青岛古镇口是全国首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开创了军民融合深入推进、协同创新活力迸发、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园区面貌日新月异的崭新局面,刘玮希望古镇口未来能继续为打造深度融合的纺织产业新体系做出积极贡献。近年来,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服务,为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会上,中国纺联特认定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为行业首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探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现状
会上,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孙晋良以“我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现状及发展战略”为题,介绍了我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技术瓶颈。针对未来发展,孙晋良建议,要加强对接,搭建行业与军方需求单位的对接交流平台;以重大专项为牵引,瞄准全球先进水平,布局军民两用纺织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建立军民两用纺织新材料及制品评价体系及安全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军民两用纺织新材料及制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建设相关产业集群及示范园区,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
张华对高性能阻燃防护面料需求进行了解析。他介绍,阻燃作战服作为多维防护重要能力之一,引起了军需装备研究者的关注。此外,携行装具、睡具、作战靴、护具等装备也需要具备阻燃、抗熔滴、耐磨等性能。
南開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遵峰以“高性能柔性智能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生命运动的特征,从褶皱结构、捻曲结构、螺旋结构、折叠结构等方面研发柔性智能材料的思路。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永明介绍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演进、概念与内涵、对外路径、对内路径等内容,并指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不可或缺。
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教授夏延致介绍了当前生物基纤维发展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并指出未来海藻纤维在军事、民用领域都大有可为。
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工事业部总经理李航宇介绍,目前高性能海洋缆绳在海洋工程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突破,2020年四兄绳业首批深水系泊聚酯缆正式交付,成功打破了欧美几十年对海洋石油平台深海系泊缆的垄断,给中国对南海深海油气等资源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王闻宇从生物质材料及纤维、功能织物整理、能源再利用、质能转换、智能传感器研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乔志炜讲解了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和成型技术,并介绍未来立体织物将在轻质结构织物、多结构耦合织物、自动化装备等方面开展的工作。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工程中心高级专家李颖介绍,目前防护服行业正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防疫个体防护装备达到了2倍的增长。当前我国的高端防护纺织材料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应急救援任务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明晰,造成了产品性能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的需要。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赵晓明讲解了单兵防护装备的伪装和隐身技术,并介绍了实现材料多频谱兼容隐身的方法思路。
集聚力量加强整体创新
会议最后,俞建勇作了总结。他指出,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举办几届来形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国家推动富国强军,推动“民参军”,通过民族的、企业的力量,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为富国强军做出贡献。作为产业、企业,我们也有责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时,纤维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军事新装备的提升,通过军用领域的应用也让纤维材料的进步得到了体现,然后再将材料推广到民用领域,形成了提升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二是创新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根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需要大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加强功能化、高性能化、前沿化纤维材料的创新;加强纺织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加强产品创新,设计、加工一体化发展产品非常关键;加强应用领域的优化提升。此外还要抓住需求,研发各种功能的服用材料、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材料、智能化材料等,要加速材料的快速迭代。 俞建勇强调,需求牵引固然很重要,但提升供给能力也一样重要,作为供应端要提升材料的核心性,加强产品的接受性,从而适应场景多方面的需求。
俞建勇指出,接下来,行業要集聚一定的力量实现整体创新的工作。一是加强需求对接;二是建立创新体系;三是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突破短板“卡脖子”技术,发展特有技术,识别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做好前沿技术的研究,有效应对未来军用的需求。会议期间,还展示了纺织行业最新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