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梅
鼻烟壶,是专门盛装鼻烟的容器。鼻烟是将优质的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掺入麝香、冰片、薄荷等名贵药材,吸闻后具有解疲明目、活血之功效。
据清代赵之谦《勇卢闲诘》中记载,鼻烟是在明万历九年(1581)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的,当时主要流行于宫廷中,装盛鼻烟的器具主要是西洋的鼻烟盒。但由于鼻烟盒打开后容易受潮和走味,中国工匠根据明式敛口的小药瓶加以改良制成了鼻烟壶。
康熙时期鼻烟壶的使用开始流行起来,但当时以玻璃材质为多,康熙朝御前大臣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到:“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避疫之功,以玻璃为瓶贮之……以象齿为匙,就鼻嗅之,还纳于瓶。皆内府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
雍乾两帝嗜好鼻烟,还亲自参与了鼻烟壶的设计,推动了鼻烟壶的兴盛,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玉石、琉璃、陶瓷、象牙等材质纷呈,碾琢、彩绘、内画、雕漆等工艺变化无穷,方形、葫芦形、瓶形、人物形等式样不断翻新,鼻烟壶开始从单纯具有实用价值转变为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艺术品。
道光年间,战乱四起,国库空虚,皇宫对鼻烟壶的需求大减,民间却逆势而兴,官员、商人、平民百姓人人皆备,但用料、工艺已不甚考究,只有内画鼻烟壶异军突起,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玉质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的重要品种,选料上乘、制作精良、造型丰富,发轫于康熙,在乾隆年间占据主流,并贯穿整个清代,涌现出大量巅峰之作。
本文选取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玉质鼻烟壶精品,就工艺、纹饰、造型等特征略作分析介绍。
清乾隆白玉“御题兰花诗”鼻烟壶
这款鼻烟壶长4.5厘米、宽1.5厘米、高4.6厘米。器呈扁圆体形,正面刻一丛俯仰生姿的兰花,线条简洁流畅;背面阴刻隶书《御题兰花诗》:“春阳人屈畹,王香散陶户,底须爱霜英,即此终今古。”字体工整、规矩;口沿由外向内斜凹,形成“磨盘口”,具有清中期玉石类鼻烟壶的典型特征。
清白玉双鹅图鼻烟壶
这款鼻烟壶长4.9厘米、宽2.7厘米、高6.5厘米。扁椭圆形,一面刻双鹅,回首相依,水面涟漪荡漾,岸边芦苇丛生;另一面刻一只逐浪而出的鲤鱼,似正跃向祥云缭绕的丹阳,刀工老辣,栩栩如生。
清白玉葫芦形鼻烟壶
这款鼻烟壶高2.3厘米、底径2.2厘米。此造型鼻烟壶属常见品种,因葫芦与福禄谐音而备受青睐。器形小巧圆润,嵌银口,通体琢祥云纹饰,底部中央微凹,阴刻团“寿”字,有“福禄寿”的吉祥寓意。
清黄玉茄形鼻烟壶
这款鼻烟壶长3.5厘米、宽2.5厘米、高6.7厘米。黄玉是极为珍贵的软玉品种,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此鼻煙壶运用巧作手法,以珍贵的和田黄玉卵石随形作茄子形,侧面保留玉的天然红褐色沁色,恰如果实自然成熟的红晕,通体光滑温润,不加雕饰,浑然天成。以珊瑚作盖,盖下有一小骨勺。茄形鼻烟壶既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又有多子多孙、子孙繁衍的寓意。
清白玉素面烟壶
这款烟壶长5.2厘米、宽2.5厘米、高5.7厘米。直口,平沿,短颈,溜肩,扁圆腹。通体光素无纹,折角处作圆滑过渡,器形端正。《礼记》云:“大圭不琢,美其质也。”受传统玉器审美意识的影响,此类鼻烟壶采用素身的设计,是因为玉料纯净无暇,玉匠为避免破坏玉石的天然之美,不加任何雕刻,重在展示温润细腻的玉质,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如今,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已几近绝迹,而鼻烟壶却以其小巧玲珑的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精美细致的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国工艺美术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