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华北平原到西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这81对“慢火车”,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梦想,是山区老乡的“致富车”,孩子们的“放心校车”,也是时光里的“乡情车”。
从时速6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中国铁路经历了发展的飞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快速、舒适的高铁出行,绿皮车似乎已成为过去,慢慢从越来越多人的记忆中退去。就在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强调“慢火车”的“慢”呢?
事实上,全国仍有81对“慢火车”行驶于祖国大地上,公益性“慢火车”开行范围覆盖全国21个省区市,经停530个车站,途经云贵地区、吉林延边、内蒙古东部、湘西地区、凉山藏区、南疆地区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市达104个,为盘活当地经济、助力民众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可以说,公益慢火车它们是“有温度、有态度、有高度”的列车。
大凉山“慢火车”上的求学路
在成昆铁路上,如今依然开通着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5633/5634次列车,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雄开往攀枝花南,全程376公里共行驶11小时4分钟,沿途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已经30多年没有变过。
5633/5634次列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慢火车”,陪伴着四川大凉山地区几代人的成长,是百姓外出的“公交列车”,也是孩子们求学的“校车”。相比乘坐长途汽车,乘坐“慢火车”出行,更安全也更便宜。
在这列特别的“校车”上,学生们读书、聊天、玩耍,“慢火车”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带着他们向着未来前行。
寒来暑往,穿行武陵山区的“慢火车”
慢车停,乡情在,欢欣来。
湖南西部山区有4列没有空调、没有餐车、没有卧铺的绿皮“慢火车”,每天载着沿线群众穿行在武陵山区。
运行在焦柳线上的7265/7266/7267次列车于1995年开通运行,从怀化站往返澧县站,全程300多公里,历时9小时16分,沿线停靠37个车站,票价从1元到23.5元不等,26年来从未涨价。
它途经的武陵山区水果、蔬菜等物产丰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山里的货物运不出,老百姓只能看着作物烂在地里,急在心头。因为有了这一趟趟“慢火车”,乘客可携带大量果蔬和山货乘车,把农副产品输送出去,也有不少学子靠乘坐“慢火车”踏上求学之路,还有群众乘着这趟车外出走亲访友、寻医问诊。
通往草原深处的“慢火车”
运行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6856次列车经常是座无虚席。这趟连接二连浩特与呼和浩特的列车全程491公里,沿途经停28个车站,运行时间8个多小时,被广大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慢火车”。虽然这趟列车速度慢,但是票价便宜,一直以来都是沿途农牧民的出行首选。
草原“慢火车”沿线地广人稀,农牧民外出购物、求医都很困难。为了解决此类难题,平日里这趟列车承担起了“草原120”的工作,列车上配备了血压计、体温计等医疗检测仪器,便于农牧民乘坐时使用。与此同时,草原“慢火车”上的列车员们还担起了义务“采购员”的职责,经常有旅客请他们帮忙采买一些药品、蔬菜和生活用品。开行近30年来,这趟通往草原深处的“慢火车”用自己的节奏,跑出了一条温情满满的便民旅途。
从小兴安岭乌伊岭开往佳木斯的6274次列车,已经运行了近半个世纪,全程410公里,只需要25.5元,最低票价只有1元,被当地人称为铁路公交车。每年入冬后,大雪封山,这一趟“慢火车”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穿梭于海拉尔至塔尔气间的6238次列车,与共和国同龄,是林海深处沟里小镇连接外界的唯一一趟旅客列車。2009年发大水,沿线各个小镇被困近半月,是这趟车拉着大批救援物资驶进大山,解了百姓被困的燃眉之急。
1956年开通运营的黎湛铁路,北起广西宾阳县黎塘站,经贵港市、玉林市,终止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站。途经的粤西廉江县河唇镇是“百果之乡”,当地盛产番石榴、红杨桃、贵妃黄皮等优质水果。列车每天早上9点经过河唇站,当地果农挑上一早采摘的新鲜水果,前往文地、陆川、玉林等地贩卖。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担担军”中很多人靠卖果盖上小洋房、开上小汽车。
其实,“慢”火车的车速并不慢,慢的是票价涨幅,是停靠时间。列车线路经过的地方大多为偏远的山区村庄,村民往往携带着货物,群众可以上车补票,列车员帮忙搬运货物,让每一个群众都上车,把每一件货物都装好。这种“慢”,慢得深得人心,耐心地等待贫困地区群众跟上共同富裕的脚步。还有车上设立的“回忆传承”“惠民助农”“支教助学”等主题车厢,给百姓们提供了多种援助和致富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旅途文化内涵,在小小的车厢里涌动着浓厚的民生情怀,“慢火车”体现了铁路为民服务的“温度”。
当下,中国高铁的“快”与“慢火车”的“慢”交织在一起,编织了一张张老百姓的“幸福网”。如果高铁体现的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就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穿梭的“慢火车”,循环往复;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