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
“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这句谚语说的是,坚持经常食用大蒜,对人体确有很多好处:生病少了,去医院的次数就少了;不生病了,就不用去医院了。谚语说的道理是对的,表述的语言是夸大的。
大蒜的种植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孙偭的《唐韵》记载,大蒜为西汉博望候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带回。因古时西域泛称“胡”,故又有“胡蒜”的称谓。据此推算,大蒜在我国的种植史至少在2000 年以上。
大蒜一物多能,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又含有丰富的营养,还是治病的良药。大蒜的调味作用主要表现在矫味、化臭腐、去油腻等方面:用大蒜配菜,菜的味道更鲜美;用大蒜烹鱼,鱼的腥味就消失;用大蒜烧肉,肉的腻性会减少。正如《本草纲目》所云:“北方食肉面,(蒜)尤不可无。”
大蒜的营养作用。从大蒜所含的成分可以看出:每100 克新鲜大蒜中含蛋白质4.4 克、脂肪0.2 克、糖类23 克、钙5 毫克、磷44 毫克、铁0.4 毫克、硫胺素0.24 毫克、维生素B20.03 毫克、尼克酸0.9 毫克、维生素C 3 毫克,这些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基本物质。
大蒜的药用价值。据《中药大辞典》对历代30 多部典籍的综合,概括为“行滞气、暖脾胃、消疳积、解毒、杀虫,以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疮癣、蛇虫咬伤”。近期有临床报道,大蒜对菌痢的治愈率达95%以上,对阿米巴痢的治愈率达88%。用大蒜治疗流行性感冒,48 小时内可使体温完全恢复正常;用大蒜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l~2 天内可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用大蒜治疗百日咳,急性期疗效达100%;用大蒜治疗沙眼,有效率达97.9%。其他如防治流脑、大叶性肺炎、白喉、肺结核、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化脓性软组织感染、化脓性中耳炎、萎缩性鼻炎、牙本质过敏、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感染、头癣、蛲虫病等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生活中应用大蒜的偏方也很多:用糖醋腌制的大蒜,可治心腹冷痛;用大蒜将脚心磨擦生热,可治脚抽筋;用大蒜烧食或煮食,可治腹泻、痢疾;用大蒜切片放肚脐上再用艾灸,可治小儿脐风;用大蒜取汁对鼻呼吸,可佐治肺结核;用大蒜捣泥涂足心,可治鼻衄不止等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和洋葱的抗菌效力在同类高等植物中排在前列。它所含的挥发性葱蒜杀菌素、蒜辣素对多种细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真菌、原虫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也相当明显。有报道说,咀嚼大蒜3~5 分钟,可以把口腔中的细菌全部杀死。大蒜中含的一种配糖体,具有降低血压和血胆固醇作用。还有研究发现,大蒜具有溶解体内淤血的能力,从而产生治疗冠状动脉栓塞的功效。大蒜还可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生活食用的实践也可证明这一点。大蒜在食用后半小时即出现于血液中,6 小时以后从尿中排出,内服效果较舌下更为显著,并不为唾液及血液所破坏。胃液、胆汁还可以提高大蒜的作用,在治疗上互为补充和促进。
对大蒜清热解毒作用的研究,已出现可喜前景:用大蒜水浸液腹腔注射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它对癌组织有抗有丝分裂作用。它可以完全抑制乳腺瘤的发生,对淋巴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国外的一项报道说,发现动物在食用大蒜6 天和34 天时,基本上控制了肿瘤组织的发展,延长了患病动物的寿命。大蒜对阑尾及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在阑尾炎患者右下腹外敷大黄、芒硝及大蒜加醋制成的糊剂,可以明显使网状细胞增生和增大,阑尾炎症消失,从而起到保守治疗的作用,临床有效率在90%以上,复发率仅10%左右。
大蒜的花茎(蒜梗)和叶(青蒜、蒜苗)也供药用,前者重在清热解毒、消炎散肿,外用熬汤熏洗以治疗一切疮疡肿毒;后者能醒脾气、消谷食,为时令菜肴中之佳品。
临床观察和化学分析指出:入药时,紫皮独头蒜比白皮蒜好,新鲜的比陈旧的效力大,内服效果比其他途径明显。大蒜杀菌素受热易破坏,杀菌时最好生用;蒜汁、蒜泥不宜放置过久,一般超过5 天就失效了。
大蒜也不是绝无坏处,大蒜味辛性温,《本草纲目》云:“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久食伤肝”。《本草经疏》告诫人们:“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虚之人,切勿沾唇。”《本经逢原》也指出,凡阴虚火旺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及时行病后也应忌食。食用大蒜后产生的强烈的蒜臭味,也属食蒜之一弊,但不难克服:吃大蒜后只要嚼些茶叶和橘皮,口臭就可以减轻或消失的。
可以说,大蒜对人利百宗而害一二:春食祛风寒,夏食解暑气,秋食避时疫,冬食暖胃肠。四季常食,的确可以少生疾病、少瞧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