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的脱贫密码
——铅山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1-02-05 12:53蔡文逸
老区建设 2021年1期

□ 蔡文逸

这里苍翠叠嶂,青山含黛水如碧;这里梯田层层,隐隐茶林隔烟水……这里是铅山县,因铅山得名,以茶为韵,绿色打牢了这个“千年古县”的发展底色。

还是这方土地,还是这片青山,荡漾在绿色山水中的一个个笑脸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鲜明注脚。14个“十三五”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7%降至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04户16819人全部脱贫。“千年古县”铅山实现了“一跃千年”的历史巨变,递减的数字仿佛跳动的音符,敲响了美好生活之门,小康梦也在这块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绿色土地上变得愈发清晰。

找准产业之路

隆冬时节,驱车行驶在铅山县英将乡汉阳村海拔1300余米的环山公路,只见点点红枫随风舞动,低矮茶林间贫困户们正忙着松土、除草,为来年春茶管理提前做准备,一个转弯,又瞥见了山脚下的一泓清泉映照蓝天。

“没想到我还能当一回股东。”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水贵放下除草工具,笑着对记者说道。原来,在2015年,当地农业产业带头人江初旺成立了“六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将410亩茶山列为产业扶贫基地。英将乡投入120余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由全乡172户贫困户入股,人人都拥有股份,并签订了最低收购保护价,贫困户不仅能参与分红,有劳动力的还能在合作社里务工。“我们又新增了90亩扶贫茶园,你看,这是刚种下去的茶苗。”顺着江初旺的手指方向,记者看到一排排茶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绿油油。

找准贫困“症结”,才能开好致富“良方”。在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铅山是“贫”在产业,“困”在发展。找到“穷根子”之后,“药方子”怎么开?

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激活“造血”能力。该县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劳务合作、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产业发展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实践了“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大户带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了“一光一猪两红”产业,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了“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发展产业的资金从哪来?该县精准对接扶持对象发展产业金融需求,从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中整合建立风险补偿金,推行“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风险补偿机制,金融部门按照1:8的比例向贫困户放贷资金,用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茶叶、红芽芋、油茶、白莲、生猪、优质稻等地域特色明显、见效快、可持续的种养殖业或扶贫效果好的产业。

“我这个葡萄园发展到这么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欧建平说道。欧建平是铅山县葛仙山镇长岭村村民,因妻子生病,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家那时流转了近百亩良田,自己又有种植果树的经验,我就想,何不种点葡萄呢?”2015年,欧建平申报了产业扶贫资金7万元、金融贷款10万元,成立了巨龙双畈葡萄专业合作社,还到南昌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渐渐地,合作社有了起色。如今,欧建平的葡萄园扩展到了200亩,他按小时给前来务工的贫困户计算工资,已覆盖长岭村贫困户62户200余人。

太源畲族乡的蟠桃种植基地,葛仙山乡的白莲种植专业合作社,陈坊乡长寿村的肉牛养殖……在政府搭台、政策“护航”下,一个个产业基地在铅山乡村遍地开花,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此外,铅山县还全面落实产业奖补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殖业,累计为5100余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630万元,户均奖补1200余元,实现了每户贫困户都发展或链接1至2项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撬动、龙头企业带动、致富能人推动、贫困群众联动”的产业扶贫之路。

实施托底之策

“老屋和这亮堂的房子比,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尽管已经搬进新房两年,铅山县篁碧畲族乡畲族村的祝万林还是激动不已。回想起老屋,他连连摇头。以前,一家四口人住在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坯房,只有 30平方米不到。平时,一家人最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墙面会到处渗水。改变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篁碧畲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

畲族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铅山县为其量身定制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将位于畲族村集镇范围内吴桂坝的河滩地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搬迁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就业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村里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新房。搬迁的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所有搬迁贫困户入股了村里的光伏、茶叶产业合作社,以“贫困户+合作社”委托经营管理或自种茶叶的模式共同致富。

像畲族村这样,铅山县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116户405人已全都住进了集中搬迁安置点。铅山县还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实施方案》,对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实行动态监管,每季度进行跟踪调度,帮助搬迁户实现就业、发展产业,扶持创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此外,铅山县因地制宜推行了一系列守住民生的扶贫政策:投入8000余万元,为699户C级危房实施了维修加固,为1193户D级危房实施拆除新建,为775户特困户实施“交钥匙工程”兜底代建,确保了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经四道保障线为30729人次住院贫困人员报销17778.4万元,大幅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5年来累计发放各级各类助学资金3893万元,受助学生55527人次,并对全县不能正常上学的适龄儿童,每周做到送教上门1次以上……

一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方便卫生的“放心水”直通农户家里。在英将乡留桥村村民杨梦笔家中,记者看到她正在用自来水清洗蔬菜。为让农村村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铅山县对全县贫困户饮水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县、乡分别建立安全饮水台账,按要求对全县贫困户饮水水质、水量、用水方便度和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了监控检测。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7276万元实施引水工程252个,实现了全县所有贫困人员安全饮水有保障,解决了约9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激发动力之源

贫有百态,困有千般,可实现脱贫所依靠的,都是同样的勤劳与自强。

“这里有可免费使用的崭新电脑和宽敞的办公室,还有技术人员长期指导,我们贫困户的淘宝店还能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真是太好了。”林鑫坐在电脑前高兴地说道。1988年出生的林鑫是鹅湖镇洋州村肢体二级残疾脱贫户。在参加了铅山县电商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举办的免费电商培训后,他便注册成立了鑫鑫日用品电子商务店,免店租入驻铅山县电商园。“开店的1600元软件费用只收取一半,县慈善总会再补贴400元,每年只需缴纳400元,店就可以正常运作了。”如今,林鑫的淘宝店已发展到10家,平均每月收入超5000元,不仅脱了贫,还吸纳了两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他的淘宝团队。

近年来,铅山县将就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探索践行就业扶贫“1+6”模式,即建立1套扶勤不扶懒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农业合作社、就业扶贫专岗6大就业创业平台,推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充分就业。2020年以来,该县积极推动全县34个扶贫车间、19个扶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鼓励县内工业企业、服务企业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开发扶贫专岗2689个。截至目前,铅山县有贫困劳动力9915人,实现就业7471人。

一人一户的脱贫,远远不够,必须让每一位贫困户都提振精神,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这是辛弃疾在铅山县稼轩乡岩前村居住时留下的词句。此前,岩前村不通路、不通电,是全乡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村,被列为了“十三五”省定重点扶持贫困村。

山还是那座山,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柏油路直接连通了岩前村和外界,家家户户门前都新修了水泥路,修葺完成了辛弃疾陈列馆(稼轩居),岩前村成了江西省5A乡村旅游点。从“又穷又差”到“如诗如画”的转变,离不开推动乡风文明激发的内生动力。原来,针对少数贫困户脱贫信心不足、思想认识不清、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情绪等内生动力不强的情况,岩前村创新爱心帮扶机制,建立了“爱心小屋”。贫困户通过积极参加劳动、树立良好家风、参与发展产业、配合乡村工作、移风易俗等途径赚取积分,凭借累计的积分可随时在“爱心小屋”兑换不同价值的物资奖励。如今,“爱心小屋”成为了贫困户提振精神的“加油站”,铅山县已在全县建设扶贫“爱心小屋”示范点33个。

“扶贫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贫困户协会”……一个个文化场所里传颂着贫困群众自强不息的脱贫故事,一股蓬勃向上、积极向善的精气神在铅山县乡村鼓荡。见证这一切的,还有那冬日的红枫,它陪伴着铅山县迎接决胜脱贫攻坚的喜悦,更目送着铅山迈向新时代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