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得好不好,和吃得好不好关系密切,所以,家长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有营养的食物。而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不仅仅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也需要从食物中体会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享受美味带来的愉悦感受。
开启健康的美味之旅
文|盛晓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孩子的口味喜好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习得的,而孩子喜欢吃什么,又与家庭的口味相关,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各种食物的味道,除了在他的味觉敏感期让他品尝各种食物之外,家庭的饮食习惯也需要做一些调整。
味觉的成长
当我们描述某种食物的味道时,常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为什么那么让人着迷?除了略带成长的伤感以外,确实是来自人们内心真实的反应使然。人们对于味道的感受最早始于孕后期,而出生后第1年的体验更是对终身的食物喜好有著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小时候的味道可能是人们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记忆。
人们所体会的食物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中的味觉细胞所体会到的甜、酸、苦、咸、鲜,还包括鼻腔的嗅觉细胞所感受到的上千种不同气味,以及口腔神经肌肉等所感受到的食物冷热、粗细、辛辣等触感,所有这些感觉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妙不可言的好味道。
胎宝宝已经能品尝味道了
胎宝宝的味觉细胞在孕早期即妊娠第8周时就已形成,到孕中期即妊娠第17周时,味觉感受器已经能感受不同的滋味,而胎宝宝的嗅觉感受器也在妊娠第24周时开始工作。另外,在妊娠第12周时,宝宝已能吞咽羊水。因此,孕后期的胎宝宝就能通过羊水品尝到妈妈所吃食物的味道了。研究发现,孕妈妈的饮食会改变羊水的成分和味道,进而影响胎宝宝,并影响出生早期宝宝的味觉喜好。
味觉敏感期,各种味道都要尝试
宝宝出生后,通过母乳能继续感受妈妈饮食的味道,到宝宝满6月龄添加辅食后,更能通过不同食物而感受到各种食物的味道。
研究显示,4~6月龄可能是宝宝味觉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让宝宝接触到不同的食物,尝试到不同的味道,能让宝宝更容易接受各种味道,从而减少儿童期的挑食和偏食,并对终身的食物喜好都有影响。
味道喜好,与生俱来+后天习得
喜欢甜味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都爱吃糖,刚出生的宝宝就对滴入口中的糖水表现出享受的表情,而对苦味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其实,在大自然中,甜味往往来自碳水化合物,代表着能量,而获得能量是继续生存的基础;苦味则代表着有毒、有害,需要回避。因此,喜爱甜味、厌恶苦味是人类的天性。
但是,人类有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反复体验,人们就可以接受不同的味道。孩子都不喜欢吃略带苦涩的蔬菜,尤其是西蓝花、甘蓝等十字花科的蔬菜,但如果反复尝试,孩子也就逐渐接受了。
相关链接:
● 曾有研究者让临产的妈妈吃大蒜,结果在羊水中闻到了浓郁的大蒜味。
● 还有研究者让孕后期的妈妈喝大量的胡萝卜汁,宝宝出生后哺乳妈妈继续喝大量的胡萝卜汁,让宝宝通过羊水及母乳感受胡萝卜的味道。这些宝宝到4~6月龄添加辅食时,相比妈妈不喝胡萝卜汁的宝宝,更愿意接受胡萝卜味的米粉。
● 其他研究也同样发现,孕妈妈或哺乳妈妈多吃蔬菜水果,她们的宝宝也更爱吃蔬菜水果。
美味和健康如何兼顾
在吃这件事上,家长和孩子似乎总不在一个频道上:家长想让孩子吃的,孩子意兴阑珊,而孩子心心念念的美味食物,家长却因为它们没有营养、对身体不好而想让孩子远离。难道美味和健康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做到以下3点,美味和健康就可以兼顾。
重在搭配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盐,少油,这是健康饮食的总体原则。但健康饮食并不等于只能吃蔬菜水果、粗粮杂豆,奶蛋肉禽鱼等动物性食物也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适量的油脂必不可少,控制脂肪不必如成人般严格,因为孩子还处于生长期,对能量的需求相对高于成人,需要适量的脂肪提供能量。同时,油脂里的亚油酸、α-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有重要作用。
食物多样是健康饮食的根本,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只有多样化的食物才能提供均衡的营养。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2岁以下的孩子,饮食安排与成人要有所不同。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孩子,强调奶类、鸡蛋、肉鱼禽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可让他多尝试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以熟悉不同的味道,但不必过多摄入。孩子长大后,饮食安排才可以接近成人,并逐渐增加粗粮、杂粮以及蔬菜水果的摄入。
相比蔬菜水果、粗粮杂豆,糖果、油炸食品、精米、白面的口味更好,更容易被接受。科学研究也证实,当孩子尝试过糖果、蛋糕、炸鸡之类的食物后几乎都能马上爱上,而蔬菜水果、瘦肉则往往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接受。不过,如果孩子自幼习惯于健康饮食,充分享受过食物的天然美味,再加上家长的合理搭配、精心烹饪,孩子也会很乐意接受健康饮食的。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吃炸鸡等油炸食品或者糖果等高糖食品,认为这些是“垃圾食品”,但这种称谓并不合理。因为这些食品也能提供能量及营养素,只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而已,如果能控制进食量,并与蔬菜水果、粗粮杂豆等合理搭配,同样能达到让孩子饮食平衡的目的。
选对零食
一说到零食,家长就会想到糖果、冰激凌、薯片等高糖、高盐的食物,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吃零食。但是零食并非只有这些,奶制品、新鲜水果和坚果也可以作为零食。孩子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的需要量高,胃容量又有限,一日三餐无法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在两餐之间吃点零食正好能补充能量。所以,孩子吃零食是有正当理由的,只是要尽可能选择水果、奶制品等健康的零食,并在两餐之间吃。
把握度和量
健康饮食最讲究的就是均衡,而所谓的均衡就是要把握度和量,合理搭配多样化的食物,精心烹饪,健康和美味就可以兼得。家长可以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膳食宝塔,合理制定食谱,安排全家人每天的饮食。每天都应有谷物、蔬菜水果、蛋肉禽鱼、奶类以及适量的油脂。尽量选用新鲜的食物,多用蒸、煮、炒的方式制作食物,少用炸、煎、烤的烹调方法。
当然,饮食均衡也并非每一餐、每一天都必须刻意达到,可以将时间延伸到一周、一个月,但必须注意把握度和量,达到饮食均衡。
相关链接
中国营养学会于2018年颁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建议6~12岁的儿童青少年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并且注意吃零食的卫生。
对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两餐之间的零食或加餐更是必不可少。在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发布的《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中都強调,除了一日三餐,婴幼儿需要加餐2~3次,奶类、水果是上上之选。
给孩子“传承”良好的饮食习惯
孩子的饮食习惯与家庭的食物喜好、口味偏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孩子在出生前就已通过羊水感受到了妈妈饮食的味道,出生早期通过母乳喂养继续感受着妈妈饮食的味道,而当孩子添加辅食后,就会对家庭食物充满好奇,而且孩子最终会逐渐习惯家庭的食物,饮食习惯与家庭饮食习惯趋于一致。因此,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从改进家庭饮食习惯着手。
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只针对孩子
很多家长非常认真地执行让孩子少吃盐的倡导,1岁以内的孩子绝对不给吃盐,但是却忘了还需要减少自身食盐的摄入。事实上,少吃盐有利于健康,需要终身执行,只有长期保持低盐摄入才能获得健康效益。如果家长自己不能做到少吃盐,而孩子迟早会与家人一起吃饭,孩子盐的摄入量终归也会超标。
因此,家长除了不在孩子的辅食中额外添加盐以外,还应该注意减少全家人盐的摄入量。这样,当孩子对家庭饮食感兴趣时,就可以让他适量尝试并逐渐学会吃家庭食物。
挑食的家长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不挑食的孩子
家长的饮食行为对孩子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当家长表现出不爱吃某些食物时,孩子也不会愿意尝试。同时,孩子的饮食往往由家长安排,家长自己不爱吃的食物通常也不会让孩子尝试。所以,挑食的家长几乎不可能养出不挑食的孩子。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挑食,首先要克服自身的挑食行为。
出现这些问题,是没吃好吗?
文|盛晓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当孩子出现肚子疼、腹泻、便秘等问题时,家长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没给孩子吃好。那么,这些常见的表现只是没吃好吗?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我们一起来找找。
肠绞痛
肠绞痛的表现
少数5个月内的宝宝会出现肠绞痛的情况,宝宝会因为肚子胀疼表现为小腿蜷缩着哭闹不止,可以持续哭闹2~3个小时甚至更长。当宝宝出现肠绞痛时,家长常会怀疑是不是和吃的奶有关系,母乳喂养的妈妈怀疑是自己的母乳有问题,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家长则会不断地更换配方奶。
如何应对?
少数宝宝出现肠绞痛是因为牛奶蛋白过敏,大多数宝宝的肠绞痛则被认为只是情绪的发泄行为。因而,应对肠绞痛,家长不能只关注宝宝的饮食,而是应该提升养育能力,放松养育心态,不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宝宝。
对于肠绞痛的宝宝,母乳喂养仍然是最佳喂养方式,如果要更换配方奶,最好先咨询医生。采用袋鼠式养护,给宝宝进行腹部按摩,让宝宝使用安抚奶嘴,听有节律性的音乐等方式可能有助于改善宝宝的哭闹。绝大多数宝宝因此而产生的哭闹会在满5月龄后消失。
腹泻
出现腹泻的原因
腹泻对孩子的营养消化和吸收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孩子患急性腹泻1~2天后,眼看着就能瘦一圈。孩子腹泻后,家长常会错误地认为是吃得不对,要让孩子饿一饿,才能让腹泻更快痊愈;或者认为应该使用抗生素、止泻剂。
造成孩子腹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孩子的胃肠道功能较弱,抵抗力低,很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犯,如轮状病毒、沙门氏菌等,造成胃肠道感染,引起急性腹泻,另外,孩子患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时也会伴有腹泻。食物过敏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常会有腹泻、呕吐、便血、湿疹、喘息等多器官系统的症状。乳糖不耐受也以腹胀、腹泻为主要表现,多因急性感染性腹泻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受损、乳糖酶分泌不足而引起。此外,滥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引起腹泻。可见,腹泻的原因多样,必须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治疗、干预。
如何应对急性腹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急性腹泻的孩子需要补充水分,同时应该继续进食,而不是禁食。孩子腹泻期间,可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但需要减少高糖、高脂的食物。腹泻期间继续进食可保证孩子的营养供应,减少因腹泻而造成的近期及长期的营养不良。
便秘
多吃蔬果、多喝水不是万能“解药”
便秘在孩子中较常见,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便秘的发生也有增加。当孩子发生便秘时,家长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实际上,不同年龄孩子发生便秘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未必能完全解决孩子便秘的问题。
不同年龄,不同的解决办法
● 6个月左右:及时添加动物性食物。孩子便秘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满6月龄、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如果此时只给孩子添加米粉等谷物类辅食,孩子较容易出现便秘。这时改善孩子便秘的关键是及时添加肉泥、蛋黄等食物,或者添加适量的脂肪。
● 1岁左右: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孩子满1岁时,又会出现一个便秘高发期,此时是因为孩子对探索环境的兴趣增加而忘记排便,或者因排便疼痛而拒绝排便,造成肠道中的粪便没有被及时排除,其中的水分会被过度吸收,造成大便干硬,孩子更害怕排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除了适当多吃蔬菜水果、保证适量油脂摄入以外,重点是要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鼓励孩子在吃饱后15分钟左右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 刚入托:多关注,多鼓励。刚进入托幼机构的孩子会因为不习惯而不愿上厕所,导致因不及时排便而发生便秘,这时需要老师和家长多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及时排便、不憋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食物过敏
预防食物过敏的方法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尤其是胃肠道功能还不成熟的婴幼儿,食物过敏尤为多见。
● 家长需要警惕孩子食物过敏的可能,如当配方奶喂养的孩子反复出现呕吐、腹泻、湿疹等症状时,需要考虑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氨基酸配方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喂养。
● 给孩子添加辅食时,应当一样一样地添加,每添加一种新的食物要观察3~5天,确认孩子没有异常反应后再添加新的食物。建议家长做好笔记,记录孩子辅食添加的情况,以便识别可能导致孩子过敏的食物。
预防过敏不能矫枉过正
食物过敏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没有食物过敏,即使是食物过敏的孩子也只是对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过敏,因此,家长不能矫枉过正,鸡蛋、鱼虾、小麦等易过敏的食物都不让孩子吃,这样做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良。
相关链接
● 随着对食物过敏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食物过敏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食物过敏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 曾经有专家建议,为预防孩子食物过敏,应该1岁以后再添加鸡蛋、花生等易过敏食物。而近十年的研究显示,推迟添加易过敏食物并不能减少食物过敏,反而可能增加食物过敏。比如,孩子4~11月龄间添加花生,比在12月龄后添加花生,反而可减少发生花生过敏。在孩子4~6月龄时,或许是添加鸡蛋的最佳时机。
让孩子体会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受
专家支持|张女奇(美食心理学创始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家长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食物,远离不健康的食物,为此会采取各种办法:坚决不让孩子吃某些食物;把某些不健康的食物作为奖励,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让他吃一点;夸大某些食物的害处吓唬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和食物的关系变得扭曲而不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也需要从食物中体会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享受美味带来的愉悦感受。
可以限量,不要限制
佳慧小时候体内铅含量略有超标,所以爸爸妈妈从不让她吃爆米花。即使几年后,佳慧的身体早已恢复正常,但是爆米花依然是她的食物“禁区”。一次,清清妈妈和佳慧妈妈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清清妈妈给她们买了一大桶爆米花,佳慧妈妈看着佳慧渴望的眼神,同意佳慧只吃一点儿。可第一次吃到爆米花的佳慧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电影还没正式放映,她已经把一桶爆米花吃得见底了……
在饮食上,不建议家长强制禁止孩子吃某种食物。如果这种食物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出现过,周围的人都不吃,那他也不会想吃。但如果孩子接触得到这种食物,他周围的人都吃,他自己却不能吃,就会影响他的心理,而且会增强他对这种食物的好奇和兴趣。家长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控制孩子吃不健康食物的量,降低孩子对不健康食物的渴望度。
量由家长来控制,而不是交给孩子
孩子不知道让他“只吃一点”是吃多少,而他的控制能力又比较弱,往往会吃多了。家长可以把大包装的食物分装成小包装,一次就给他一小袋,吃完就没了,不需要多说,孩子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多与少的概念。
多准备几种食物
小朋友一起外出玩耍或看电影,家长可以多准备几种食物,比如除了爆米花,还可以准备一些水果、酸奶等健康的食物,这样孩子就不会只盯着爆米花了。
玩正念饮食的游戏
当家长面对不太健康的食物,又不能完全杜绝孩子吃,怎么降低孩子对这些食物的渴望呢?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正念饮食的游戏。
还是拿爆米花举例,只给孩子一颗爆米花,让他细细地嚼,认真品尝食物的味道,体会味觉的满足感和食物的关联,这时候孩子会觉得这种食物太好吃了。细细地品尝完第一颗,再给他第二颗,同样让他细细地嚼……等吃到第五颗、第六颗时,他就会觉得这种食物并没有那么美味了。正念饮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原来有一些食物,多吃还不如少吃味道好,那每次少吃一点好了。
不把不健康的食物当奖品
文文特别喜欢吃甜食,但因为牙齿发育得不太好,所以妈妈平时很少让她吃蛋糕。但妈妈跟文文说,只要她在幼儿园拿到了小红花,就奖励她吃蛋糕。所以文文每次在幼儿园拿到小红花都很高兴,因为有蛋糕吃,如果没有拿到,她就很沮丧,因为吃不了蛋糕了。
人类天生就喜欢高热量、高甜的食物,所以,蛋糕、薯片、糖果这些食物的味道孩子都很喜欢,吃到这些食物,孩子会有愉悦的感觉,起到了生理性的奖赏作用。如果家长再把这些食物作为奖励,孩子会把这些食物与家长的表扬、積极的情绪、愉快的氛围、美好的记忆关联起来,给这些食物又增加了社会性奖赏的功能,让它们变得更为稀缺,对孩子的诱惑力更大,孩子对这些食物会从本来的一般向往变成了非常向往,实际上是强化了不健康食物对孩子的吸引力。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增加孩子对健康食物的喜爱、弱化不健康食物的吸引力呢?
把积极的事物和健康食物关联起来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食物,什么是不健康食物。可以对孩子描述健康食物的好处,比如吃了能让你的个子更高、眼睛更亮、更有力量,把一些积极的事物和健康食物相关联起来,比如菠菜和大力水手。对于不健康的食物的描述,不要用恐吓、夸大的方式来形容,而是告诉孩子,这类东西可以吃,但量要少一点,不能常吃。经常吃、吃多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用整体活动代替单个食物
想跟孩子一起庆祝,分享喜悦之情,可以安排一个整体的活动,比如下午茶,多准备一些食物,有水果、蛋糕、果汁,一边和孩子一起品尝美好的食物,一边和孩子讲有趣的绘本故事,做一些亲子小游戏,这样,蛋糕的权重就没那么大了,蛋糕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就弱了,孩子更喜欢的是和妈妈在一起的这段时光。
引导孩子品尝食物天然的味道
家长平时可以引导孩子细心地品尝食物天然的味道,比如让孩子品尝不同种类的葡萄、苹果,和孩子一起讨论是喜欢巨峰葡萄的味道还是玫瑰香葡萄的味道,香蕉苹果和国光苹果的口感和味道有什么区别。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品尝天然奶油蛋糕和人工奶油蛋糕的区别,尝尝加了新鲜水果的蛋糕是不是更美味,这些有趣的品尝体验能让孩子感受天然食物的味道,体会到原来健康食物的味道也是很好的。
不夸大、不恐吓
孩子吃果冻意外窒息的新闻让宁宁妈妈担心不已,所以妈妈从来不让宁宁碰果冻,还一次次告诉她,小孩子吃果冻会死人的。宁宁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家长们为几个平时是好朋友的孩子举行了一场聚会,准备了各种零食。当一位小朋友拿起果冻要吃时,宁宁睁大眼睛对小朋友说:“你不要吃,我妈妈说吃果冻会死人的!”小朋友的妈妈告诉宁宁,果冻不能揭开盖子直接放在嘴里吸,只要用小勺子舀着吃就很安全。即便大人这样说了,宁宁仍然坚定地摇头表示不让好朋友吃。
年龄小的孩子很容易被吓住,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因为不想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而夸大这种食物的危险性,甚至是恐吓孩子,否则会导致孩子的恐惧情绪泛化,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家长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恐惧心理
妈妈之所以跟孩子说吃果冻会死人,是因为担心孩子吃果冻出现意外,她把自己的恐惧心理直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承受了自己的恐惧,还承受了来自妈妈的恐惧。对待所谓的危险食物,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吃果冻不会死人,吃的方式不对才可能出现意外。其实不光是果冻,如果吃的方式不对,很多食物都可能发生危险。所以,家长不是杜绝孩子吃某一种食物就能避免意外的发生,而是要让孩子正确地吃,这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给孩子正确的食用方法
孩子已经对果冻产生了恐惧心理,怎么帮他克服这种恐惧呢?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之所以发生吃东西的意外事件,是因为吃的方法不对。然后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果冻,把果冻切成小块,用小勺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看到以正确的方法吃果冻什么事也没有,孩子就会慢慢地消除恐惧心理。
特别提醒:
3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吃果冻。3岁以上的孩子要使用小勺吃,而且要有家长在旁边看护。
不把吃健康食物当任务
豆豆不爱吃蔬菜,妈妈担心他的营养摄入不均衡,想方设法地让他吃进去几口。豆豆特别爱吃薯片,于是妈妈经常准备几片薯片,告诉豆豆,只要他把碗里的蔬菜吃完就能吃薯片,否则就没有薯片吃。为了薯片,豆豆每次都闭着眼睛把蔬菜吃进去。
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更喜欢吃蔬菜,不希望孩子吃薯片。但家长这样做,却起到了反作用。饮食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做了A,才能得到B,那么A的吸引力会下降,B的吸引力会上升,因为B是放在被奖赏的位置的,而A则放在了任务的位置。所以,豆豆妈妈的做法会导致孩子更渴望吃薯片,更讨厌吃蔬菜,甚至以后可能豆豆在没有人管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吃蔬菜的,因为蔬菜在他的心里是被强迫着当作任务来完成的。所以,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爱上蔬菜,一定不要把蔬菜放在任务的位置上。
蔬菜有微微的苦味,孩子天生就不喜欢。那怎么才能增加孩子对蔬菜的接受度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以试一下。
多变换蔬菜种类,找到他最容易接受的
孩子的味蕾比大人的要敏感,很多家长吃起来不苦的蔬菜,孩子吃起来是苦的,所以会拒绝吃。家长可以多变换蔬菜的种类,观察孩子更容易接受哪一种,因为蔬菜之间是可替代的,不必强迫孩子每一种蔬菜都要吃到,比如西蓝花、芥蓝的苦味比较重,可以换成嫩嫩的小青菜,这种青菜有一丝丝甜味,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加点带甜味的酱汁
可以在带苦味的菜里加一点带甜味的酱汁,比如加一些孩子都爱吃的番茄酱,让蔬菜的味道变得好一点,他就愿意吃了。
改变蔬菜的形状和做法
把蔬菜切得碎一点,可以改变它的口感,让孩子更易于接受,比如用蔬菜做馅、做丸子等。另外,還可以将蔬菜做成风干脆片,比如菇类、秋葵、胡萝卜都适合做成口感酥脆的蔬菜脆片,孩子会喜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