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向阳 马立武 杨效宁 赵雪超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传统开放术式创伤大,术后康复时间长[1-2]。随微创技术提升,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得到推广应用,但需穿刺2 次,创伤相对较大;单侧术式虽仅需穿刺1 次,但其无法越过椎体矢状中线,易造成双侧水泥充盈及填充不充分[3-4]。随着临床研究持续进展,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ner vertebroplasty,PCVP)被引入OVCF 外科治疗,回弹性能及弯角设计可越过椎体矢状中线,确保骨水泥于责任椎体中均匀分布弥散[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OVCF 老年患者86 例,探讨PCVP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OVCF 老年患者86 例(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2 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两组性别、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密度T 值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例(%)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6];(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3)新鲜骨折;(4)年龄>60 岁;(5)骨密度T 值≤-2.5 SD;(6)单侧穿刺实施手术。
1.2.2 排除标准(1)存在脊髓、神经压迫者;(2)存在椎体肿瘤、椎管狭窄者;(3)合并肾肝等脏器器质性病变者;(4)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5)存在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病变者;(6)合并其他骨折者;(7)过敏体质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PVP 术式,术前经MRI、CT 等检查明确伤椎,俯卧位,经利多卡因(浓度为1%)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正位透视定位、标记伤椎椎弓根投影外上缘,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右侧或左侧取1 点或11 点位置,以此作进针点,实施椎弓根穿刺,术中同时进针、正侧位透视,避免穿刺针进入椎管损伤神经,正位像针尖处于椎弓根影中线、侧位像处于椎弓根约1/2 处,待侧位像针尖至椎体后缘,保证正位像针尖处于椎弓根内侧,若针尖超出椎弓根内侧则提示穿刺针穿破椎弓根内壁,若侧位像针尖至椎体前中1/3 交汇,正位像针尖处于椎体中线略偏对侧,调节PMMA骨水泥,待其至拉丝期,经骨水泥推注器向椎体中注入骨水泥,边注入边退针,待骨水泥弥散至椎体边缘终止注射,骨水泥略硬化后旋转撤出穿刺针、套管,术毕。
1.3.2 观察组采取PCVP(图1A),穿刺前工作同对照组,待穿刺针尖超出椎体后缘5 mm 终止进针,撤出穿刺针芯,弯角骨水泥输送装置置入直向穿刺针套管,调节弯角装置于椎体中位置,参照椎体骨折具体位置调节弯角套管方向,确保弯角套管尖端可靠近骨折,便于骨水泥精准注入骨折端与周边;待正位像弯角装置处于椎体矢状中线对侧,侧位像至椎体前中约1/3(图1B),经弯角装置于椎体中注入拉丝期骨水泥(图1C),待骨水泥弥散至椎体边缘终止注射,术毕。术后2 h 左右参照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经腰围辅助下床活动,术后第2 天适度采取腰背部肌肉训练,并常规给予抗骨质疏松等干预。
图1 PCVP 操作Fig.1 Operation of PCVP
1.4 观察指标(1)统计两组术前及术后6 个月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其中腰椎功能依据ODI 指数评估旅游、社会生活、性生活、干扰睡眠、站立、坐位、步行、提物、生活自理、疼痛强度,共50 分,计分方式=实际得分/50 分×100%,分值越低功能越好;疼痛程度依据VAS 量表评估,分值范围0~10 分,分值越低越好[7]。(2)统计两组术前及术后6 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 角,经CT 及X线等检查测定。(3)统计两组骨水泥填充优良率,实施X 线片检查,若椎体骨水泥填充面积≥75%为优,填充面积为50%~74%为良,填充不足50%为差,骨水泥填充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8]。(4)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骨水泥渗漏、切口感染、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
1.5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25.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配对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ODI 及VAS术前两组ODI 及VAS 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ODI及VAS 分值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ODI 及VAS 分值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ODI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ODI 及VAS 分值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ODI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43 43 ODI(%)术前77.01±7.21 75.95±6.98 0.693 0.490术后6 个月23.64±6.67 31.39±7.06 5.233<0.001 VAS(分)术前7.79±1.07 7.91±1.10 0.513 0.610术后6 个月1.89±0.79 2.68±0.83 4.521<0.001
2.2 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 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高、伤椎Cobb 角较术前缩小(均P<0.05);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伤椎Cobb 角小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3 骨水泥填充优良率观察组骨水泥填充优良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并发症发生率骨水泥渗漏等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 角Tab.3 anterior height and Cobb angle of injured vertebrae in two groups±s
表3 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 角Tab.3 anterior height and Cobb angle of injured vertebrae in two groups±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3 43伤椎前缘高度(%)术前59.38±6.45 60.12±7.01 0.509 0.612术后6个月94.11±2.30 91.04±1.97 6.648<0.001伤椎Cobb角术前(25.09±5.33)°(24.79±5.06)°0.268 0.790术后6个月(13.32±3.11)°(15.18±3.69)°2.527 0.013
表4 两组骨水泥填充优良率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bone cement fil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OVCF 为临床多发骨折类型,近年来随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其发病率持续增高[9]。既往临床多采取保守措施对OVCF 患者实施干预,但需长期卧床,以致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发生风险较高,故仍建议采取手术治疗[10]。
PVP 为OVCF 重要微创治疗术式,包括单侧穿刺及双侧穿刺两种类型,但均各有优缺点。单侧穿刺术式放射暴露少、穿刺简单、手术时长短,本研究术中在侧位像针尖至椎体前中1/3 交汇、正位像针尖处于椎体中线略偏对侧,调节PMMA 骨水泥,待其至拉丝期,经骨水泥推注器向椎体中注入骨水泥,可保证骨水泥注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减少注入时骨水泥渗漏及溢出。但PVP 难以超过椎体中线至穿刺对侧,易造成骨水泥偏弥散分布于一侧椎体,造成椎体轴向抗压应力不均匀,而增大内倾角虽可改善骨水泥分布情况,但会增加椎弓根内壁神经损伤发生风险;双侧穿刺术式无需采取强斜位穿刺即可使骨水泥均匀、对称分布于椎体矢状中线两侧,但放射暴露较多、手术用时长、推注骨水泥时存在相互遮挡[11-12]。另有相关研究表明,PVP 术式虽可恢复OVCF 患者部分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程度、避免脊柱后凸畸形,并促使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但骨水泥充填情况不佳[13]。为进一步改善OVCF 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临床研发PCVP 术式对患者实施干预。PCVP 所需工具由镍钛合金所制,具备一定回弹性能,可通过单侧穿刺直向套管置入弯角骨水泥输送装置,把直向穿刺针针尖作变形支点于椎体中线穿刺对侧予以回弹,确保弯角通道可越过椎体矢状中线,并实施多点连续骨水泥注入,从而实现骨水泥于椎体两侧均匀强化[14]。周晓等[15]研究结果显示,OVCF患者经PCVP 治疗后,骨水泥得到良好分布,渗漏率仅为6.25%,且伤椎前缘与后缘相对高度显著增大。LEE 等[16]研究表明,采取PCVP 治疗OVCF 患者后,其骨水泥于椎体中心分布率高达93.1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 个月观察组ODI 及VAS 分值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 角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通过PCVP 可更有效增加OVCF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减小伤椎Cobb 角、减轻其疼痛程度,并改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其原因主要在于:PCVP 术中骨穿针外径约3.7 mm,且采取单侧椎弓根穿刺,操作期间逐级回撤分点填充骨水泥,可实现骨水泥双侧注入,增大穿刺侧椎弓根强度,以此为伤椎有效提供生物力学支撑,缓解疼痛程度。此外,PCVP 将输送套管头端自平直状改成弯角形,切口小,可使骨水泥通过椎体前柱弥散向中柱,且注射点能随位移控制,具备较强机动性,保证骨水泥分布均匀性、对称性,实现椎体双侧强度平衡[17]。
骨水泥注入量过多为造成骨水泥渗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若减少骨水泥注入量,虽能降低渗漏发生风险,但难以达到椎体力学重建效果,故如何在保证OVCF 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成为研究热点。林玉江等[18]研究指出,OVCF患者经PCVP干预后,骨水泥渗漏率仅为9.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骨水泥填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本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填充量平均为4.1 mL,高于对照组的3.2 mL,表明通过PCVP治疗OVCF 在提升骨水泥填充效果方面更具显著优势,利于降低骨水泥渗漏等发生率,对保证手术治疗安全性、促使椎体功能及早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主要是因PVP 术式为直行通道,主要通过高压注射确保骨水泥弥散至穿刺对侧椎体,但高压注射易引发骨水泥渗漏,且发生渗漏需终止灌注,可造成穿刺对侧骨水泥分布情况不佳;而PCVP 采取弯角骨水泥输送导管及椎体中多点低压注射,不仅能提升骨水泥分布均匀性,且输送导管腹侧开口结构能降低骨水泥渗漏到椎体后方与椎管风险[19]。此外,PCVP 是于PVP 基础上改良形成,仍存在一定渗漏风险,因此治疗期间应密切进行观察,发生渗漏后及时予以处理。除上述结果外,本研究干预期间还发现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PCVP 仍存在较高渗漏风险,故临床实际应给予高度注意,保证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采取PCVP 治疗OVCF 老年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增大伤椎前缘高度、缩小伤椎Cobb 角,促使腰椎功能恢复,且骨水泥填充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