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年多可能是香港1997年回归以来面临挑战最严峻的一段时期,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动乱持续了近一年,接下来又是近两年的抗疫。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令我感到最安慰的是,香港终于渡过了这些大风大浪,实现了今天平稳甚至可以说是好的局面。”林郑月娥说。
12月19日,香港新选举制度施行后的首个立法会换届选举开始,153名候选人竞逐90个席位。这是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也是新选举制度下香港民主发展的生动实践。
选举是民主的一种形式。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香港选举一度沦为外部势力干预中国内政的政治工具。为了实现“爱国者治港”、堵塞选举制度漏洞、推进香港的民主發展、实现良政善治,今年3月,全国人大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5月,香港本地立法工作全面完成,新选举制度顺利在港落地。新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有效增强了民主选举制度的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及公平竞争性,更能体现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为香港民主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接受了专访,讲述了其4年多的执政经历,以及介绍了此次选举情况。
“香港终于渡过大风大浪,这是我最大的安慰”
回顾过去4年多担任特区行政长官的经历,林郑月娥表示,过去4年多可能是香港1997年回归以来面临挑战最严峻的一段时期。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动乱持续了近一年,接下来又是近两年的抗疫。
谈及任职期间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遗憾,林郑月娥说:“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香港终于渡过了这些大风大浪,实现了今天平稳甚至可以说是好的局面。我很难说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但让我觉得比较安慰的是,我最终能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协助香港回到了‘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这让我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香港可以在‘一国两制’下继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一国两制’更加行稳致远。而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让香港社会更加团结。记得近5年前,我参选特首时的口号是‘同行,We connect’。因为当时香港社会上也有很多矛盾、纷争,所以我希望在任内能更有效地团结香港民众。但这几年香港发生了许多事情,很多青年学生在黑暴期间被迷惑,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情。我很遗憾没有在‘同行’的大前提下,让香港社会更加团结。”
不过,林郑月娥表示,这个遗憾未来一定有机会可以弥补,因为香港现在已经重回“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在政治体制上也全面落实了爱国者治港。所以,她相信香港社会会慢慢变得更加团结。
目前,大部分香港民众认为,国安法与选举制度改革带来了“安定”“秩序”和“希望”。当然,仍有一些声音认为,香港的自由度如今已黯然失色,有越来越多的人因此选择离开香港。
对此,林郑月娥表示,香港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地方,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人对“一国两制”政策不了解,有些人可能对一些政治理念有自己的看法,但只要不违反香港的法律,在香港生活没有问题。基本法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即使个人选择离开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对这些打算离开香港的人说,香港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魅力的地方——它是中国的一个部分,但可以继续实行我们比较熟悉的制度。它的魅力之处在于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是一个有庞大内地市场支撑的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很好的机会。在香港经历风浪、回归平稳后,我也要求特区政府更加积极有为:未来的香港将会是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香港市民担心的房屋问题、教育问题都会得到改善。”林郑月娥说。
落实基本法有关内容不算“政改”
根据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特首每届任期5年,并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选出。目前,下一届特首选举定于明年3月。在这过去的4年多,林郑月娥在香港政改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目前的环境下,香港的政改前途如何?
对此,林郑月娥表示,此前,大家习惯用“政改”一词来形容香港有关选举、民主方面的工作。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进行了三次所谓的“政改方案”,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另外两次是失败的,因为没有得到立法会超过三分之二的支持。但如果回看过去这些年的经历,其实那些工作并不是“政改”。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已经很清楚地写在基本法内有关行政长官选举的部分中,即“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实现普选”,但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来提名相应的特首候选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政治体制改革’,而是在落实基本法中的有关内容。”
据了解,2013至2015年,当时叫做“政改小组”的工作团队花了20个月去落实普选行政长官,社会上也取得了一些基本的共识,却遭到一些议员反对。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只要是和特区政府有关的、和特区管治有关的方案,他们都会反对。“(关于香港政改的前景)我认为,鉴于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未来,我们将有机会按照基本法第四十五条继续推进香港普选行政长官,当然这必须看香港的实际情况。”林郑月娥说。
正因为这种情况,林郑月娥对香港未来的传媒、教育环境有一些期待。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时,林郑月娥来到了一所中学四年级的公民与社会发展课上观摩。课堂上,她思考着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行政长官的地位是什么?其职能是什么?谁最有资格去谈这个问题?
“那必然是行政长官本人,尤其是我这一届的特区政府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和挑战,所以我就提出了‘由我自己现身说法’来讲课、支持香港教育和新的公民与社会发展课程的想法。”
于是,林郑月娥亲自为教师上了一堂课。“我很愿意用更多时间和香港的教育界交流,因为让我们的年轻人学好‘一国两制’实在太重要了。对于未来香港的教育该怎样加强,我们正在做很多事情,希望未来香港的年青一代是有家国观念、香港情怀和社会担当的一代。”林郑月娥说。
这种担当与使命感也让人们看到了林郑月娥的一些“动情时刻”,当然也包含了许多泪水和无奈。那么,是什么在支持她走过那些艰难的时刻?
林郑月娥说:“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有三股力量支持着我:一是来自中央的支持,那段时间,中央大力支持香港,很清楚地表明:香港不需要害怕,因为中央永远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二是我上任时的承诺。在2017年7月1日的讲话中,我曾说过,无论未来香港有什么风浪,我都会陪伴香港人走过;三是家庭的支持。我的先生和两个儿子一直支持着我的工作。”
“我有这样三个期待……”
近期,对于香港立法会选举和明年举行的特首选举,香港社会有两种担忧:一种是对于非建制派(相对建制派议员来说)来说,他们担心出现“清一色”的局面;另一种是对于建制派(拥护和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现有建制及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和人士)来说,他们担心竞争将造成更多内部矛盾。
对此,林郑月娥说:“香港立法会选举是近期香港三场重要选举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因此,我有三个期待:第一个是,此次立法会选举能真正体现出完善选举制度的重要目标——爱国者治港。第二个是,可以让选民们了解我们并不是要搞一个‘清一色’的选举。现有的153名候选人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既有商界、学界、专业界的精英翘楚,又有来自社会基层的劳工、职员、中小企业經营者代表;既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又有讲普通话的“港漂”、台湾出生的人士、加入中国籍的“老外”;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参政者,又有充满冲劲和创新力的新一代年轻人,参选者多元化背景可谓前所未有。居住公屋的人士、巴士车长、注册电工等成为立法会选举候选人,这在香港过去是没有的。新选举制度的广泛代表性和均衡参与性,使选举突破了某个界别、地区或政团的利益局限性,使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都能够在管治架构中得到全面反映和充分代表,更好反映大多数香港民众的声音,回应大多数香港民众的诉求。第三个是,我希望未来的立法会能真正做到反映香港各界的意见,既能把民众的诉求带到立法会,也能履行基本法下修订法律、审批拨款等职能,还能监督行政机关工作。所以,选举前,我每天都在呼吁、鼓励香港更多登记选民积极参与这次选举。”
此前,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也向保安局和纪律部队发电邮,呼吁同僚行使公民权利,踊跃投票,为香港选贤能。他还呼吁同僚鼓励亲友支持选举,以选票选出立法会代表,为“爱国者治港”奠定重要基础,同时为香港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不过,有人担心这次选举会出现投票率过低的情况。对此,林郑月娥表示,投票率受很多因素影响。有一种说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时,投票率反而会降低,因为民众没有强烈的诉求要选择一些议员来监督政府。所以,投票率的高低不代表什么。
香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表示,过去,立法会曾成为破坏力量的舞台。现在,这股破坏力量并未完全根绝,很多“外国代理人”仍潜伏在港,刻意阻挠选举,煽动他人不投票或投白票。
林郑月娥也表示,香港实行什么样的选举制度是中国内政,香港的选举制度好不好,要看是否符合香港实际、是否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对此,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另外,从香港市民热烈欢迎奥运健儿访港,到内地航天专家走进香港校园;从香港市民亲眼看到月壤,到电影《长津湖》在港热映……其实,香港大部分居民从来都是爱国的,不单是回归以后,从很早开始就是如此。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香港企业家在最初阶段就已经到内地去投资兴业、扶贫办学。回归后,香港受到很多冲击,尤其是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做好,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人抗拒中央、反对内地的情况。现在,在一切回归正轨的局面下,爱国行为将不再受影响,没有上述人士煽动人们违法,将有利于香港的爱国团体、市民表达他们对国家的热爱。而从这些国家规划、重大事项和活动中,香港民众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国家一直以来对香港有多么照顾。
由此可见,爱国爱港的政治立场要“清一色”,治港兴港的策略办法要“五光十色”,这才是香港市民追求和称道的真民主,这才是民主的真正价值。新一届立法会必将最大限度凝聚香港社会共识,最大限度拉长包容多样性的半径画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香港同胞奔向美好生活的“最大同心圆”,这也是最符合香港根本利益的“最大同心圆”。
(《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