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晨 孙 臻 解登峰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山东 青岛266100)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到2016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曾指出“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对此,各古籍收藏单位都在积极响应并付诸实践。如何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如何找到一个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的方式,这是本馆在参与全国古籍普查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积极参加全国古籍普查,同时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学苑汲古”项目,经十年不懈努力,本馆所藏一万三千余册古籍已于2017年基本完成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但是保存环境的改善和基本的普查清点仅仅是古籍保护工作中的第一步,如何对古籍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更好地展示和利用便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方向。藏书印是研究中国历史文献承继传播、藏书事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证据之一[2],苦于鉴定版本及古籍编目的需要,自全国古籍普查开始之初,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便已陆续辨识并著录了一部分馆藏古籍钤印。在此基础上,古籍工作人员以本馆线装书钤印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在对钤印的辨识与考证中也取得了一些收获,比如发现了一些清代至民国著名藏书家,如阮元、李文藻、赵孝陆等的藏书印,还从中发现了一些藏书机构印,可与馆藏古籍源流乃至校史互相印证,并从侧面可窥得清末民初青岛地区藏书情况。
本馆古籍藏书印的实际数量并不多,但其中大部分藏书印却无法从已有任何参考资源中找到,包括收录印鉴多达数万的数据库,并且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尚无以本馆收藏古籍的藏书印为专题的数据库。有鉴于此,古籍工作人员产生了将本馆古籍资源开发成一个古籍及藏书印展示平台的想法:一方面,可以用来集中展示包括藏书印和古籍源流的本校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为古籍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本校古籍鲜有人知,借此展示平台可对本校古籍加以宣传,并达到向读者普及古籍知识的目的。
平台主要以普及古籍知识和展示本校古籍研究成果为目的,采用检索和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平台要以藏书印为主体,串联起古籍和藏书者、藏书机构的关系,并体现出递藏顺序,借此体现藏书机构的发展历史及社会的变迁。平台的建设主要分为系统内容和功能的设计、数据收集、系统平台开发三方面,系统内容和功能设计主要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及内容要求,为后续的数据收集整理及系统开发做指导;数据收集主要包含系统所需各类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系统开发是基于平台的功能设计及所收集的数据,开发古籍藏书印展示平台。
参考和借鉴部分已有藏书印或钤印相关数据库,如中国历代人物印鉴数据库、(中国台湾)史语所数位典藏资料库整合系统——印记、(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钤印主题资料库、(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图书馆“藏书印画像”、韩国研究资源中心的高丽大学海外韩国学资料中心“藏書印”等,综合各家之长处,确定了以下内容。
2.1.1 收录范围:以本馆收藏古籍所钤藏书印为主,并包括部分民国出版的线装书;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印”,而是扩展到书上的所有“钤印”,包括出版机构印、纸张印(纸厂纸号印)、登到印等,因为这些钤印对考证古籍源流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2.1.2 预期功能设计:首先要图文相结合,除钤印本身的特写图片外,还加入钤印书影,书影体现的是所钤藏书印之原貌,可直观地看到钤盖顺序、布局,进而可获知该书的递藏顺序;其次要实现一站式检索,即实现古籍——藏书印——藏书者/机构的关联检索,藏书印有出处,有印主姓名及生平事迹,才可将人、书、印关联起来,方能更好地揭示出一人持多印、一印钤多书、一书钤多印的复杂关系,这才是能够深入挖掘古籍及藏书印价值的关键所在。
2.1.3 补充内容:本馆古籍涉及著名藏书家肖像及介绍、藏书印中涉及的馆史和校史资料。
2.1.4 数据对应关系:
图1 数据对应关系
2.2.1 收集钤印:在进行古籍普查的过程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藏书印的图片及其资料,这成为建设藏书印展示平台的基础。平台开发之前,为查缺补漏,古籍工作人员又重新将馆藏所有线装书从头至尾翻阅一遍,在查找到印章的同时拍摄或扫描书影及印章图片存档。整个过程共收集各种钤印297种,图片600余幅。
2.2.2 辨识印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参考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将本馆藏书章与其他古籍收藏机构有藏书章的书影对比印证,将绝大部分印章印文辨识出来。
2.2.3搜集材料:从已辨识出的印文入手,多方查找印谱、藏书家传记等各种藏书印相关参考资源,搜集与本馆钤印相关的山东和青岛地区史料,尤其是公私藏书史、教育史、有关人物传记等,共积累素材6万余字。
2.2.4 考证印主:综合各种参考资源的信息,考证每方印章的印主身份并查找其生平传记,已考证出的印主包括知名藏书家、政界文化界名人、山东地方藏书机构、出版商等。
2.2.5 数据整理:将藏书印各种信息汇总成表格,包含印文、印主简介、印章特征、所涉及古籍的索书号及书名信息,按印主身份归类,将藏书印分为藏书者、藏书机构、出版机构、其他四类,将每方藏书印按音序排好顺序并分配唯一的编号,再将几百幅图片分别按藏书印编号命名以便对应。
2.3.1 技术手段:数据平台分别采用Web网站和Windows Store App对外展示,其中网站使用HTML5和CSS 3编写,使用响应式布局(Responsive design)实现对不同分辨率和终端的兼容,从而能使藏书印数据库网站在手机和电脑上都有良好的浏览阅读体验,也利于日后在微信或其他平台进行推广;Windows App使用UWP(Windows 10中的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即Windows通用应用平台)程序框架编写,可以在所有Windows10设备上运行。由于古籍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过程中还要注意实现简繁体字兼容检索。
2.3.2 开发过程:首先按照所设计的数据平台功能模块设计页面版式;其次根据数据对应关系建立数据模型,编写程序、导入数据、调试运行;最后上线测试,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如图片缺失、文字有误等重新增补修改,并优化页面展示。
2019年初,古籍及藏书印展示平台已完成试用版的开发,访问地址:http://222.195.226.140/AncientBooks/Seal/,五大模块具体内容及功能如下。
3.1.1 检索:在检索框中可任意输入印文、印主、钤印书名的简体字或繁体字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按印主类型分类显示,其中点击检索结果中的印主进入其详细信息页面,包括人物生平或机构简介,并同时显示该印主的所有藏书印;点击印文可进入该钤印的详细信息页面,包括印文及图片、印主、钤有该印的所有来源图书;点击书名可进入该书详细信息,包括版本、书内所有钤印及钤印图片。
图2 数据平台主页面
图3 任意检索结果页面
图4 印主详细信息页面
图5 印文详细信息页面
图6 古籍详细信息页面
3.1.2 海大古籍基本情况介绍:该部分为本校古籍来源及十一年来古籍整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图7 本馆古籍基本情况
3.1.3 本馆藏书印涉及的著名藏书家选介:包括肖像、生平,点击藏书家的介绍文字即进入该藏书家详细信息页面,上有其详细生平及其在本馆馆藏中出现的所有藏书印。
图8 本馆藏书印涉及的著名藏书家选介
3.1.4 藏书印简介与分类展示:该部分按私人藏书印、藏书机构印、出版机构及其他印的分类,分别随机显示对应类的4幅图片,书标在图片悬停可显示书名,点击图片则进入藏书印的详细信息页面。
图9 藏书印分类展示
3.1.5 从藏书印看馆史:该部分为本馆古籍源流研究成果,分别介绍本校历史发展各时期中出现的藏书印及该时期的历史背景。
图10 与学校各发展阶段有关的藏书印介绍
该应用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古籍藏书印”,已在Windows应用商店上架。除界面略有不同外,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与网络版展示平台一致,可下载到本地使用。
图11 Windows App主界面
(1)数字化是古籍保护与应用的必经之路,本馆藏古籍及藏书印展示平台,并不是简单的将古籍书目及书影数字化,也不仅仅停留在印文的辨识和图片的汇总,还利用库与库之间的关系将藏书印-藏书者-古籍关联起来,揭示出一人持多印、一印钤多书、一书钤多印的复杂交错的关系,在古籍藏书源流和藏书家的研究上具有参考价值。另外,平台收录的钤印数量虽少,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小众的、地方性的钤印,在其他各种参考资源中都未见著录,并且还收录了馆藏古籍中出现的所有出版机构印、纸张印(纸厂纸号印)、登到印,这些都是对现有的藏书印资源的有益补充。
(2)从实用性、资源量、可操作性、后期更新等方面来看,数据库在古籍的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上无疑有着明显的优势。以本馆馆藏古籍藏书印为专题的数据库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尚不多见,国内已有的藏书印或钤印数据库的数量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数据库多有不足,有的侧重善本,有的只选取著名藏书家印鉴或仅从篆刻艺术角度精选印鉴中有观赏性的,有的信息过于简单,与所钤盖之书籍信息脱离等。本展示平台是借鉴各家之长、针对本馆古籍藏书特点、挖掘有限的古籍资源所做的一次尝试,期望对其他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及成果的展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中国海洋大学发展已近百年,历史上曾与山东大学有着近30年的共同期,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所有校史资料、绝大部分古籍及古籍书目被一同带走,导致本校在1959年之前的档案缺失,古籍工作资料一片空白。在此之后,由于历史原因,依旧留存在本馆的古籍被尘封近50年之久,校内几乎无人知晓,在古籍整理工作进行之初,甚至绝大部分本馆馆员也不知道馆内居然还收藏有万余册古籍。古籍作为那段历史时期仅存的记忆载体,对本校有着十分珍贵的意义。本展示平台列出了根据印文考证的结果深度挖掘出的馆藏古籍源流,是对现存不多的校史资料的补充,不仅给师生以馆史校史知识的普及,也为相关人员对馆史校史乃至民国时期青岛及周边地区藏书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撑。
(4)作为“让古籍文献活起来”的尝试,将藏书印和相关人物、机构、古籍相结合开发而成的古籍及藏书印展示平台,集中展示了本校古籍整理研究的成果,配以书影及钤印图片,向大众展示,比起单纯文字版的古籍目录更直观悦目,更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平台还可长期作为本馆的一个特色宣传窗口在学校师生中宣传普查成果、普及古籍知识,使读者得以了解古籍的存在和意义,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让更多读者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所开发的馆藏古籍及藏书印展示平台不仅仅是汇总藏书印的数据库,它融合了馆史、校史、相关藏书家等一系列全方位研究成果,将古籍普查和古籍研究成果与宣传展示相结合,兼具实用性、普及性和教育性,一举多得,在初步试用中受到了一致好评,是在利用现代化技术和形式探索古籍研究成果的长期保存、有效传承和弘扬的模式的道路上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实际开发建设的过程当中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最初的功能设计,在结合本校情况并参考现有其他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要详细设计好系统所需的所有功能,从而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并保证一定的扩展性,为系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另一点是资料的整理,由于牵涉复杂的关联关系,所以对应关系一定要准确,也方便后期数据的修订与增删。
由于受时间和现有条件的限制,展示平台的试用版还有很多待完善和补充的空间。比如,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钤印图片单独分离加工,使之更加完整清晰地呈现,还可尝试使用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技术对其加以改进和优化,同时补充实际测量的印章尺寸;在印文对应的书影上标注其题名及索书号,并补充印章钤盖位置的文字描述;在检索结果中的印文来源图书信息,可加入“学苑汲古”数据库中本馆的对应书目链接,以及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简介等。此外,平台所汇总的藏书印图片及其所涉及的印章主人的介绍内容,还可以作为特色素材,用来进行文化宣传及制作文创产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