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研究

2021-02-03 06:45顾立生刘洪利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颐和园长廊

顾立生,刘洪利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颐和园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山水园林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山水构造、造园艺术、建筑布局、造景手法、颐和园史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对颐和园的研究,国内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维权教授所撰写的《颐和园》[1]为代表,国外由日本园林学家佐藤昌所著专著《中国园林史》[2]为代表。具体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园林建筑[3-4]、造园艺术[5-6]、园林文化[7-8]、园林植物[9-10]、园林旅游[11-12]、园林历史[13]6个方面。从上文论述中可以发现,关于颐和园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可以细分到颐和园的诸多方面,但是目前对于颐和园内建筑物景观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和全面。

因此,以颐和园内建筑物景观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且侧重于颐和园建筑空间布局特征及其景观布局寓意的研究。充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结合园林文化、园林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更近一步地认识颐和园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去阐述并吸取其中的园林规划设计智慧,对当代园林规划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颐和园建筑布局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在文旅结合的环境下发挥其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向世界推广中国园林,传播中国智慧。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现北京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距离城区大约15 km。颐和园是由万寿山与昆明湖组成,昆明湖包括南湖、西湖、后湖。据1980年实地勘测[14],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8 hm2,其中陆地面积75.30 hm2,占全园面积的26%;水面积215.50 hm2,占全园面积74%;陆地中山麓45.50 hm2,占全园面积15.6%;平底面积19.90 hm2,占全园面积7%;湖堤4.88 hm2,占全园面积1.6%;岛屿5.10 hm2,占全园面积1.8%,水面中昆明湖212 hm2,占全园面积73%,后溪河3.50 hm2,占全园面积1.8%。

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颐和园,园内多处建筑被毁坏。此次研究区域的建筑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对颐和园重修而保留下来的,共计建筑物和建筑群组共97处[15],除此之外,零星的杂勤用房以及园林小品、碑喝、摩崖石刻、小型桥梁等均未计入。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总结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颐和园内建筑物景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并使用ArcGIS软件对颐和园整体山水轮廓和长廊建筑物空间布局图进行绘制,又结合比较分析法,剖析了园内建筑物与星空图之间的联系,系统分析颐和园内建筑物景观空间布局特点及其景观布局寓意。

2 颐和园建筑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2.1 整体轮廓“蝠”山、寿“海”

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万寿山原名翁山,昆明湖原是瓮山泊,或者称北京西湖。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崇庆皇太后的60生辰,乾隆帝下令拓宽西湖、改拓翁山以建清漪园为母庆生,也因此将翁山改为万寿山。乾隆帝把山、水改造以迎合母亲生辰,具体体现在万寿山、昆明湖整体轮廓上。

颐和园卫星遥感图见图1。

从图1中可以发现,万寿山前山和昆明湖前湖构成一个巧妙的景观:“蝠”山、寿“海”。颐和园利用山地地形是凸地形,让万寿山看起来像一只形态逼真的展翅翱翔的蝙蝠。在清代,蝙蝠是“吉祥物”,这一点从故宫或者各种王府的门窗、石雕上都有蝙蝠图案就可以看出,“蝠”与“福”同音,寓意着“福气、福分”等。因此万寿山是“蝠”山。昆明湖前湖中,东堤、西堤与靠近建筑群的边线所围成的图案更是宛如一个寿桃,本文形象的称昆明湖为寿“海”。而这“蝠”山寿“海”也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寓意,正符合乾隆帝为母庆生的初衷。

2.2 长廊“蝙蝠”展翅

颐和园长廊建筑是颐和园建筑一大特色,学者对于长廊的研究多局限于长廊壁画。本文则侧重于长廊及其周围建筑空间布局特征和所形成的景观寓意。颐和园长廊卫星遥感图、示意图见图2、图3。

图3 颐和园长廊示意图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ummer Palace corridor

图2卫星遥感图中,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留佳亭、寄澜亭、排云门、秋水亭、清遥亭。全长728 m,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在图3颐和园长廊示意图中,长廊以排云殿、佛香阁所在的直线为轴线,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横跨东西的长廊,宛若浩翔的蝙蝠飞翔在万寿山上,东西两侧为蝙蝠的一对展翅的翅膀,佛香阁、排云殿所在轴线为蝙蝠头部。长廊建筑所形成的这只蝙蝠正展翅向万寿山方向飞翔,形态逼真。这也与万寿山所形成的蝙蝠相互对应,也使得整片山区建筑都在双“蝠”之上。

2.3 景观布局天、地对应

颐和园平面示意图见图4。

图4 颐和园平面示意图Figure 4 Plan of the Summer Palace

清乾隆帝重视农业,建设清漪园时,在园内西北岸建有耕织图景区,如今在图4左上方处。耕织图景观于英法联军侵略时被毁,于2004年[16]重现该景观。在昆明湖的东堤建有铜牛,如今在图4右下方处,铜牛的西北方位是耕织图景区。耕织图景区与铜牛建筑物隔昆明湖相望。也正是耕织图和铜牛景观的这种空间布局,很好体现了颐和园建园时景观布局的天、地对应。

在夏夜星空中,天鹰星座位于银河东侧,天鹰星也是俗称牛郎星,在天鹰星座西北方位正是天琴星座即织女星,天鹰星座和天琴星座隔着银河相互守望。这与颐和园内铜牛、耕织图景观布局形成天、地对应。在图4中从上往下看,对比星空中织女星座、牛郎星座布局,则可以发现:昆明湖—银河,铜牛—牛郎星(天鹰星),耕织图景区—织女星(天琴星),长廊“蝙蝠”—天鹅星座一一对应,而且空间位置对应的非常好。在星空中,以“天津四”为主的星座便是天鹅星座,且天鹅星座与长廊“蝙蝠”形状非常相似,且相互对应也非常巧妙。

2.4 层次分明

2.4.1 “蝙蝠”左右建筑物对称 颐和园万寿山轮廓和长廊建筑物都形似飞翔的蝙蝠。而万寿山上的建筑物近似于2只“蝙蝠”对称,且2个对称轴不重合。在南边,建筑物布局以长廊“蝙蝠”所在中线对称,其对称轴从云辉玉宇楼牌起经过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至智慧海而结束。在北边,建筑物布局以万寿山体轮廓“蝙蝠”对称,建筑物以须弥灵址镜建筑所在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

2.4.2 建筑“南密北稀” 颐和园最后作为慈禧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其建筑空间布局颇为讲究,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呈现“南密集,北稀疏”的结构。颐和园主体建筑区(即为万寿山区)从南开始至北结束,海拔逐渐升高,其建筑物从密集逐渐稀少至寥寥无几,在万寿山北边的建筑只有须弥灵址镜为主体的一个建筑区域了。而万寿山南面的建筑群则更加密集:有以仁寿殿为主体的“朝寝区域”即为皇帝和太后的办公场所和其寝宫住宿的地方,此外还有以颐和园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等建筑物为主的建筑区域。如此布局展现了前山前湖主景突出、后山后湖曲折幽遽的景观感受。

3 颐和园建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1 皇权思想

虽已有研究[17]阐明了园内建筑布局结构是受《周易》思想的影响。但是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为凸显皇家气派和统治的需要,其建筑的空间布局必然受到皇权思想的影响。皇权思想体现在园内建筑的许多方面,本文侧重于园内轴线的运用上,轴线作为自然山水园中的一种要素,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秩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在封建社会下,轴线更是代表了礼制等级秩序。颐和园内错位的南北主轴线和串联的东西次轴线最能体现皇权思想。

南北错落轴线:前山的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建筑所在的轴线,后山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主体一直延伸到五孔桥到边北宫门所在直线为轴线,万寿山建筑物关于这错位轴线对称。串联的东西次轴线,从东宫门进入,经折宜云馆,直至前山起串联作用长廊。颐和园主体建筑多在轴线上,这表明皇家地位居正中,强化渲染了封建时期,皇家至尊无上的地位。

3.2 《园冶》智慧思想

《园冶》[18]一书的精髓,可以归纳为“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两句话。“虽为人作,宛如天开”是说造园应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到明代中后期直至清代后期,士人普遍追求所谓的“幽人”的闲情逸致的情怀。因此,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出“幽、雅、闲”的意境,而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所谓的“因”是在园内,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来设计建筑物。《园冶》中指出“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相互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而“借”说的是园内外的联系。《园冶》中也指出“借景为园林之最者”,通过借景的手法将景色收入园中,为园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颐和园建筑布局的巧妙了。

山水骨架是造园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山水骨架又会影响到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自然也符合《园冶》建园精髓思想。颐和园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在继承皇家园林建筑物功能性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的山水因素特点布局了前山前湖建筑物,以达到“雅”境界;后山后湖建筑物,以达到“幽”、“闲”的境界。在园内建筑布局上采用多种造景和“构室”手法,使颐和园建筑布局达到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境界。

4 结束语

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后一次高峰时代的巅峰之作,其园内建筑、布局理法、园林设计、园林文化等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文献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颐和园内建筑物景观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首次将颐和园万寿山整体轮廓、长廊建筑物布局所形成的图像与清朝“吉祥物”蝙蝠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将万寿山体、昆明湖整体轮廓形象地表达为“蝠”山、寿“海”,将颐和园长廊类比飞翔的蝙蝠,用以表达“福”意。首次将耕织图景区、铜牛建筑景观布局与牛郎、织女星空图对照分析,突出颐和园内建筑物景观布局的天、地对应。最后,结合皇家思想、《园冶》思想对于影响园内建筑空间布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借此表达古人建造中国风景园林建园的技术、思想理念之高超,智慧之卓越。

由于研究条件有限、现场调查不足等限制不能对颐和园主建筑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颐和园建筑布局分布特征的研究也仅局限于资料相对较为充足的区域(万寿山、主建筑区、昆明湖前湖),未能对湖中建筑、十七孔桥等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给现代园林规划提供参考,并能更好的保护颐和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颐和园长廊
北京颐和园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