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写字人

2021-02-03 03:24
中外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和殿大修故宫

□ 倪 伟

从44 年前接过前辈的担子那天起,董正贺成了故宫里那个专门“写字的人”。数十年里,她的字写在了故宫的各个宫殿和角落。如今,宫内的功能性文字基本都被电脑打印代替。在她退休9年之后,第三代仍未有人接班,以后或许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写字的人”。

董正贺是1974 年进宫的,那年故宫打算招几个去文物修理厂的工人,她以知青身份通过了招工。董正贺活儿干得漂亮,被安排到陈列部,专门整理故宫文物资料。这原本是大学生才能去的地方,初中生董正贺因为一手好字得到了机会。

1976 年,故宫专事书法的金禹民先生患上重病,董正贺被调入美工组,接手他的职位。25 岁的董正贺有点忐忑,虽然一直对书法很自信,但看到金禹民写在故宫的那些字,她觉得自己差得太远。

“她年纪轻轻就接触并且翻新、临摹很多故宫的牌匾,都是出自陆润庠、张百熙这些状元手笔。当时徐邦达、刘炳森、朱家溍这些大师眼睛是雪亮的,哪一笔跑了、走神了,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非常难。”董正贺的老朋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胡琦说。

胡琦认为故宫给了董正贺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看到了太多历代真迹,大量临写翰林院状元们为皇帝、太后代笔的匾额,高雅书卷气潜移默化“吃进”了心里。从初出茅庐到获得认可,董正贺花了差不多十年。又过了近十年,正是功力精进的时候,时代突然变了。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电脑植字进了故宫。“那应该是我觉得最得意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说要换成电脑植字,通知我不用写了,一夜之间没活干了。”董正贺还记得那时震惊与失落交织的复杂心情,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涌上来。

但是在宫墙之外,她的字逐渐升值。除了那些慕名找到办公室来求字的人,让她嗅到一丝市场的气息,在市场上她的字能值多少钱,她并不知道,也不关心。有一年,她为一个展览写字,主办方给了她一大笔钱,董正贺嫌给得多了。对方是个老朋友,直言她像个外星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几乎同时,故宫的活儿渐渐又来找她了。新鲜感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故宫里还是手写的书法顺眼,电脑字“没味儿”。而电脑字进宫也让同事们对董的价值重新审视,原来以前那些写在墙上的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真正以书法家的身份看待她,而不仅是一个随叫随到写字的人。在她退休以后,这种毕恭毕敬更甚。

退休后,董正贺接了故宫与北京市教委合作的项目,让她为北京市中小学书法课老师做培训。在她的坚持下,每堂课上学生不超过20 人,因为她要挨个为他们指导,上大课没有效果。

她并不认为自己之前做过多大贡献,也不认为在书法上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想想大半辈子在故宫做的这些事,大多数会烟消云散,故宫里的文字大多还是被电脑字替代了。留得最久的,可能会是太和殿龙脊上的那个宝匣。

2007 年太和殿大修接近完工时,依照传统,要往宝匣里加入这次修缮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与200 多年前康熙年间太和殿修建时的记录放在一起。这次是董正贺书写的。也许几百年后当太和殿第二次大修的时候,人们打开宝匣,能够想起这位很久以前在故宫写字的人。

猜你喜欢
太和殿大修故宫
紫禁城在1918
雪中故宫
养心殿大修的故事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太和殿
茂名式大修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