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它代表的是童年时的记忆,是住在乡下时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是夜晚出门草丛里的点点绿色荧光,也是古装剧里男女主告白约会的最佳浪漫场景。这种浪漫的小生物在如今的大都市中已经绝迹,但是在新西兰幽静、壮丽的众多岩洞之中,却能够找到它们的身影。
位于怀卡托的怀托摩萤火虫洞,是一个地下溶洞,内部除了一些天然形成的钟乳石和石笋,最吸引人的就是附着在上面的萤火虫。一些溶洞对游客开放,另一些用于专家进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过漆黑的洞穴来欣赏怀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
萤光耀眼
沿着洞中石阶而下登上河边的小船,你渐渐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导游会用手拉着绳索推动小船前进,只有轻轻的水声。不远,你就会发现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摇动,其实你自己已处在一片“星空”之下,头顶似乎有条浅绿的光之河在流动。
这是个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你就会看到侧面岩石上一片绿白色微光。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原来,这些萤火虫在幼虫期不仅能发光,还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爬过来美餐一顿。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
新西兰的萤火虫生命周期为一年。幼虫会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幼虫经6至9个月变成成虫。奇怪的是,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交配产卵,直至筋疲力尽。2到3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这些小精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萤火虫不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萤火虫。人们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连旅游宣传照片也屈指可数。
或许是环境非常适宜,所以溶洞里的萤火虫数以万计地停歇在石壁上,加上内部并没有透光,所以恰好形成了这般奇景。进入其中,抬头一看,瞬间就会被眼前的景观所震撼,成群闪着绿色荧光的萤火虫就像一片触手可及的银河,让人禁不住以为自己来到了夜空,美到失语。绿色的光点如满天繁星,闪闪烁烁。密集处层层叠叠,稀疏处微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观赏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万珠映镜,美不胜收。
形成原因
这处十分难得的活性岩石洞穴,约在一万五千年前形成,此洞穴的山上原有一个被冰封的小湖,后因气候改变,冰雪渐渐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质的岩层裂缝,逐渐冲蚀成一洞穴,因生成年代仍属年轻,洞穴内尚有水流,且洞穴仍在扩大中,因此称之为活性岩洞。
石灰岩是由无数的海洋生物遗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怀托摩萤火虫洞3000万年前是在深海底下,这2400万年来,萤火虫洞经过无数次地质变化,如:地壳变动及火山活动等,许多坚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变形并且被带到海平面上,尔后经过雨水侵蚀,形成许多岩缝。
雨水与空气中带着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积月累地侵蚀,使得岩缝逐渐扩大成为钟乳石及石笋,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萤火虫洞岩洞景色。经推算,大约100年可以形成3立方厘米的钟乳石,不过也会因着地形结构、植物机能、石灰岩深度、内外环境气候、洞穴形成的年数影响形成的速度。兩个并排的钟乳石会因为不同的水流途径,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新西兰的萤火虫需要充分的湿度避免干枯死亡、需要适当的环境让吐出的丝线稳定悬挂、并且需要黑暗的空间散放微光,而钟乳石洞穴里正是一个天然且搭配得天衣无缝的理想生存空间。
这些来自仙境的精灵们对生存环境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就算遇到一点点强烈光线或者是大的噪音,都完全无法适应。所以进入萤火虫洞穴参观有几项特别的规定:钟乳石及石笋会因为触摸而失去它的色泽,并破坏其脆弱的组成结构,必须珍惜,千万不要用手触摸;在萤火虫洞洞穴内必须保持宁静,特别是乘坐平底船观看萤火虫时,千万不要惊吓破坏了萤火虫的生态环境。
在新西兰北岛的一个小城,萤火虫像星星一样挂在天上,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岩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你想去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