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市人民医院脊柱关节骨病科(广西 桂林 541002)
2.桂林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广西 桂林 541002)
唐专科1,* 柯宝毅1 肖念苏1刘红山2
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损伤患者中应用广泛,其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但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较大,且关节假体使用时具有一定限制,患者术后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直接影响关节功能,也增加患者痛苦,严重时将导致患者需再次实施手术翻修关节假体,增加风险,也增加患者治疗经济负担。因此及早了解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状况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影像学检查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观测中的运用逐渐增多,X线、CT、MRI检查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为明确上述三种检测方式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80例患者实施了X线、CT及MRI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我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80例。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4.4±10.2)岁;术后出现异常疼痛时间1~10d,平均疼痛时间(5.6±4.1)d;实际并发症类型:假体周围感染31例,无菌性松动24例,骨溶解15例,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10例。此次研究课题经患者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存在髋关节置换术史者;一般资料完整者;患者术后出现异常疼痛,且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出现并发症者;意识清晰者。
排除标准:其他骨科疾病者;原发性感染性疾病、其他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者;精神障碍及检查配合度较差者;影像学检查不耐受及禁忌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X线、CT及MRI检查。X线检查:使用飞利浦数字X线摄影系统检查,对患者实施髋关节正斜位、骨盆前位、骨盆后位等检查。CT检查:采用美国GE 128层螺旋CT机对患者实施检查,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300mA,对患者实施矢状面检查、冠状面检查,并在检查后将图像传至工作站,实施多层面容积重建。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机对患者实施检查,采取心脏表面线圈检查,实施多序列检查,层距为1mm,层厚为5mm,FOV设为40cm,矩阵为286×286,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相关参数设置为:TE为20ms,TR为500ms;脂肪抑制T2WI序列相关参数设置为:TE为120ms,TR为2000ms。
阅片时采取2名影像科工作经验5年以上医师联合诊断,出现意见分歧时,交由上级医师诊断。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总结患者实施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2)分析总结不同检测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实施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分析 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使用MRI检查检出率最高,骨溶解使用CT检查检出率最高。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使用X线检查时检出率均最低。见表1。
2.2 不同检测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状况分析 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状况详见表2-4。实施MRI检查对假体周围感染和无菌性松动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CT检查(P<0.05)。由表5可知,实施CT检查对骨溶解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MRI检查(P<0.05);实施MRI检查对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检查(P<0.05)。
表1 患者实施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分析(例)
髋关节置换术可用于股骨颈骨折、骨性关节炎等相关髋关节病变患者的治疗,其手术效果良好,但实施患者术后并发症问题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加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早日诊断、及早处理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影像学检查是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常用方式,其中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最为常用,对于三种方式的具体诊断效果仍需大量实践论证[2-3]。
表2 X线检测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状况分析 [%(n)]
表3 CT检查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状况分析 [%(n)]
表4 MRI检查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状况分析 [%(n)]
表5 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分析(χ2/P)
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均是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其中,假体周围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其主要因假体定植不当引起,感染后患者病情最为复杂,其常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肠菌等感染引起,可引起患者周围组织、血液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多表现为骨及软组织多样性改变,实施X线检查时可呈现扇贝样骨质损坏,假体周边可出现不规则透亮线影;CT检查时呈现局部骨皮质轮廓中断,硬化缘不明显,假体周边出现不规则透亮线影;MRI检查时出现骨质明显破坏、软组织水肿、骨膜异常、关节腔存在液性暗区[5]。无菌性松动是指非感染因素下出现的假体固定丧失、假体周围纤维膜形成而引发的松动状况,其直接影响髋关节稳定性。实施X线、CT检查时,无菌性松动患者多表现为假体周边出现2mm以上均匀透亮线影,MRI检查时表现为假体周边出现光滑线样及环状信号影,表现为中等信号,T2及STIR为等高信号。骨溶解主要因植入物磨损引起,其也直接影响假体寿命,实施X线、CT检查多显示为膨胀样透明骨质,且CT显像更清晰,对细小骨溶解也可达到良好的显像效果[6];MRI检查时骨溶解者溶解区呈现为囊状软组织异常信号,可表现为T1等低信号、T2及STIR混杂信号等,病灶多出现明显边缘硬化。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较低,X线及CT检查显示假瘤表现为类圆软组织肿块影,MRI检查显示为软组织囊实性肿块,边缘出现低信号包膜;X线及CT检查显示假体周围骨折者表现为骨折部位皮质出现连续性中断状况,MRI检查时假体周围骨折者表现为假体周边软组织水肿,假体周边骨皮质断裂,且断裂部位呈现点状高信号影,周边表现为骨膜增厚[7]。
本研究中,实施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效果差异较大,其中MRI检查对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诊断效果最好,而CT检查对骨溶解诊断效果最好,分析原因是三者的成像原理、特点、优势存在一定差异。实施X线检查,费用较低,其成像范围大,且空间分辨率较高,可发现多数术后并发症,对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相关并发症诊断效果良好,但X线检查图像较为模糊,且对软组织病变敏感性较差,因此漏诊风险较高[8]。CT检查是将X线束照射人体某部位层面,并通过接收透过该层面X线,实施一系列转换后形成图像的检查方式,其图像质量显著优于X线,且对软组织显像效果更好,信息更多[9]。实施CT检查时对微小骨折、微小骨溶解、假体对位、磨损等显像效果良好,精细度更高。实施MRI检查时无电离辐射,对扫描角度无要求,且对软组织显像效果最好,因此可有效诊断软组织感染状况,辅助病情判定,对骨质水肿、关节积液也可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但MRI诊断费用较高。CT和MRI检查时均可受金属伪影影响,CT检查多呈现硬化伪影,使得图像质量不佳,影响周边软组织显像效果,而MRI检查可通过改变参数及成像模式来减轻金属伪影[10-11]。因此MRI检查时对软组织显像效果优于CT检查,MRI对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诊断准确率更高,而CT检查对微小骨结构病变显像更好,对骨溶解诊断准确率更高。
综上所述,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运用X线、CT、MRI检查时均具有诊断价值,且各具优势,其中MRI对软组织显像最好,CT对微小骨结构病变显像最好,X线检查费用最低,可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方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