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谋
[摘 要]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电影创作,可发现80年代的广西电影至少进行了三次重要的尝试,这三次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率先实现的“三次突破”:尝试突破选拔任用导演的常规、尝试表现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成功塑造了真实化生活化的邓小平形象。通过梳理20世纪80年代广西电影的三次重要尝试和突破,总结反思广西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探讨广西电影产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广西电影;电影创作;三次重要尝试
197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获准拍摄故事片。四年之后,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故事片《春晖》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开获奖记录。此后又陆续推出《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百色起义》《周恩来》等多部大片,并纷纷获奖,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探索片引发讨论。广西电影边缘崛起,轰动全国。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电影创作,至少有三次在全国率先进行尝试和实践探索。通过梳理广西电影在全国的三次重要尝试,总结反思广西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探讨广西电影产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第一次:突破选拔任用导演的常规
说起这件事,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张军钊、张艺谋、何群、萧风四位电影学院应届毕业生,到广西跟班实习不足半年就要求独立拍片,厂领导居然批准,结果成就了“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横空出世。这体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领导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破格启用新人的超前眼光和胆识。这当然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和突破,但却并不是广西厂第一次破格任用导演。
“第一次”早在1979年摄制喜剧故事片《真是烦死人》时就发生过。据老编剧李英敏说:“当时周民震、吴荫循合写了一个《真是烦死人》的京剧,厂领导和他们商量,改编为电影剧本,并且决定由吴荫循担任导演,筹组班子。除了摄影参加拍过一部故事片以外,全是新手,平均年龄也只有二十来岁。一时议论纷纷,风言风语不少,厂领导坚决顶住,放手让他们干。而且决定拍黑白片,连洗印也是本厂包下来。《真是烦死人》终于在最短时间、用最低成本拍摄出来,经电影局批准向全国发行。不是说,这部影片好到不得了,但一个从未担任过导演,带领一群年轻人,居然拍出故事片来,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大大增强了广西厂自力更生拍摄故事片的决心和信心,也锻炼出一批人马来。”1
此前,广西虽然也曾独立拍摄过故事片,但导演都是从外面请来的,广西没有人当过导演。广西第一个电影导演就是吴荫循。而吴荫循也是在拍摄《真是烦死人》时第一次当电影导演。据他说:“1979年厂里要用自己的力量拍一部故事片,没有导演,竟想到了我,中国的电影导演,即使是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吧,也要先做场记,几年后升副导演,几年后才能独立导演,没有读过导演系的场记,也有循此途径当上导演的,其他有从演员、摄影、美工、话剧导演出身的,但由理论岗位转导演的,却一个也没有。直到现在,我大约是唯一的例外。我不仅没有当过场记、副导,就连纪录片、科教片也没有拍过,没有参加过任何摄制组,厂里想到我的理由大概就是那本《画外音》。别人十年媳妇才能熬成婆,而我一步登天,千载难逢的机会呵。”1
吴荫循既没有“混”过片场,也没有读过科班,竟第一个“吃了螃蟹”,成功打破了电影导演的神秘感。当时的电影局长丁峤夸奖他说,你过去没有当过导演,第一次就拍出这样好的片子,我们非常高兴。吴荫循不敢自命为导演,他说:等拍过四部电影以后再说吧。结果他拍的第四部故事片《春晖》就为广西厂拿回了第一个国家奖——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之后导演的作品又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有了吳荫循的成功,接着又有郭宝昌、曾学强等人晋升导演,拍出来的故事片也颇多好评。之后才是“第五代导演”的出现。“第五代导演”刚分配到厂,按老厂、大厂规矩,论资排辈,一般要跟班当助手七八年,才能独立拍片,可他们跟班实习约半年,就联名写报告并立下军令状,要求独立拍片。他们的请求获得批准。广西厂从吴荫循到“第五代导演”,连续突破选拔任用导演的常规,大胆推出导演新人,并且都取得成功,这在全国电影界是不多见的。广西从此有了自己的电影导演,堪称广西电影创作生产的一次大的突破!
二、第二次:尝试表现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争。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击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赢得了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的存在,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界拍摄了大量的故事片,反映这场反侵略战争,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杀敌的故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对弘扬和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表现国民党军队参与抗战的电影却几乎没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2年,青年作者田军利和费林军创作了反映国民党抗战事迹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次年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
为丰富抗战电影作品,广西电影厂买下了拍摄权。剧本作者通过《李宗仁回忆录》了解台儿庄战役,深为抗日将士们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对欧美一些人以国共两党的历史来抹杀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深感不公。
他们的剧本原是以抗日名将张自忠为主角。广西厂文学编辑陈敦德与请来的导演杨光远认为不妥,认为张自忠为抗战而死,也没打过内战,但他不是台儿庄战役的主角,也不是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他们要求作者按真实的历史来表现台儿庄战役。剧中人物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都要真实、有案可查,只虚构部分小人物。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包括蒋介石、白崇禧、韩复榘等,都要按历史的真实情况来表现。影片要求刻画李宗仁善于用人、运筹帷幄的魄力,表现出国民党军队勇敢抗战的一面,真实再现在台儿庄浴血奋战的桂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甚至中央军种种悲壮动人的场景。②
创作修改的突破不易,投拍决策更是为难。广西厂主持工作的副厂长杨少毅等领导觉得这的确是个“大江东去”的好题材,但内容之敏感,经济风险之大,连八一电影制片厂都退避三舍,小小的广西厂怎能不犹豫再三?于是报请原自治区文化厅审批。电影剧作家出身的厅长周民震深知:正面表现国民党抗战,涉及国共两党的历史定位和当时海峡两岸的方针政策,拍这样的电影无先例可循,难度很大。但现实意义也很强:当时两岸人民都热切期盼越过海峡的阻隔,实现正常往来,全球华人都热烈拥护中共中央“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期待祖国统一。如果影片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同时,褒贬各种历史人物的功过,不为个人树碑立传,而为团结御辱、正义凛然的中华民族树碑立传,通过演绎更准确、更生动、更有力的历史真实影像,对推动祖国统一将产生良好的影响。1因此,他倾向于批准投拍。他把批准拍摄的想法报告自治区主席韦纯束,也得到了韦主席的支持。
电影厂资金不足,文化厅就打报告向财政厅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广西厂拍摄。韦纯束主席又批示将原来计划借给广西厂拍摄电影《百鸟衣》的70万元,暂时用于拍摄《血战台儿庄》,并指示有关部门,解决剧组使用汽油的指标。广西拍摄《血战台儿庄》的决策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国家电影局多次举行剧本座谈会,帮助广西把关。资金方面又获得中影公司的合作支持。程思远等原国民党人士、黄埔同学会的老将军们也纷纷表示支持。
电影拍摄完成了,审查又是一关。中共中央书记处分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和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以及中央军委、中宣部、文化部等领导都参加审看。有人说:讲国民党抗战可以,但这部电影讲得过分了。有人对正面表现蒋介石有不同的看法。程思远说:“这部片子我始终参与,从剧本的编写到影片的摄制都提供了意见和资料,我认为这部片子是符合历史事实的。”2“我认为《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拍得成功,十分真实、感人。我还相信,这部影片不仅会在国内受到观众的欢迎,而且很可能在海外打响。我预祝《血战台儿庄》获得成功。”3审查通过,电影获得批准发行,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和积极的评价。
总而言之,广西摄制出品的《血战台儿庄》,是第一部以国民党抗战将士为主角、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故事片,是全国首创。这部电影从创作修改、投拍决策、审查通过,每一步都是在不同意见的讨论中推进的,都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广西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海峡两岸追求统一的民心民意和历史潮流,也体现了广西电影艺术家和文化界、区党委领导人的敏锐政治意识和艺术眼力,称得上是广西电影创作的一次重大尝试和突破。
三、第三次:成功塑造真实化、生活化的邓小平形象
在1978年公映的故事片《大河奔流》首次出现毛泽东形象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的形象就陆续出现在电影银幕上。而邓小平的形象,除了在1979年的《拔哥的故事》续集里出现过一次以后,就十分罕见。1986年,王震同志陪同邓小平同志来桂林休假,他对当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说:“小平同志过去一直强调不要宣传他,但党中央最近决定要宣传他啦。”邓小平同志在漓江游船上听说广西要拍电影《百色起义》,就说:“不要宣传我,要多宣传李明瑞!”4
邓小平是百色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电影把他写成主角,他不同意。王震就去做工作:“你不要管了,给我点面子吧。百色起义时你是党中央派去的代表,不拍你,《百色起义》的电影就没法拍,就不实事求是了。”5王震花费很大精力去推动《百色起义》的创作拍摄,自告奋勇当《百色起义》的总顾问,审剧本、定导演、选演员、协调方方面面的意见。有了王震和自治区领导的全力支持,创作摄制一路畅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塑造邓小平的形象。
邓小平是人民群众爱戴的革命领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艺术家们根据电影创作规律,删去旁枝侧杈,以集中篇幅来烘托表现他的银幕形象。电影既要表现出青年时期邓小平同志的真实样貌和工作水平,又要让观众看到他们今天熟悉的邓小平同志的一些特点。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的重大事件。他审时度势,掌握时机,处变不惊,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品格、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但小平同志当时又很年轻,如何表现年轻时候的邓小平变成了重大的艺术考验。当年的小平同志留过洋、见过世面,他待人热忱、诚恳,语言诙谐、幽默,行动机敏、俏皮,性格可亲可爱。他有高兴的时候,也有生气的时候;既有伟人的品格,又有常人的风貌。电影通过“小平出场”“主动去见俞作柏”“在灶房与雷经天谈话”“把部队拉去百色”等故事情节和特定的生活情景,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行为,表现邓小平实事求是、敢作敢为和幽默爽朗的“小钢炮”个性特征,成功塑造了一个亲切可爱的、真实化生活化的青年革命家的银幕形象,赢得了从一般观众到邓小平同志的部属、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亲人、家属的普遍认同!1
《百色起义》从1989年7月30日起正式公映。不久,包含有邓小平形象的电影、电视剧便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如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邓小平》,电视剧《红七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影视套拍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在1976》等作品,都很好地表现了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光辉形象。而在目前所看的数十部涉及邓小平形象的影视剧中,《百色起义》无疑是最早的一部。它是第一部以邓小平为主角,首次成功塑造邓小平鲜明个性形象的电影作品。“应该说,这部电影在艺术地反映邓小平生平的创作中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一部经典之作。”2
四、广西电影三次重要尝试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
在1979年到1989年十年間,广西电影制片厂连续三次实现电影艺术创作的重大突破,究其原因,首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极左观念。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得到了科学调整,艺术家们的创作有了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电影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通过电影创作,或深入反思历史,或勇敢面对现实,反映人民大众的诉求与心声。电影的表现形式,既传承和发展中国现实主义传统,也学习借鉴外国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艺术创新蔚然成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西的领导和电影艺术家们也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摒弃“本地姜不辣”、只相信老厂名家的观念,大胆启用新人、勇于创新创作。一方面引进、学习老厂、名家的经验,一方面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作环境比较宽松,艺术家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从而在人才成长和艺术创作等方面,屡屡打破常规,实现突破。
其次,广西电影制片厂经过多年的建设,创作生产条件和艺术人才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广西厂1958年建厂,1962年下马,1970年恢复重建,几年后就陆续建成了摄影棚、录音棚、标准放映室以及置景车间、特技车间、洗印车间、录音车间、动力照明车间等比较完善的生产设施。即使在“文革”期间,有关领导也把一批分散在各地五七干校待分配的电影人才吸收到广西。一批老同志也重新归队,许多有电影特长的新同志也被吸收到厂,有的是电影学院毕业的青年专才。经过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老厂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电影创作队伍。其中有才能的编剧比较多,如《甜蜜的事业》作者周民震,《拔哥的故事》作者毛正三、马元杰,《蓝色的海湾》作者吴荫循,《海外赤子》作者胡冰以及老编剧李英敏等。搞导演的也有三四位,都到老厂跟班学习过电影拍摄,还有几位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1。1978年元月,全国电影制片设备会议在南宁召开,代表们到厂参观座谈后,普遍认为广西厂已基本具备拍摄故事片的条件②。1978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准广西厂拍摄故事片。这为广西厂后来的创作突破奠定了基础。
再次,克服了狭隘的地方观念,站在全国高度,着眼全国市场。电影人常跑北京,了解全国乃至全球业界动态,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如第五代导演、郭宝昌等常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北京,接受全国最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批评挑刺,把自己的创作活动与全国同行联系起来,置于专家、名家的监督之下。在题材选择上,既有本土的,又有非本土的。拍摄本土题材也要站在全国、全局的高度。比如《血战台儿庄》,并非是表现广西人如何如何,而是站在全民族抗战、团结御辱和国共合作、祖国统一的政治高度之上来把握主题。《百色起义》也不局限于宣传广西革命斗争,而是站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高度,塑造亲切可爱的人民领袖形象,揭示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在人才的使用上,既重用本土艺术家,又引进确有真才实学的大艺术家,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和宽容、宽大的胸怀,服务创作,推动创新,这是创作取得突破的重要条件。
最后,领导主动担当,信任和保护艺术家,保护创作创新的积极性。艺术创新难免遭遇不同意见甚至挫折。比如在第一次任用吴荫循当导演时,“厂内议论纷纷,风言风语不少,但厂领导坚决顶住,放手让他们干”③。在《一个和八个》在北京受到批评时,厂领导顶住压力,承担责任,并继续任用青年摄制组独立上新片《黄土地》④。在投拍《血战台儿庄》时,厂里投资不足,文化厅不惜借贷支持,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解决困难,推动制作⑤。在审查能否通过尚不明朗时,有关领导又多方面做工作,解释说明,力争通过。总而言之,领导没有把因创新而遭遇的一些非议、责难归咎于艺术家,而是实事求是,据理力争,主动担责,这实际上是在保护艺术创作创新的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广西电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初登舞台,她在创作生产上屡创佳绩,常常给全国观众带来惊喜。其中,这三次重要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算得上是为中国电影进步繁荣作了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