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翔
(山西中医药大学 团委,山西 晋中 0306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文脉,是中医文化之根,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同时,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资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途径[3]。
经历数千年积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思想、物质及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中医药文化的思想层面是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它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好德向善的生命伦理观及注重相爱互助的人生价值观等理念,具有唯物主义的特征,这为促进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可见,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便缺乏了深厚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偏重价值伦理构建,其包含丰富的生活伦理和生命伦理内容,提供道德原则和修身标准、方法,善于解决人伦道德的偏差。中医药文化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表现,中医药文化更关注人,关注人的状态,而非疾病。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历史观和价值判断标准,其偏重于政治伦理;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则在于道德伦理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高校不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在道德伦理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中医药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命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伦理价值思想。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贵的生命伦理教育内容,尤其在当前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更加重要。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全程介入、深度参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中医药力量,也为国际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显示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魅力[5]。中医关注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境遇以及应对方式,不仅研究需了解的专业问题,而且研究关于如何对待生态、对待心理等生命伦理的重要问题。中医应用艾灸等疗法帮助更多人进行预防,减少感染,并积极弘扬中医生命伦理,强化人们的医药观念,提高人们的心理抗压能力,表现出其独特的人文关怀精神。
因此,应该将高校的医学人文理念与生命伦理观教育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益。中医药专业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医药自信教育中,山西中医药大学确立了“12310”战略发展思路、“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开展“三全”“四大”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学校自2019级学生开始,入学后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自信集中教育,将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全面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自信系列教育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中医药文化思维中的直觉思维方式、整体观和动态性、辨证论治等具有独特性。直觉思维方式是对理性思维的补充。辨证论治注重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整体与部分的割裂,具有哲学实践性特征。结合人体生理、病理、康复情况,中医学发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其中“整体观念”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看待人的疾病和健康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讲究望闻问切、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治标更重治本[6]。这些思维模式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拓展、工作内容的优化和工作载体的创新。
山西中医药大学从对新生实施导入教育开始,便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中医文化类入门书籍,帮助新生初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和理解中医理论实践的独特优势;通过《新生入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大健康理念,并立足中医药文化视角,围绕中医文化内涵,突出中医学科特点,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主线,以经典案例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提升中医思维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论述,强调中医药发展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他教”与“自教”的方式贯穿于“教室—学校—社会—虚拟网络”各教育场域,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乐、乐中得[7]。这就要求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中医药文化的行为方式。正如《大医精诚》中医圣孙思邈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中医药文化的行为方式体现为大医精诚、知行合一、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强调医乃仁术,其中所蕴含的厚重人本精神值得发扬光大。面对疫情和疾病的威胁,无数医者把救治患者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夜以继日开展研究,与病魔赛跑,义无反顾同新冠进行殊死的战斗。抗击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正是大医精诚这一核心思想的体现。
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8]。山西中医药大学在引导学生树立中医药自信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医者行为操守、大爱情怀的行为教育。通过中医文化讲座、与名医名师面对面等方式,让学生聆听前辈名家畅谈国医国药魅力及成才行医之路,通过积极宣传名医名家等成长故事,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观;引导学生关注中医药传承、融合、创新之路,分析中医发展的内在优势以及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拓展学生视野,树立中医自信;以纪录片、影视剧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中医药世界,展现与中医药有着密切联系或深厚感情的人物和事件,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引导学生探究、感知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和职业操守,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而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实现其现代性转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9]。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凝聚核心价值的问题,需要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探寻答案。实践即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承只有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及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来考虑,善于与时俱进融合时代精神,方能为大学生提供富有时代价值的人生规约。
从时代要求来看,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伦理传承创新的必然选择。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世界的宏观认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等思想均奠定了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因此,弘扬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修身的“人格教育”、再到齐家的“社会教育”和治国的“家国情怀教育”,这也正是儒家“三纲八目”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的人伦思想和道德责任教育传承的主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是主要内容之一,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又明确要求,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而且体现在中医的行医伦理中,“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均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延伸。
从全球化发展背景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进一步融合与创新,才能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为中国文化自信注入正能量。中医药文化的内在精髓具有一脉相承的稳定特点,它本身是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不是固化的而是发展的,中医学虽然很传统,但是不代表没有活力,只是缺少一个重新绽放活力的契机[10]。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召唤下,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源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次全面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有益于全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如果文化是筋骨,那么生活与时代发展则是血肉,血肉离不开筋骨的支撑,筋骨离不开血肉的滋养,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也需要在价值多元交融背景下来完成,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与全球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11]。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回到原点,而是文化自信的新出发。在中医药文化复兴路上,更要把握机遇,尽量避免宣传缺位、思想缺位、效益缺位,逐步树立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中医药文化自信[12-13]。
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思维特征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从社会转型、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背景来看,应该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明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复古、不是简单的知识延续,而是对其内在精髓的传承、对于其中“道”的体悟,在这种传承与体悟中反观人类自己并确立主体的价值与人格。中医药文化强调“人本”意识,注重身心健康的统一。《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药文化注重医德涵养,善于容纳创新,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关键的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展现出新的活力和时代价值。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现状,传统伦理可以为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提供指南,帮助其深入认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确人生目标和价值实现途径,以理性的价值观洞察人间万象,在多元化的取舍中把握兼收并蓄的原则与立场。当前,青年人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发展和幸福感受,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青年人更容易迷失自我、产生困惑,他们无法解答自身的许多问题,而传统文化有益于青年的人格修养、价值观塑造和信仰确立,能够帮他们答疑解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精华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传统伦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伦理性、归宿性的内涵。
在中医药文化行为层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在实践中融入个人的品性,逐渐积累自己的心得并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塑造良好的医者情操。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旨在通过有效利用各项资源,提前规划、合理安排,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生大学生活的文化、专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落实到学生个体,从而提高其思想认识,达到教育目标。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新生特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综合使用网络新媒体、报刊、展板等载体,采用宣讲、演讲、比赛等形式,注重挖掘先进典型,发挥朋辈教育力量,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自主教育活动,主次分明、点点滴滴地落实在行为教育之中。学校将9月份作为新生中医药文化自信集中教育的时间,将新生入学教育、中医药文化自信集中教育、军训等环节有机结合,集中对学生展开教育,确保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专业思想、学风建设等教育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为今后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对于中医专业来说,特别重视修身教育和人格教育,学习传统修身养性中“慎独、反省、悟道”的方法,强调在体悟中影响思想、在反省中找到方向。人格伦理包含丰富的生命伦理内容,包括人生价值观认同、身份认同、家庭教育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等。生命伦理中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将人的价值尊严进行了最高的褒扬,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由孝心生发对生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体现生命共同体意识。大学阶段是人格养成、内心修养的关键期。“大学总是担当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改善人的内在素质、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14]人格伦理注重“养”与“成”的扎根教育,能够有效解答个人成长阶段遇到的困惑。养与成是两个阶段,养在于童年少年阶段,成在于青年阶段,成于仁义礼智信。正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5]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让教育成为有血有肉的价值引领课。
创新是中医的灵魂,也是中医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16]。要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逐步提升文化自信[17]。因此,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求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做到“三个结合”。
(一)教育主客体的育人与育我相结合
校园是一个独特的学习教育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值得重视。高校教育要注重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既要注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来说,教师以身示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德师风就是医德医风,这种无形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先接受教育,以中医药文化道德精神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同伴教育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育人理念,榜样力量能够营造积极向上、富于创新的学风氛围。
此外,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对于这一问题,传统文化能够提供智慧和有效的方法。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着政治伦理、家庭伦理、自然伦理、人际伦理和心灵修为等自成体系的内容,还包含着鲜明的实践性方法。在传承中,不仅应注重对其内容的时代性阐释与弘扬,而且应注重对其方法智慧的借鉴与运用。
在国家治理上,传统文化强调德为邦本、家国一体,以完善个人为起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即表现为个体伦理是实现政治伦理的基础。在个体修为上,强调起居有常、合时而作、身心和谐、敬天爱民、和谐万物,注重以内在心灵反思和灵性体悟为根本。其伦理思想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中医药文化为实践教育指明方向,学校教育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与行医之道相对应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医学学习和校内校外实践中感受传统医学精神的魅力和价值。
仪式化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形式。仪式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是一项教育内容。通过仪式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医德、传承文化等目标。礼的规范与要求,不仅是方法也是内容,体现着阴阳二元文化的智慧。仪式化教育能使学生在动静有法过程中感受神圣性、庄严性和秩序性。如品茶,传统茶文化中茶、水、火、器以及一套复杂仪式本自一体,有其严谨章法,但若只留下有形的物而去除无形的法,文化的精髓便也失去了。
仪式化教育特别强调不失其精致,注重保持高雅,对抗浮躁功利的心态。可见,对于传统文化如果不注重方法传承,就如同认为“品茶不如喝大碗茶来得快”一样,难免将“品悟”的文化变为“解渴”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艺术审美、认知与体验并重、知行合一的特点,而非生硬刻板、远离实践。传统文化中本身包含着自成体系的教育层次和智慧,文化传承不仅有内容还有方法,内容与方法是统一的整体,如果割裂二者,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便失去了实践的价值。
中医药文化传统仪式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淡化,目前仅仅保留着拜师礼。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师带徒”中医教学模式中,老师选择学生时,首先要求文理通顺[2]。拜师仪式中,学生向老师呈拜师帖、行鞠躬礼并敬献鲜花,老师则回赠中医经典书籍。学医者往往侍诊在老师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经点拨逐渐心领神会、掌握精髓。此外,经典诵读、健身操表演等都具有仪式化教育特点。可以在重要节日诵读《大医精诚》、举办《八段锦》等健身操表演及对传统医学圣哲的纪念活动等。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通过仪式教育使学生实现精神洗礼和角色转变,传承医者使命与担当。2020年开始,学校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利用每天早晨上课前的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形成诵读中医经典的优良学风教风,将陶冶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应具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确保效果与持久性。因此,在实际教育方案制定中,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细则和考核办法。
山西中医药大学为期四周的中医药文化自信集中教育,包括讲座、专业导读系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入门、影视作品鉴赏、实践活动等,并规定了每项内容的课时与具体主题,如讲座包括中医文化的魅力、中西方医学文化差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中医生命观、养生观)、中医治略(中医治疗观)、百年存废中的中医崛起、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等。在教育的同时,注重其内容及效果评价,明确了四个模块。如实践模块方面,包括参观考察、基地实习及仪式化教育等,通过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校内药用植物园及中药谷识药认药采药环节,帮助新生了解中医发展史、完成常见中药识认、学习学校历史等内容。此外,根据专业需求安排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熟悉从业环境等。再如考核评价方面,分为三部分:让学生撰写教育学思感悟、制定学业规划目标及文化素养的测试,以一定的比重计算总成绩进行考核。评价方式则以学院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性评价,汇总为学生最终成绩。
山西中医药大学自2019年开始全面启动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并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营造了良好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氛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属于首创。截至目前,师生反映该教育方案效果良好,可行性高。关于这项系列教育的实施成效仍然在研究中,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并持续推进和开展该项工作,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
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急需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在二者交融过程中,需要运用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课程方法在实践中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例如,从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汲取经验方法,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能量,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与时代精神,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来自文化自信,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无穷智慧,来自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