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解析与实践探索

2021-02-01 09:27张超然
关键词:文科时代建设

刘 智,张超然

(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1],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教育部围绕新文科建设时代形势、发展诉求、实施路径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新文科建设理论体系,昭示着新文科建设迈入新阶段。随之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推进新时代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关注新文科建设,探寻其时代需求、明晰其基本导向及实践探索,对于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建设“新工科”,也需要建设“新文科”。新文科建设不是对新工科建设的简单移植和模仿,而是深深根植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之中,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总体战略规划的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彰显新文科建设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必要。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新文科建设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掀起了一轮新的科技革命,有学者将当前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认为“技术和数字化在改变一切,第四次工业革命规模极大、范围极广,将引发经济、社会和文化多个领域的变革,其影响非比寻常”[2],将给我们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生物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深入融合。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发展、时代变革需要我们具有清醒的头脑,理性的判断和审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培养文科人才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理论阐释、价值阐扬、实践导引等重要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科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生态、伦理等风险,充分发挥其研究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作用,丰富并深化其理论根基,发展并完善其思想内涵。新文科建设应主动积极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培养出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文科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回应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持续推进,将带动新产业、新专业的勃兴,对新文科建设提出了增添新专业、开设新课程等新要求,需要推进传统文科内容、课程、专业的更新换代,促进新技术革命和文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新文科建设是响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1.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随着“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让世界认可的国家主张或行动,无不说明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些都需要战略规划人才、“一专多能”创新人才、熟悉国际事务人才。因此,为了应对国际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需要包括文科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智力支持。文科教育作为培养年轻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3]。

2.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系统阐释了高等教育的关键作用和地位,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文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占据学科门类的2/3,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5]。

可见,文科教育的发展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文科教育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的使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现代化等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文科建设的有力支持,新文科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新文科建设的导向

文科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6]此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宏观导向和基本遵循,新文科建设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立足实际进行全方位探索,在强基固本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

(一)尊重规律: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依据

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历史境遇下,文科教育要有清醒的认识,树立价值性和学术性并存、遵循社会和时代发展规律的观念,引导我国新文科建设向高质量迈进。

新文科建设是学术性和价值性并存。学术性是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基础性元素。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创立大学的初衷不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传授学问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面,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并且凭借这个经验获得终生受用的学术训练和指导[7]。当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两项职能时,便被称为“象牙塔”,学术性是其显著特征。文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性理应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此外,文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自然带有与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如若说科学教育是“求真”的过程,那么文科教育则多为“求善”“求美”的过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文科教育不仅承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等任务,更是以帮助学生掌握时代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审美兴趣、陶冶道德情操等为旨趣,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见,文科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性特征。也就是说,文科教育具有育人、化人的功能,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文科建设需要遵循社会和时代发展规律。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8]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明确了当代世界文明国家发展所共有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地位。进而言之,文科教育要发展、要繁荣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面准确领悟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价值取向、实践要求等,将其运用贯穿于文科教育之中,不断提高文科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二)立足国情: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诉求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变化新任务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战略目标,为新时代文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时空,为其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面对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新文科建设要立足国情,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社会改革,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战略决策智囊作用,深入研究和回答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回应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9]。同时,新文科建设要具有挖掘新材料的实践力、发现新问题的敏锐力,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服务于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守正创新: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丢弃传统,就是自断根基;不求创新,必然走向枯竭。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同样适合文科教育。新时代文科教育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于求变。

1.固本正源。文科教育与底蕴深厚、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千年教育实践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最丰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积累了深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形成了“崇德笃志、修身正己”的人格修养之维,“爱众亲仁、扶危济贫”的社会关爱之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一旦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民族复兴也好,国家兴盛也好,文科教育发展也好,便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富有特色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文科发展,亦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撑,必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寿基因,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挖掘凝练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价值,不断完善其教学内容、拓展其学科领域、丰富其价值意蕴。

2.精于求变。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技术领域的革新,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要求文科教育主动适应这种全新的发展态势和挑战,把握科技革命给哲学社会科学带来的深远影响,更新学科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革命,以新技术激发思想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新征程。

(四)分类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方略

文科,通常称为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研究对象和任务可分为人文和社会科学。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观念、文化和价值,即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和阐释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之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均可纳入“文科范畴”。这意味着新文科建设内容的广度更宽、难度更大。由于每一个学科的研究范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各有特色、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新文科建设要根据各自学科特点,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促进八大学科门类的特色发展。

八大学科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可采用分类推进的手段,提高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知识分类自古有之,波普尔把世界上所有现象根据共存方式划分为物理世界、主观世界和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知识的世界等三类[11]。斯宾塞根据知识价值重要程度确定了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生活中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情感等人类五方面的活动,并设置相对应课程知识[12]。世界经合组织将知识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等四类。本文遵循上述分类标准,根据学科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划分为四大类:一类是研究人类的信仰、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和哲学[13];二类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方向和组织形式的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三类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人类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学科,包括教育学;四类是研究人在身处自然界时,试图采取各种形式突破物质障碍[14],而去满足人类心理情感需求的学科,包括艺术。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注重单个学科特点,彰显其特征,同时更应注重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将相关学科整合,实现文史哲修身铸魂、经管法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的功能。

三、新文科建设的深化

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培“根”铸“魂”的重大国家战略部署,体现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时代担当与学术自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对我国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和2020年11月出台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接下来的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明确总体目标,提供文科教育方向指引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目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原则标准的战略性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新文科建设要明确总体目标,以此为基本遵循,为文科教育提供方向指引。

从文科教育自身层面来看,文科教育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在继承传统文科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来看,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6]。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与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逻辑上递进、理论上的科学统一,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从文化层面来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完善提供深厚土壤,新局面、新形势、新目标无不呼唤着新文科建设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二)强化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落地落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文科建设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多措并举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立德树人落地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1.需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培养什么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教育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此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15],彰显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意蕴。做好新文科建设工作,必须始终围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这一目标,深化立德树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7]。

2.需要多措并举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保障其真正落地落实。新文科建设以立德树人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价值引领,着重品格塑造,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肩负起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高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通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使思政教育与文科教育同向同行,共促共生。同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三)促进专业优化,提升文科专业建设水平

高校文科专业结构优化,要做好存量延展、夯实基础学科、推动专业升级改造,也要做好增量规划,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发展新兴学科、开设新专业。与此同时,更要做好增量交叉,探索并设置交叉学科,建立交叉新专业,服务新产业、新战略、新形态之需。具体而言,需要从几下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1.夯实基础学科,推动专业升级改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5G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蓬勃兴起映射时代新潮和新研究方向,意味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哲学社会科学不可能独善其身,新文科建设必须正视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全新语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应创新学科方法、转变思维范式,结合新兴技术,实现文科建设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助推新文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诸如使用“互联网+”、AI、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设计并搭建法学模拟教学平台、运用虚拟仿真开展舞台设计、创建智能新闻采编等实验实训平台等,将新技术融入文科教育之中,对基础学科升级和改造,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2.发展新兴学科,开设新专业。新兴学科是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新学科定位,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智能法学、智能社会学、智能新闻学、智能管理学等专业应运而生。同时,新文科建设要能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及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筹建服务与国家战略需求、新兴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兴文科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升级改造。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背景下的国别政治学、中亚学、俄罗斯学;农业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农业经济学等。

3.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学科是相互联系的,文科与理工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生存面临物质、精神、文化问题的极度复杂性与高度综合性,决定了自然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这是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文科建设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摒弃封闭模式,走向开放与协作,加强与工、理、农、医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这种融合有助于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明确的问题意识、更深厚的学术积累,认识、研究、解决人类社会中复杂、棘手的问题,培养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按照交叉融合范围和程度,新学科专业可分为以下情形。第一,文科内部交叉融合,如体育旅游、经济语言学、音乐教育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文理交叉融合,如计算法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社会学等专业,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传统文科相结合,旨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人;第三,文工、文医等交叉融合,如设计艺术哲学、能源与发展经济、健康管理、生命伦理学等专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四)建立课程体系,促进文科教育提质升级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高校文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将完善课程体系作为其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工作。从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拓展完善文科教育课程内容;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创立跨学科课程体系等两方面入手,促进文科教育提质升级。

1.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拓展完善文科教育课程内容。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经济为文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难以凸显其重要性,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新难题。文科课程内容应更具有现代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一是继承并完善传统文科教育教学内容。传统文科教育在内容上、方法上、理论上不可避免带有自身时代的特色,新时代要求传统文科教育剔除与时代发展不符的教育内容、继承发展与时代契合的教育内容,实现文科教育发展创新。二是注入时代元素,丰富课程内容。社会飞速变革,时代发展进步,文科教育应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挖掘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就,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文科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具有时代素养、掌握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时代人才。

2.需要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创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开设更多跨学科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培养目光远大、学识渊博、圆融贯通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换言之,学科内部融通已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跨学科交叉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实现跨学科交叉的同时科学凝练其核心课程,并构建以核心课程为基础、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课程体系。譬如,新闻传播学科在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为了应对新业态新挑战,国内外新闻传播学院开始跨学科探索,新增“多媒体新闻学”“数据可视化”“移动与社交媒体新闻学”“数据新闻”等课程[18]。高校文科教育不再拘泥基础学科课程设置,逐渐打破壁垒,通过跨学科专业等形式开设交叉课程,不仅有利于扩展文科课程类型,还有利于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

(五)推动模式创新,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创新是文科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文科教育的必然要求。创新不仅是理论创新,也包括模式创新。我国新文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必然是在模式创新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新文科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横向组成部分。

1.需要建设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素质文科人才。根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总体计划实施方案要求,抓住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机遇,建立文、史、哲等领域的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顺应拔尖人才培养趋势,多个高校相继成立了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如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励耘计划”、厦门大学强基计划等,采用导师制、学分制和小班化教学,建立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双轨制,建立跨学科专业教学的高效机制[19],探索由通到专、通专融合的培养模式,实现文科内部和文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志向远大、能力突出、开拓创新、引领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思想、中国制度,发出中国学派的声音。

2.积极开设大讲堂。新文科建设不仅要培养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家等拔尖人才,更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传播大讲堂、经济大讲堂和艺术大讲堂等,激发学生投身法治建设热情、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中国经济理论及发展态势、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最终促进文科教育与社会实务的紧密结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国情、社情、民情教育,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

3.需要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应不断推进跨国研究、合作、交流,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新时代涉外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实务部门亟须的涉外人才,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相适应;二是实现高校与国外教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通过国内外机构的学习和实习,开阔视野,增强能力。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采取国内外高校、境内外机构(纽约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机构、中国亚投行)学习实习的有机集成模式,培养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上述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构建跨院校、跨行业、跨国界的“双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全链条育人模式。

(六)打造质量文化,切实提高文科教育质量

一个学校成熟靠制度、出色靠文化,从成熟走向出色就是质量文化深入人心的过程。新文科教育要打造质量文化应从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质量保障体系和建立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两方面着手。

1.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新文科建设中要坚持“学生中心、产业导向、持续改进”质量理念。一是学生中心,从学生发展、学生成长等基本要求出发,从新文科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出发,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支撑学生能力获得和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产业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聚焦基本素养、服务领域、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等基本要素,推动培养目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的持续改进[20],从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闭环系统。三是持续改进,对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评价结果和监测质量进行反思并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新文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内涵,从而实现新文科教育的成果与价值的可评价和可测量,推进文科教育质量提升与飞跃。建设学生中心、产业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唤醒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21],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和学术组织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需要建立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把握文科教学质量标准,推进文科专业认证。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比分析国外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建成“基本质量标准认证—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三级文科专业认证体系[22]。在质量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学科评估乃至整个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呼唤一种常态化的评估,即在高等教育日常管理中随时积累、在线实时采集关键性数据,并以此为依据随时开展评估和质量监测。坚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建设为支撑,以收集、存储和分析等技术为具体手段,建立起科学精准数据和用事实说话的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促进文科人才培养能力的持续提升、文科教育质量文化的切实提高。

猜你喜欢
文科时代建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孙文科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