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

2021-02-01 08:18王仕松徐瑞莲张浩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疫防疫时代

王仕松 徐瑞莲 张浩宇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的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如何?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通过金数据网站,在本省及省外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发放。此次调查共收集到问卷2530份,其中,有效问卷2491份。此次问卷设计了五个维度:其一,躯体行为,主要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趋向以及对疫情的关注程度;其二,心理情绪,主要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波动状况以及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其三,对网传消息的态度,主要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对疫情相关消息的认知状况;其四,对政府与学校的态度,主要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对政府、学校举措的看法和建议;其五,价值观,主要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观、职业观等价值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一)躯体行为表现

在后疫情时代,大多数大学生比较关注疫情状况。其中,有82.8%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关注甚至非常关注疫情动态,说明疫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有14.9%的被调查大学生对疫情关注的频率较低,可能只是偶尔看看疫情动态,还有2.30%的被调查大学生基本不会主动浏览疫情动态。所以,社会和学校要加大对疫情防控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疫情的关注度。

在疫情时起时伏的状态下,大多数大学生比较注意卫生状况和出行状况。其中,有84.1%的被调查大学生的应对措施是避免去高风险地区。有82%的被调查大学生的应对措施是佩戴口罩,注意卫生,有近70%的被调查大学生的应对措施是少走亲访友,尽量在家。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个体防护行为较为完善且多样。但数据显示,仍有12.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不用在意时起时伏的疫情,正常活动,说明仍有一小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的防护行为不够到位,有的大学生的疫情防护有所疏忽,鉴此,学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疫情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二)心理情绪状况

后疫情时代,疫情的迅速扩散,全球疫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国内疫情虽然好转但经常出现多点散发的状况,防控压力一直存在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无症状感染和本土案例单日新增带来的压力感,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感到恐惧,对于自身受感染存在担忧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对于未来疫情防治感到悲观,对于未来生活感到迷茫失去了热情。大学生还未完全踏入社会,心智不够成熟,面对问题还不够冷静,不少学生不能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面对此类问题容易感到悲观。

在对未来生活态度变化方面,有34.8%的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态度没有变化,有49.4%的大学生开始或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觉得未来可期,有15.7%的大学生开始或更加感觉前途迷茫,对未来生活失去了热情。

在疫情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灵创伤方面,有56.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心灵几乎没有影响,34.8%的大学生表示有影响,9.0%的大学生表示有很大影响。

对于未来疫情发展状况,有92.1%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疫情一定会得到解决,但也有7.9%的大学生持消极态度,感觉疫情无法彻底解决。

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45.5%表示来自于社交带来的孤独感和焦虑感,31.8%表示来自于学业压力,15.9%表示来自于就业压力,4.5%表示来自于家庭暴力,2.3%表示来自亲人的离去。针对疫情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75%的大学生选择自我消化,63.6%的大学生选择和朋友倾诉,45.5%的大学生选择咨询心理医生,42.0%的大学生选择和父母倾诉。

(三)对网传疫情消息的认知

有72.7%的大学生对网上流传的治疗新冠疫情“偏方”持完全不信的态度,同时也有14.8%的学生对“偏方”持将信将疑的态度,5.7%的学生持“宁信有,不信无”的态度,有6.8%的学生对“偏方”持完全相信并实施的态度,这体现了小部分学生不能理性看待网上的信息,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影响,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缺乏对防疫知识的了解。

大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对于某些国家利用网络等媒介对我国进行不良言论、甩锅等行为,有82.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始终坚定国家立场,维护国家利益;有10.1%的大学生选择无视;有7.9%的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不了解,表示无法确定真伪。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外疫情和国际形势有所关注并且有着清醒的认识,体现了极高的民族认同感。但也存在部分同学对政治事件缺乏敏感度甚至对一些事件出现认知偏差。

对于当前全球疫情的认识,有56.2%的大学生认为世界许多地区正面临第二波疫情,33.7%的大学生认为欧美等国家的疫情并未得到控制,仍有10.1%的大学生认为全球疫情基本稳定。

对于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有84.3%的大学生认为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和社交生活基本回到正常轨道,有10.1%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5.6%的大学生认为成效不明显,疫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

(四)对政府与学校的态度

总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对疫情期间政府、学校采取的举措持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的态度。有52.8%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47.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要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学生努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虽然很多大学生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是他们在村庄、社区的服务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学习上自觉认真完成线上课程,准备好升学备考和求职就业,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少大学生已经可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相信他们可以在抗击疫情中坚定信心、不负韶华。

(五)价值观方面

第一,疫情期间,当代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怀。如对我国取得的抗疫成果, 85.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4.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这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信心,82.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这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和担当,77.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这是全中国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第二,青年大学生坚持对生命价值观及其实现等方面进行思考。不少大学生积极参加防控工作,服从当地安排。有的将对国家的贡献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中,这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三,少数同学受到疫情的消极影响,缺乏对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思考。访谈中部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缺少对他人,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关怀;部分大学生对政府的管控存在不信任、不理解的态度;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愿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的潜在意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正是缺乏集体认同感的表现。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纾困之道

(一)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为提高大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后疫情时代,政府、社会和学校对疫情防控的宣传和教育不能松懈。首先,政府及主流媒体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护的宣传教育及跟进通报全球疫情相关工作。政府及主流媒体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宣传防疫相关知识,使大学生提升疫情防护的意识,牢固树立科学防疫的理念,并且当网上相关谣言出现时,政府相关舆论部门应及时辟谣,澄清事实,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疫情。及时通报全球疫情相关信息,让广大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要大力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鼓励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多拍摄有关疫情和疫情防护的视频,并在公共场所进行防疫警示宣传,提醒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科学安全防疫的理念,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防疫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再次,学校应该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防疫知识宣传,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防疫的实践中感受防疫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举办网上防疫知识讲座,在学校公众号及时发布全球疫情相关信息。举办有关新冠疫情的手抄报评比活动、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了解防疫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安全防范意识。

最后,高校落实体育课的上课效果,让每个同学从运动中获得身心素质的提高,缓解压力。学校可组织相关运动打卡,监督激励学生运动,确保学生的运动量;也可以举办运动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运动,增强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提高身心素质。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对自身身心素质的重视程度,注意饮食,科学作息,多加运动,讲究卫生,自觉提高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调查显示,针对疫情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75%的大学生选择自我消化。据此,后疫情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和疏导。班主任(辅导员)应及时全面的掌握学生个人情况并进行交流,尤其关注在疫情形势严重地区的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帮助积极乐观面对现状,引导日常做好防护措施。

其次,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重视学生心理的状况,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情绪。学者赵蓓在调查中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除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外,症状自评项目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性、恐怖维度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成立由辅导员、心理老师为主,学生党员和班委为一体的心理网格化管理小组,对大学生进行精细化的心理疏导。

最后,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举办线上心理疏导会,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线上咨询活动,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针对性,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感

“疫情暴发以来,网络上假消息和阴谋论泛滥,各国一些极端人士人性最黑暗的方面充分展现,他们刻意制造各种谣言,到处煽风点火,恶意攻击其他国家的抗疫努力,塑造恐外排外情绪,他们之间的跨国互动,进一步毒化了国际合作气氛,给各国政府参加国际抗疫合作造成很大压力”。鉴此,后疫情时代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引导学生理智面对舆论环境,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感。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专题研讨、主题班会、在线交流等做好大学生的交流引导。在后疫情时代,可以开展以抗“疫”最美的人和事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微视频大赛等。各高校应组织力量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跟踪摸排,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及时帮助。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团体的作用,细化到学生个人,充分帮助引导每位学子正确面对媒体消息,积极向上,相信党和政府抗击疫情的能力。

其次,宣传抗疫典范,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先进典型是最有说服力活生生的例子。疫情期间,一线工作者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抗疫正能量;大学生主动参与街道、社区疫情防控的事例是朋辈教育的最好素材。铸就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5]的伟大抗疫精神,更值得新时代的大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理性面对舆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最后,引导大学生理智面对舆论环境,增强集体认同感。2020年 2 月 4 日,教育部向全国大学生致信,提出大学生们要为夺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斗争的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做 “守护者”“修行者”“识途者”,肩负起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时代责任。后疫情时代,要引导大学生相信官方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疫情信息,不要出于猎奇心态,偏听误信。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比较分析中外国家抗“疫”情况,理智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同时,每位大学生都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自己有着正向的言行举止,不做不该做的事,不说不该说的话,积极传播正能量,展现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强集体认同感。

总之,在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我们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

猜你喜欢
抗疫防疫时代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