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梁煌君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从个人和国家的高度,总结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作用,这对于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增大,在不断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德育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在表现出接受信息快、创新能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足,责任使命感不强等问题。一是享乐主义有所抬头。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导致在每年的开学季,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等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而这项花费至少上万,这与学生的身份是不相符合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电子产品后,就会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上,从而使得大学成为享乐的地方。二、是学习风气不浓。对于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新生而言,相当一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很轻轻的,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被调剂到另外的专业上,就会出现上课逃课、挂科等等一些不利于学风建设的情况。最后则是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他们缺乏真正的理想信念,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有认识到大学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是家长要求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样就更不可能认识到自己能够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奉献。
习近平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这就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是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的。但是通过目前一些大学的课程结构可以看出,大学的课程设置对专业的设置非常重视,特别一些理工类的学校,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当缺乏的。据相关调查显示,除了是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少关注文史哲类的书籍、传统人文经典,能够在大学阶段真正读完古典四大名著、积极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更是屈指可数。这就说明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是存在着短板的。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是了解和追捧外来文化的,由于受到西方不良价值观的易和各种不良思潮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很低,知之甚少,践行能力欠缺,存在部分偏见,而对于西方文明却充满了向往,顶礼膜拜。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不足、理解不深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价值观和实践活动中出现偏差和混乱。如许多大学生对于京剧等戏曲认为其已经过时,赶潮流穿上汉服,却又不了解汉服背后的历史常识。而对于西方文化又是一知半解,从众的过万圣节、圣诞节,却不清楚这些节日的由来及背后宗教的因素。在这情况下,从高校立德育人的角度来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长久来说也会不利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推动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终生,与此同时,也是有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做一个积极向上的炎黄子孙。
随着我国的各项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日益增大。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诗词歌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孔子走出中国、京剧世界知晓,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仅有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还进一步的增强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古至今提倡“大同”,追求“和而不同”,因此,今天的中国仍在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从南南合作的互利到“一带一路”的共赢,到现在提倡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回顾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够使得他们认识到其背后蕴含地巨大力量,从而能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3],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由于升学压力,高中时代的学校和父母对于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关注度并不高。相比于高中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大学管理相对自由,这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清晰、价值观混乱。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以此为重点,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力来向学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历史中思考成长,在文化中陶冶情操。
面对当前大学生德育出现的问题,高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来进行提出多种解决的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课程选择中更加重视实用性和显示度,喜欢参加培训、考证。“考级拿证,路更好走”,是很多大学生的认知。针对这一倾向,学校和社会应当给予正面的引导,在课程设置层面,增加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还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上课方法。可以参考研究生教育中经典阅读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前布置阅读,课堂上师生讨论,课后总结,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了解有限,通过开办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将经典戏剧、皮影戏、剪纸等直观的呈现给大学生,这将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还应该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潮流、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认知情况,当前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不受学生欢迎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利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微信、微博、视频直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方法,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也应该紧跟潮流,才能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平台要主动设置议题,传播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时事新闻、与明星热点相结合,更具有传播效果。以电影为例,可以对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解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捉妖记》里展现的剪纸文化就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中国的剪纸文化进行简单的梳理和相互交流,更有甚者,可以购买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体验剪纸文化的魅力等等,通过潮流化的传播手段也会让学生在无意中培养了文化素养。
总所周知,社团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社团是依据学生的各种爱好组建而成,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很好的与传统文化结合,比如汉服社团、剪纸社团、京剧社团、民间舞社团、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古琴社团等等。高校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活动、给予指导,并组织汇演,让学生动起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达到宣传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要求这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要定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这些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学习之后,才能够了解到这些文化保留下来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接触和表演的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加富有内涵和生气地传承下去。
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一言一行对学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要逐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师自身培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和信念方面的教育,教师必须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其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解读能力,高校教师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专业知识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从而提升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只有教师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深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有效的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德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德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不断加深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既要发挥学校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在硬件投入和软件设置方面、在师资和课程方面、在教学和传播方面都要有所侧重,又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形成传统文化和德育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这是当代高校教育要继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