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内涵、产生及构成要素分析*

2021-02-01 10:29宋艳辉
情报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影响力话语

余 波 宋艳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 杭州 310018)

学术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术话语权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学术话语权做了深刻的论述,强调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学术话语权不仅在学术层面,而要放到更大的格局中加以讨论和把握。关于学术话语权这一主题,本文先后通过书籍、期刊数据库和网络等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发现,涉及学术话语权的文献学界几乎没有对学术话语权做出明确的界定。

学术话语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主要载体。韩璞庚认为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学术话语体系是对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有机整合[1]。可见,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另外,张正堂介绍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学术话语权经历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其政策偏离等综合因素,建议扎根于中国管理实践问题推进中国管理科学学术话语权的建立[2]。张连海认为全球学术界可视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话语权是在共同体内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建议提升学术话语权需要知识生产质量、表达特色、知识传播广度等来实现[3]。奂平清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地位、学派等都离不开自身的理论自觉,建议中国社会学应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迁等特点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4]。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学术话语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概念,相关研究涉及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学术话语权,从某种程度而言其本质也是一种学术影响力,外延上也是影响和改变的一种力量。中国学术话语权与国际化密切相关,不同问题的话语表述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是学术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对学术话语权的内涵、特征、过程和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充实国际背景下我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研究,为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学术话语权的概念和内涵

1.1学术话语权的概念目前学界对学术话语权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学术话语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主要载体,黄家亮认为学术话语权是指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以及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强调了学术话语权由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提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学术话语权背后涉及的根本理论问题[5]。高玉认为中国学术话语是中国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体现了中国特有的言说方式或表达方式,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6]。以上分析均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学术话语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从国家层面而言,学术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学术话语权符合国家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时代的重要问题。从字面含义而言,学术话语权代表了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引领和控制的程度,学术话语权是站在学术前沿的学术引领和控制。可见,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学术话语权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界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发言权的资格和权力。学术话语权在学界体现着人们争取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等相关的学术话语表达。例如,对已有科学研究的解释权、对学术造假的揭露权、对错误学术观点的批判权等,都属于学术话语权。学术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结果,也体现了学术话语权利和权力的相互统一。

鉴于此,本文尝试将中国学术话语权定义为:从根本上是指中国学术界所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是对学术研究问题进行的学术发言权和表达资格,通过具体的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等重要要素来体现,依据其强大引领力、影响力、竞争力及话语平台,将其学术理念和意义传播于国际学术界和社会,以此确立其学术话语的国际和社会主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学术话语权的学术理念能为学术或其他国家和社会群体所逐步认识和接受,并能引领其学术问题及研究方向。学术话语权涉及到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由一定的学术实力、学术参与度和学术规则掌握度等综合因素而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以及学术数据库等方面来体现学术话语权。

1.2学术话语权的内涵内涵一般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学术话语权的内涵体现了学术话语权产生的引领和控制的权力与权利。学术话语权的统一,也就是学术话语权的主体与客体方面的相互统一。权利是指主体所具有的话语自由,而权力则是指主体作为话语权威者对客体各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学术话语权的内涵主要是关于相关的学术主体,也即是学术作者、机构和国家,具体体现在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学术话语权的内涵组成图

其中,学术引领力可通过学术主体中作者、机构、国家的社会网络中心度等指标来测度;学术影响力可通过学术主体中学者、机构、国家的论文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频次和零被引频次等指标来测量;而学术竞争力则可以通过学术主体中学者、机构、国家的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发展力等指标来衡量。

另外,学术话语权的内涵还包括学术话语权传播的学术平台和内容。学术话语权的平台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来实现学术话语权的传播;学术话语权的内容反映了国际学术领域密切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研究,使用话语作为学术话语内容的载体,使用话语往往影响着学术话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优势,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术话语对象和接受群体的范围。

图2 学术话语产生过程图

学术话语权是相应的学术主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学术领域中所具备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术引领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术引领力是学术引导与领率的能力,通常可以从学术地位、主体、结果和过程的视角进行分析;学术影响力则体现在引领学术发展趋向、决定学术议题设置、左右学术评判尺度、主导学术交流势态等诸多方面[7];学术竞争力是学术参与者双方或者多方的一种学术比较而体现的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指标。学术评价竞争力需确定一个比较竞争力群体,根据目标时间对竞争群体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内涵应该包括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学术话语传播平台和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优势地位和作用。

2 学术话语权的产生

学术话语权通过话语主体影响他人思想、意愿、行为或选择的权力。那么,学术话语权不是自我认同、自我标榜中产生的,而是在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众所周知,普遍性和共享性是学术生产的内在属性。学术的内在属性可以通过学者或学术群体来体现,目前存在着中西方学派或者研究群体,就学术生产而言,学术无国界,但具有相同研究旨趣。学者或学术群体不能共享学术成果,没有被学界承认,就不能产生学术影响和学术话语权。同理,国家的学术成果在世界各国没有学术影响或地位,就不会产生国际学术话语权。因此,学术成果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继承等只有通过学术共享、传播等在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实现其学术话语权所发挥的作用。

学术话语权的产生是一个综合因素合力完成的结果。从学术主体而言,学者和学术研究机构可为学术话语权的产生营造学术环境和氛围,借此发展学术实力。学者或学术机构开展学术研究,学术成果被发现并获得学术交流和共享机会。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术成果是学术话语权的产物。在学术成果中,学术话语权将得到共享和传承,从而产生新的学术成果而获得学术话语权。从全球学术界视角而言,学术话语权的产生是一个整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内部有着一定的结构关联。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西方充当了学术话语权的生产者、表达者和传播者,其学术研究的视野、话语表述广泛,学术生产质量相对较高。因此,产生的学术话语的权威含量高,主导了世界某一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处于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支配地位。在这种环境下,非西方国家更多是学术话语权的搬运者、阐释者和消费者,故学术话语的表述和传播范围普遍都较狭小。学术话语权的具体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学术话语权的产生是由学术界的共同体共同产生,作为一个学术整体,其产生必要有着一定的关系和过程。从当前的形势而言,学术生产者、表达者和传播者的学术研究视野越广泛,其学术生产的质量就越高,其学术话语表达和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从而其学术话语权含量就越高,在学术共同体中处于中心位置和支配地位。比较中西方国家的学术生产而言,非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作为学术知识的搬运者、阐释者和消费者,大多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术知识生产的质量不高,多依赖或借用西方的学术话语表述,学术传播范围较小,导致被学术共同体边缘化,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构成了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3]。

综上所述,学术话语权的产生可以从学术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本文认为学术主体可以分为学术个人、学术机构、学术国家等具体方面来体现学术话语权的产生过程。不同的学术主体所产生的学术话语权不尽相同。同样,学术主体的整体影响对学术话语权的产生也是一个综合影响的过程。

3 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构成要素

为了更全面、系统的评价中国学术话语权,就要对学术话语权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学界关于学术话语权的构成要素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学术话语权的相关研究,可得出学术话语权具有引领性、影响性和竞争性等特征,因此,根据学术话语权的特性,可将学术话语权的构成要素主要归纳为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

3.1学术引领力引领力离不开引导、影响等相关术语,是指带动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和运动的力量。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引领力的研究主要围绕主流文化引领[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9]和信息化教学引领力[10]等方面展开讨论,而学术引领力是带动学术研究向某一方面发展和运动。学术引领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术主体上,如期刊出版历史与学术引领之间的关系[11]、学术引领个体的作用和意义等[12]。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学术引领力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学术科研成败的关键因素所在。在学术界要发挥学术引领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术个体或学术团体的共同努力,并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和发展;秉承学术思想,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追求学术真理,不断创新,把握时代重要问题,才能达到学术引领的目的。学术引领力可以通过具体的学术载体来体现。从学术主体的角度而言,学术引领力可包括:学者个体评价、学术机构评价、学术国家评价等。

a.学术个体评价。学术个体主要指学术的生产者,也即是作者。作者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作者其学术话语权引领力则不尽相同。如作者的个人学术引领力可通过作者的合作模式、合作领域、合作范围等数量和质量来体现,这些都会从不同视角上影响作者的学术引领力程度。不同学科领域,都有各自学术领军人物和权威学者,他们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着非常突出的学术贡献,产生的学术影响范围越大,其学术引领程度就越广,从而在该学科的学术引领力就越突出。

关于学术个体评价相关研究方面,李勤敏等为了评价学术个体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作者影响力因子、多元统计方法对科研人员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13]。汤强等为了评价一个著者在领域内的贡献,提出了基于领域贡献值的核心著者评价的方法,并对国内计量学领域的著者进行了等级区域的划分[14]。在科研个体合作评价方面,科研合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普遍, 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合作共赢意识普遍增强。科研合作问题引起了大量的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计量评价体系。探测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合作结构和学术影响力,对科研合作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作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方面,邱均平等分析了高产作者的绝对发文量和相对发文量以及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总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对作者的合作程度、科研产出数量以及学术影响力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作者的合作程度与其科研产出的学术影响力之间有关[15]。张雪等对科研合作与学术产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科研合作模式的建议以建立高效研究合作网络来提高学术产出[16]。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作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学术话语权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不同层面的作者合作对科研产出、学者影响力以及科研合作模式等对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都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作者合作对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b.学术机构评价。在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方面,对高产国家与机构合作的研究非常关注,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构合作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关于机构合作评价的研究,学界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

在机构合作的影响力方面,栾春娟等认为国际科学技术政策研究的高产机构合作网络对我国研究者有重要作用,探讨了以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为中心的合作研究网络[17]。顾立平评估了馆藏合作对象的科研生产力,提出了文献计量、内容分析、信息系统等研究模式[18]。在机构合作网络和结构方面,侯剑华利用信息可视化工具对检索的研究数据绘制了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分析了研究机构之间的共现网络和合作关系[19]。邱均平等以图书情报领域不同机构间的作者合作论文分析了机构合作网络,归纳了机构间合作和地区间合作呈现的特点[20]。栾春娟等利用多种软件技术和算法分析了中美机构合作网络,揭示了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21]。王菲菲等通过论文和专利两个层面的机构合作网络探测产学研的潜在合作机会[22]。

综上所述,随着学科机构之间的合作日益扩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认为科研合作对促进科研工作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论文机构合作评价对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学术产出的提升以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c.学术国家评价。国际合作的贡献体现了不同国家学术话语权的地位和实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合作提高了国家控制和运用科技资源的能力。学界对国家学术论文的评价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在国际科研合作评价方面,刘筱敏等利用SCI数据中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论文为对象,分析了中国科学院中国际合作论文的概况,得出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合作论文的贡献度、国际合作中的参与度等[23]。谭晓等认为科学论文的国际合作测度可反映全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态势,从国际合作整体发展特征、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状况等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的特征[24]。在国际合作对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方面,邱长波等以SCI数据库中我国参与的合作论文数据为样本,比较了论文发表年份、学科分布等内容对我国主导论文被引频次和从属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25]。袭继红以WOS中收录外科学研究文献为对象,比较了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主导论文与从属论文在提高论文影响力上的差异,验证了国际合作对提高科研论文影响力的作用[26]。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从一定程度而言,国际合作对科研产出和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科研之间的合作领域、合作结构以及合作内容均对国际科研的产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合作与学术话语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d.学术编委评价。学术期刊编委在学术期刊审稿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审稿工作,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关键在审稿,把握科学问题,对作者、期刊和学科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期刊编委能衡量质量高的稿件,从而把好的稿件刊登在自己的刊物上,这样既体现编委的学术水平,也提升了期刊的质量和高度。学术编委是“科学的守门人”,能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推动学科的发展。关于期刊编委的相关研究,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学术编委是从众多学者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而学术编委群体对学科的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发挥科技期刊编委的作用、贡献等相关对策方面,编委的高发文和高被引可体现期刊编委的贡献。丁佐奇等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引文数据,利用高影响因子的药学期刊对该领域期刊的高发文作者、高被引作者以及高施引期刊等进行分析,探讨了编委对期刊被引频次的贡献[27]。张瑞麟等认为实施编委责任制对确保科技期刊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分析了编委责任制的内容和实施现状,提出应建立编委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措施[28]。

在学术编委与评价、话语权方面,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在国际学术评价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毛一国等通过SCI收录期刊的中国编委任职情况分析,分别从学科、机构和学者个人三方面揭示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认为国际期刊编委指标可应用于高校学术评估和学者个人学术评估[29]。邵娅芬对“学术话语权”进行了系统研究的综述,并以国际学术话语平台及学术话语传播者为切入点,利用经济学科SSCI源期刊的编委为样本,从国家和高校两个角度对经济学科SSCI源期刊及编委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30]。易基圣针对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的产生、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编委遴选方法[31]。

综上所述,学术引领力评价可归纳学者个体评价、学术机构评价、学术国家评价和学术编委评价等方面,本研究将从学术主体层面来评价学术引领力。

3.2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是指在学术方面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学术观点和对学术专业的理论和学术思想以及实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学术影响力一般通过学术期刊、学术媒介等网络传播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引起受众关注和思考,取得认同或否定,甚至在某些方向激发受众的学术思想,创新和改变学术观点。学术影响力是一个定性的概念,也反映了带有质量属性的优化数值,可通过质量和数量来测度学术影响力[32]。

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计量与评价研究,尤力群等统计分析了高校学报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年载文量等文献评价计量指标,得出了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这两项主要学术影响力指标[33]。郑佳之等分析了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得出了个人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方法[34]。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李勤敏等提出改进与影响力有关的各个影响因子,并用多元统计方法综合一个评价作者影响力的指标[35]。韩维栋等阐述了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的问题,探讨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构成要素,论述了高被引论文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内在关系[36]。

通过以上分析,学术影响力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为学术话语权的评价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3.3学术竞争力学术竞争力体现了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力和生产力,是科研评价的基础,也是反映某一研究领域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科研、学术竞争力研究方面,姜万军从国际竞争力视角分析了我国科技竞争力的趋势,剖析了我国科技竞争力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对策[37]。李天琪等通过分析信息资源对国家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指出了信息资源的作用对国家竞争力、国家信息资源竞争力的构成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38]。在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方面,朱浩认为学术竞争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具体有学术资本竞争力、学术组织竞争力、学术文化竞争力和学术成果竞争力等[39]。董月玲从科研产出、科研影响力及科研创造力三个层面探讨了我国高校的学术竞争力,具体包含ESI收录论文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热门论文数、篇均被引次数、获得的成果数和授权专利数等指标[40]。基于灰靶理论的顶尖大学联盟学术竞争力及障碍因素研究,石丽等对比分析了中、美、英、澳四国顶尖大学联盟的学术产出竞争力,研究了各联盟的优势与差距,为提升中国高校学术竞争力提供参考[41]。

可见,关于学术竞争力的研究,学界已经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主要体现在科研和高校等学术竞争力研究等方面。

3.4评价的组织实施要点和局限性

3.4.1 实施要点 a.明确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对象和指标。在评价学术话语权时,要重点分析学术主体的对象和指标 特别是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指标。对中国学术话语权内涵、产生过程以及构成要素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并通过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因子分析等对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来测度中国学术话语权。主要从学术主体视角选取中国学术话语权各种要素的评价指标,通过相关文献深入研究和分析,拟选取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及学术竞争力作为一级指标,分别代表学术主体引领力、学术主体影响力、学术主体竞争力,即基于两者或以上学术个体或学术群体比较的引领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同的学术主体所产生的学术话语权不尽相同。同样,学术主体的整体影响对学术话语权的产生也是一个综合影响的过程。

b.掌握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与方法。在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内涵、类型和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需系统的梳理国内外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将话语权与学术评价的相关理论有效结合,运用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从方法、应用和制度等层面全面分析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评价标准和原则,通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思路与路径,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等确定了指标权重,明确适用于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相关指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指标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评价结果的优化,最终验证了其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c.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从学术主体层面出发,通过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分别将不同指标组成评价体系,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和模型。从单维度评价和综合评价视角,对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遴选和赋值,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通过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三个主要指标对学术主体的单维层面指标和综合层面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相关方法及优势进行介绍和验证分析等。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对中国学术话语权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中国学者、机构和整个国家学术话语权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名情况,对得分较高的学术主体进行深入的剖析。

3.4.2 局限性 a.不同学科入选数据的差异。在具体评价实施的过程中,不同学科入选的数据差异较大,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入选数据需根据评价目的和标准进行调整。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文献数据库入选的数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数据库和国内数据库对不同学科的划分标准不同,对国内外入选的数据进行评价时将会对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评价不同学科时,需考虑不同学科和相同学科数据的入选问题,进一步完善评价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b.评价标准的适应性。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国内将SCI数据库的指标——特别是ESI和InCites指标当作评价体系和标准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评价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依据,造成在各类评价中适应了SCI数据指标至上的现象。评价标准不能结合国内学科发展的实际进行客观的评价,导致评价标准过渡依赖国外的SCI数据。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改进的过程,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评价标准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实际进行动态、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标准适应中国的学科实际和发展。

4 结 语

中国学术话语权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从学术主体层面分析了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具体内涵、产生、构成要素及评价的组织实施要点和局限性。学术话语的生产、表达和传播对学术话语权的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学术个体、学术机构和学术国家等具体方面探讨了学术话语权的产生过程。同时,梳理了核心要素与学术话语权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维度;另外,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优化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和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地位和优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理论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实现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构成要素,以期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该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需结合不同学科的学术主体进行学术话语权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研究,从应用层面探讨不同学科评价指标模型的具体应用。此外,如何完善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构成要素和评价体系将是本研究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话语权影响力话语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