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 侯晓兰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能发生。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素材重新组合并呈现,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们的回忆,自己在的生活经验被激活进入课堂,这是学生最好的自主道德学习。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素材并精心安排使用。
每一个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是千差万别的,收集的素材更是包罗万有,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素材。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教学时,在教师布置收集喜欢的动物资料活动时,有学生脱口而出说:“我喜欢毛毛虫,我带毛毛虫回来!”同学们听到这话语时当即炸了锅似的议论纷纷,有的胆小的学生甚至想哭了……
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老师马上问道:“你为什么要带毛毛虫呢?”这位学生兴致高昂地回答:“因为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假期我和妈妈弄了一只毛毛虫,我观察到……”学生娓娓道来他在假期里,和家人观察的结果和获取的信息,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也被他精彩的解说所吸引,刚才闹哄哄的课堂也变得安静了。当学生说完后,老师又问道:“既然你知道了毛毛虫的那么多的信息,那你也应该知道毛毛虫有毒,如果你把它带回来会对同学和自己都有潜在的危险呀!怎么办会更好呢?”此时低下头的他,明显让人感受到情绪的低落。老师把握时机,赶紧接着面对全体同学问到:“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帮帮他呢?”“可以带照片!”“可以拍视频!”同学们都兴奋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位学生也在同学们的提醒下,想起自己的妈妈当时发了“朋友圈”,于是兴奋地提议到:“找妈妈拿照片!”课后,老师及时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建议家长把当时和学生共同观察的画面和视频分享到班级群里。所以,老师要指引学生选择合适的素材,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分享,可能还会成为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美好片段。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编写采取的策略是以“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基本素材。老师要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去引起学生思考,这时还要看教师是否是个有心人了,能否从课本素材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了。如,在进行《父母多爱我》教学时,教师呈现以下画面: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家长陪着学生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十二点时,孩子穿着击剑服疲惫地躺在比赛场边,家长则在给学生扇扇子;家长在比赛场外流汗搭帐篷;学生比赛失败后,家长抱着孩子安抚……当这一帧帧画面再现眼前时,勾起了学生们的回忆,感受到父母的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这些真实素材的及时呈现,是很需要老师去观察学生的生活,留意家长的各种信息,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的时时刻刻。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对老师的敬佩也会油然而生,我们教育者才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收集的素材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是行为指导的参照指引。如在进行《父母多爱我》教学时,老师展示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每天为孩子做的事情有哪些?”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图,了解到父母每天为自己都做了许多事情,只是自己忽略了。老师建议这些三年级的学生,在课后暗暗观察,父母为照顾家庭,照顾家人还做了哪些事情,然后自己再次制作表格填写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此时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反思,反思自己是否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究竟有多深,有多浓。这样将素材反复使用并修正,学生受到的教育将会铭记于心,受益终生。毕竟,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