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华侨中学 黄玉玲
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常感到“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们不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积累素材,往往在文章中空话套话连篇,文章自然缺乏真情实感。邓彤在《写作教学密码》中给我们透露出写作教学的一大密码:“依据学生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这一指导要义具体到作文材料时,就是“当学生确实缺乏材料时,需要提供寻找材料的方向与路径”。而在《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一书中他更是指出老师要依据学情创设写作支架,帮助学生降低写作困难,从而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本次写作的“核心知识”,从而使学习者达到更高层次的提升。那么,如何搭建合宜的支架让学生学会搜集生活中有效的素材,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认识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呢?笔者通过日常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从不同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进行素材搜集与积累。
1.微距视角支架。摄影中常常使用到微距镜头。平时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或小昆虫,在微距镜头中展现了丰富的生命力。而这种原理可以迁移到学生搜集日常生活素材中来。笔者发现,如果把学生一天的主要时间用“微距”来划分成若干个“5分钟”,那么再让他们去挖掘某一“5分钟”内的素材就极容易把素材写细。当然,还可以对这“5 分钟”附加一个条件,要包括三个维度的描写:作者维度、对象维度、其他维度。这样进行搜集素材有几个好处:一是让那些经常无话可说的学生真正变的“有话可说”,且说的有的放矢。二是解决部分学生习惯用概述语言叙述代替细节描写的毛病,倒逼学生情景再现,将情景化平实为生动。
2.定向视角支架。在讲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写作《如何选材》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随笔前置作业,让学生们去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而且把任务定为,连续四天内观察该学生对于“成绩”的态度及表现。有位学生搜集到了郑宏佳同学在“成绩”方面的一些素材:他把“一等奖”常挂在嘴边且不断努力;期中考试没有进入“一等奖”他很失落;数学小测时他很在意成绩追着课代表问分数等。有了这些素材,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提炼出了一个主题:郑宏佳对获得“一等奖”非常执着。于是,一篇《郑宏佳的一等奖》就诞生了。在这里,老师“定向”的关键词就成了学生观察、搜集素材的支点,这样,不仅使观察具有了方向性和目标性,而且通过同类素材积累,学生极易提炼出文章的主题。久而久之,也就自然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了。这种定向视角搜集素材的方法还可以使看似普通的素材变得个性化。运动会是学生学校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活动,这个素材常被学生写进作文里,但多数同学的文章都是将运动会一天主要项目流水式地叙述描写一番,中间会把自己参与或难忘的项目重点写一写。这样的文章也经常被老师所诟病,选材不新颖。针对此种情况,就可以采用定向视角,以不同的关键词来进行分类搜集素材。如围绕着“呐喊”“裁判员”“侧影”“观众”“ 摄影 人”“ 速度”“姿势”“意外”“采访”等关键词对运动会进行多视角地重新组合,就会呈现一场别样的运动会在读者面前,而且更具个性化。
3.联想视角支架。联想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具有拓宽思路、汇集题材的优势。在平时搜集素材时,使用此种手法,可解决部分学生作文素材单一且语言平淡而导致文章主题趋于浅层化的问题。王鼎钧研究得出:某一篇记叙文之所以生动,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生动;而某一篇记叙文之所以平板,多半因为那件事情本身就平板。(《作文七巧》)那么对于生活本来就比较狭窄且学业相对较重的初中生而说,记叙的情节较为平淡似乎也不必苛责,不是每一件事都有极端的矛盾冲突。这时,通过联想让相似的情景现身,增加文章的层次性复杂性也不失一种良方。
以上方法的共同特征:一是富有聚焦性,将学生搜集素材范围的模糊性变得具有边界性收束性,给学生建立了一个搜集素材的支点;二是对提高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具有逐层深入、由低到高的引导效用;三是培养学生们搜集素材的同时,脑中时刻存有主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