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锐 超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隋独孤罗墓志,1953年出土于咸阳市东北的底张湾(今属渭城区)建筑工地,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志石长107厘米,高106厘米,正文28行,满行30字,正书。有盖,盖长101厘米,高100厘米,4行,行4字,篆书“隋使持节大将军赵国德公独孤君墓志”。墓志首题“大隋故使持节大将军凉州总管诸军事凉州刺史赵国独孤德公墓志铭”。考古学家夏鼐1959年曾发表《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1]一文,首次公布了该志图版。不久日本考古学家冈崎敬即有《隋赵国公独孤罗的墓志铭考证》[2]一文问世,但在我国学界影响有限。《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3 ]126《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4]收入了该志拓片。该志志文后见录于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5]441-443,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6]等墓志汇编汇考类著作,两著均对该志作有简要考释或疏证。近来赵强、姜宝莲等发表《隋独孤罗墓的发现和研究》[7]一文,首次提供了独孤罗墓的科学发掘报告,附有清晰图版,但其录文和考释部分均不无可商之处。总体上,对该志志文的关注和研究仍待加强。
志主独孤罗,《周书》《隋书》和《北史》有传,但记载多有抵牾之处。作为魏周重臣独孤信的嫡长子、隋文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异母长兄,独孤罗家世显赫,在周隋两朝颇受尊崇。但其早年也因父牵累而遭受了长期的困厄磨难。尚在襁褓中时,就因其父只身追随北魏孝武帝入关,而与其留在洛阳的亲人一起遭高氏囚禁,多年后方获释,又落魄孤苦,直至北周灭齐,统一北方,其命运才终获改变。其一生遭际大悲而又大喜,始坎坷而终有成。以本志结合多方独孤家族墓志,可望廓清疑雾,补正史传。本文试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志文作系统考释和专题研究,以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如有错讹及不当之处,敬祈师友批评教正。
根据图版并参照既有释文,先校录文字并标点如下:
【大隋故使持节大将军凉州总管诸军事凉州刺史赵国独孤德公墓志铭】
公讳罗,字罗仁,云内盛乐人,后居河南之洛阳县。昔魏膺天箓,肇基朔野,同德迈于十人,从王逾于七姓。公灵根惠叶,遥胄华宗,犹贾邓之出穰宛,若萧曹之居丰沛。大父太尉恭公,逸气标举,高情磊落,公才夭于垄隧,衮职贲于松槚。父信,太师、上柱国、赵国景公,攸纵自天,略不世出,秉文经武,匡国济时,实有魏之栋甍,生民之龟镜。公即景公之元子,今 皇后之长兄也。骏骨天挺,幼有绝电之姿;全璞不雕,自成希世之宝。永熙之末,强臣擅命,长戟南指,銮旆西巡。景公捐家奉国,秉诚卫主。公遂播越两河,流离三魏。而神剑虽隐,紫气恒存;宝鼎自沉,黄云不灭。周平东夏,区宇一统,分悲之鸟,重集于桓山;韡盛之华,更茂于栘树。大象元年,授楚安郡守,导德齐礼,吏静民和。大象二年秋八月,除仪同大将军。 皇隋上叶五精,光临四海,繁数缛礼,义归贤戚。开皇元年三月,除使持节、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除领左右大将军。冬十一月,转右武卫将军。二年,袭爵赵国公,邑一万户。十二年,拜大将军、太子右卫率。绛阙丹墀,尊同就日;凤条鹤钥,义比前星。公宦成二宫,名重百辟,文武并运,声实兼举。十三年,除使持节、总管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十八年,食益州阳安县封一千户。此蕃路出玉门,山连梓岭,地多关塞,俗杂华戎。秋月满而胡骑嘶,朔风动而边笳咽。公威能制寇,道足庇民,布政宣风,远怀迩服。而朝光夕影,未息于铜壶;却死还年,空传于金灶。春秋六十有六,以十九年二月六日寝疾薨于位。陟岗靡见,哀结于椒宫;辍膳兴嗟,悼深于黼扆。粤廿年岁次庚申二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厝于雍州泾阳县洪渎原奉贤乡静民里。王人吊祭,谥曰德公,礼也。惟公善风仪,有器度,混臧否于外迹,苞阳秋于内府。物我莫见其异,愠喜不形于色,故能持盈若虚,在终如始。可大可久,道著于生前;遗直遗爱,声传于殁后。而陇松百尺,讵免于摧残;华表千年,终归于灰烬。乃为铭曰:
邈矣崇基,猗欤远系。舃弈轩冕,婵连胤裔。於穆景公,英威冠世。濡足授手,师王友帝。圆魄降灵,方祇荐祉。以兹鼎族,郁为戚里。惟公挺秀,渊渟岳峙。凤羽时戢, 龙翰终起。时逢启 圣,运属惟新。升降丹陛,警卫紫宸。黼衣朱绂,畅毂文茵。宣威振远,树德临民。千月未穷,一生俄毕。哀铎夜动,灵骖晓出。霍凑黄肠,滕铭白日。今来古往,飞声标实。
序文中“皇后”、“皇隋”及铭文中“圣”三处,前面各空一格,以示尊崇。
1. 志主名讳籍贯,家族与北魏皇室的关系
志主独孤罗,“字罗仁”,与《周书》《隋书》和《北史》独孤罗本传同。但《隋书》其字或作“罗云”。中华书局《隋书》点校本校勘记认为“独孤罗云”是“独孤罗”或“独孤罗仁”之误,乃因上文有赵国公罗云(阴寿字罗云)而误衍一“云”字。[8]57墓志支持校勘记此说。
据序文末所载独孤罗“春秋六十有六,以(隋开皇)十九年(599)二月六日寝疾薨于位”,可知其生于534年(北魏分裂之孝武帝永熙三年,即志文之“永熙之末”)。据史籍及本志,其父独孤信于该年从洛阳抛下妻儿单骑追上孝武帝,随其入关,可知独孤罗出生于洛阳。
“云内盛乐人,后居河南之洛阳县”,表述客观。“云内盛乐”,即北魏之发祥地和早期国都,亦即志文所云北魏“肇基”之“朔野”。“云内”,即云中,隋避杨忠讳改。志文与多数独孤氏墓志“河南洛阳人”的表述不同,反映出在一定时段内,独孤家族的祖籍认同和族裔认同出现了分歧。其墓志不称“河南洛阳人”,或与其家族进入洛阳较晚,对“河南洛阳人”的身份认同本不强烈,且墓志刻写之时早已没有那种政策上对籍贯表述的要求有关。
“同德迈于十人,从王逾于七姓”,谓独孤氏在“魏膺天箓,肇基朔野”亦即北魏拓跋氏在云中盛乐建国的过程中,立有超群之功。“天箓”,道教用语,谓天帝所授官爵。“魏膺天箓”,即指北魏建国为天命所归。“十人”,据文意,应指北魏帝室“十姓”。“十姓”亦被称为“十王”或“十族”。《隋书·经籍志》:“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8]990据《魏书·官氏志》,“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胡、周、长孙、奚、伊、丘、亥七族,与“叔父之族”叔孙氏和疏属车氏,“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9]3265-3266隋开皇十二年《长孙懿墓志》:“其先颛顼之苗裔,拓拔氏之宗支。昔宝鼎将迁,金行版荡。晋朝五马,鼓棹浮江;魏室十王,鸣弦入塞。……公之先也,即十族之一王。”[10]“从王逾于七姓”之“七姓”,指“勋臣八姓”中除了独孤氏(刘姓)之外的其他七姓(穆、陆、贺、楼、于、嵇、尉)。独孤氏作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辅助北魏皇族开国建基之殊勋。《周书》独孤信本传:“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11]志文因谓其“灵根惠叶,遥胄华宗,犹贾邓之出穰宛,若萧曹之居丰沛”。“贾邓”,即贾复、邓禹,东汉开国功臣,与刘秀同为南阳人。“萧曹”,即萧何、曹参,西汉功臣,与刘邦同为沛人。
志文交代独孤氏姓氏的高贵及其与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密切关系,也为后面叙写独孤信“捐家奉国,秉诚卫主”埋下伏笔。铭文“邈矣崇基,猗欤远系,舄弈轩冕,婵连胤裔”是对独孤罗家族显赫家世和不绝富贵的概括和赞美。
2. 祖父库者、父独孤信
独孤罗祖父,志文未载其名。《周书》独孤信本传及唐《独孤炫墓志》记其名为“库者”,[12]北周《独孤信墓志》作“者”,[13]唐《独孤开远墓志》作“库”。[14]北周《独孤藏墓志》作“俟尼伐”。[5]279“俟尼伐”实应是一种官职名或尊称。独孤罗祖父全名或实为“库者”。库者其实终身未仕。“逸气标举,高情磊落,公才夭于垄隧,衮职贲于松槚”,谓其终老于乡间,高才未展。“公才”,即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衮职”,三公的职位。“垄隧”“松槚”,均引申指故里。《周书》独孤信本传亦记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领民酋长”非正式行政官职。其“太尉”之称,乃其子孙显贵后朝廷给予的赠官。“恭”为追谥。《周书》独孤信本传:“属魏太子与太祖巡北边,……于是追赠信父库者司空公,追封信母费连氏常山郡君。……隋文帝践极,……追赠信父库者使持节、太尉……谥曰恭。信母费连氏,赠太尉恭公夫人。”《独孤藏墓志》称其“魏室名臣,位登三吏”,实就西魏之赠官而言。《独孤开远墓志》:“曾祖库,魏领民大酋长,周赠司空,隋赠太尉。”“周赠司空”的说法,不很准确,因时仍在西魏,只是秉权者乃宇文泰。《独孤炫墓志》载其为“魏第一领人长,追赠司空,隋赠太尉”。
独孤罗之父独孤信,《周书》本传云其“云中人也。本名如愿”。“信”为宇文泰所赐名。《独孤信墓志》:“公姓独孤,讳信,字期弥头,河南洛阳人。……妻如罗氏,广阳郡君。长息善,……第二息藏,……第三息震,……”独孤信乃被逼自尽,志文极简略,未列独孤罗之名。所列者为独孤信后妻如罗氏(郭氏)及其所生子。
志文中独孤信的“太师、上柱国、赵国景公”,为隋文帝所追赠官爵、谥号。《周书》本传:“隋文帝践极,乃下诏曰:‘……故使持节、柱国、河内郡开国公信,风宇高旷,独秀生人,……可赠太师、上柱国、……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志文突出了独孤信对魏的才略和忠诚:“实有魏之栋甍,生民之龟镜。”下文的“永熙之末,强臣擅命,长戟南指,銮旆西巡。景公捐家奉国,秉诚卫主”,正是述其在国家板荡之际舍家为国、忠诚不二的表现。永熙三年(534)七月己丑,权臣高欢率军自晋阳南下,北魏孝武帝不堪其凌逼,仓促退出洛阳,欲西入关中,投奔另一军阀宇文泰。“长戟南指”,实指孝武帝以征伐南朝梁为名退离洛阳。孝武帝原本受制于人,军中多有高欢党羽,西奔又前途未卜,曾发出“此水(指黄河)东流而朕西上”[15]173的悲叹。孝武帝原所总六军十余万人,待知晓其意图后,一夜之间逃亡过半。此刻,甚至一些宗室亲王如清河王亶、广阳王湛等也转身逃归洛阳,但独孤信毅然移孝作忠,抛下妻儿,只身追随孝武帝。志文之“捐家奉国,秉诚卫主”,非谀辞而是实录。其《周书》本传云:“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当时也有一些臣子作出了与独孤信相同的选择。如北周《韦彪墓志》载:“属魏政陵迟,禄去王室,权宠擅命,窥觇神器。遂使銮舆西幸,宗庙禾黍。君忧国忘家,志匡靖难,乃星言奔赴,奉卫途中。”[5]266
铭文“於穆景公,英威冠世。濡足授手,师王友帝”对应本节。“於穆”,对美好的赞叹。“濡足”,沾污了脚,指独孤信关键时刻不惜作出牺牲。“授手”,谓救援,授以援手。指独孤信在孝武帝危殆之际,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追随他。“师王友帝”,乃就独孤信曾与北周文帝宇文泰同为西魏柱国,且隋赠其太师而言。
1. 流离东夏
独孤罗出生于534年,是年七月其父仓猝追随孝武帝西入关中,独孤罗被留在了洛阳,即北魏分裂后的东魏、北齐境内,“遂为高氏所囚”,直到557年其父自尽的消息传到北齐,独孤罗方获释,年已24岁。此后“寓居中山,孤贫无以自给”。[15]2170据《周书》独孤信本传,东西魏沙苑之战(537)后,“时俘虏中有(独孤)信亲属,始得父凶问,乃发丧行服”,“(大统)十四年(548)……或有自东魏来者,又告其母凶问,信发丧行服”,可知独孤罗获释前,其祖父母已先后去世,母亲可能也已去世。独孤罗“寓居中山”,且《周书》独孤信本传载其曾“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说明中山住有独孤氏亲故。在中山,虽有北齐将领独孤永业(独孤实为永业母姓)以宗族之故予以接济,但独孤罗仍不免穷困。至577年北齐灭亡,独孤罗与其异母妹独孤伽罗等亲人得以团聚时,年已44岁。因其此前一直缺乏受教育的条件,文化水平必然有限,所以志文有“全璞不雕,自成希世之宝”之谓。
“公遂播越两河,流离三魏”。“两河”,指北南流向与南北流向的两段黄河中间的地区。因当时黄河在今晋陕间为北南流向,而在山东境内到入海口又略呈南北流向,两段相对,故合称“两河”。志文以“两河”代指东魏北齐境内。独孤罗先被囚禁于洛阳(应是与其母及祖父母一起),后随着洛阳民众被迁往邺城。“三魏”,指邺城。《水经注》卷十《浊漳水 清漳水》“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句下注曰:“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16]
“神剑虽隐,紫气恒存”,典见《艺文类聚》卷六〇《军器部·剑》引《豫章记》“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气不复见”。[17]“宝鼎自沉,黄云不灭”,典出《汉书·郊祀志上》“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焉”。[18]“神剑”、“宝鼎”典故,喻出类拔萃的高才大器终究不会被埋没。
2. 亲人团聚
577年周武帝灭齐,北方统一,独孤罗才得以与原在北周的亲人团聚,结束了困苦落魄的日子,于44岁之年终于开始了新生活。《北史》本传:“及齐亡,隋文帝为定州总管,献皇后遣人求罗,得之。相见悲不自胜,侍御者皆泣。于是厚遗车马财物。”[15]2170“分悲之鸟,重集于桓山;韡盛之华,更茂于栘树”。“桓山之鸟”,母子分别,其声甚哀,典出《孔子家语》卷五《颜回》颜回对孔子语。[19]独孤信与父母妻儿生别,正如“桓山之鸟”。“栘树”,唐棣,代指兄弟。典出《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萼)不韡韡。”磨难过后,独孤罗一家兄弟姊妹团聚,更加亲密。北魏分裂造成了众多家庭生离死别的惨剧,在史籍和墓志中多有反映,如宇文护母子分离即为其例。
独孤罗到北周后才娶妻生子。其庶长子独孤开远的生年,由《独孤开远墓志》推知为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此时独孤罗已51岁。独孤罗在东魏北齐期间被囚或潦倒,并未婚配生子。
1. 北周仕历
“大象元年(579),授楚安郡守,导德齐礼,吏静民和。大象二年秋八月,除仪同大将军。”与史籍稍异,但更为详明。《周书》本传:“大象元年,除楚安郡守,授仪同大将军。”[11]267大象是北周静帝宇文阐年号。但《隋书》本传云:“周武帝以罗功臣子,久沦异域,征拜楚安郡太守。”[8]1789《北史》本传与《隋书》同。北周武帝宇文邕是静帝祖父,宣政元年(578)6月病逝。独孤罗的入仕时间,当以墓志和《周书》所载之大象元年为准。杨坚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之父。大象初年,作为小皇帝宇文阐名义上的外祖父,杨坚权势骤升,独孤罗得以拜官入仕。此前杨坚受宇文赟压制,独孤家族且遭重创。宣政元年(当年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后,宣帝即位,次年改元大成),独孤罗异母弟独孤善、独孤藏皆因曾为齐王宇文宪府佐、与其亲善而遭牵连,被宇文赟杀害。这是自北周元年独孤信被权臣宇文护逼死、妻儿被流放蜀地后,独孤家族又一次遭受重创。[20]“仪同大将军”,即《隋书》本传“及高祖为丞相,拜仪同,常置左右”的“仪同”,为北周建德四年戎秩改革后的八个较高等级戎秩的第八级。这八级戎秩分别是:上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和仪同大将军。
“楚安郡”,王仲荦《北周地理志》“楚安郡”条,认为其建置无考,并引《隋书·地理志》“钟离郡定远县,旧曰东城,梁改曰定远,置临濠郡,后齐改曰广安,开皇初郡废”,推测楚安郡为广安郡所改。“此楚安郡,疑即置于定远之广安郡。隋世为炀帝讳改也。旧广安郡隶西楚州,故追改广安为楚安也。独孤罗为炀帝之舅,其志勒石于仁寿末,时炀帝已立为太子,故志改称广安郡为楚安郡。周隋诸史皆唐初撰述,又据独孤志而书之者也”。[21]王仲荦先生“其志勒石于仁寿末”之说有误,独孤罗葬于开皇二十年(600)二月十四日,其时杨广尚未被立为太子。杨广被立为太子在该年“十一月戊子”,[8]45楚安郡在此前即已存在,其建置存废及其具体所在仍有待新资料的发现以考定。
2. 隋初仕历及袭爵
(1)戎秩跃升和进入禁卫军系统
581年,杨隋代周,即志文所谓“皇隋上叶五精,光临四海”。“叶”,和洽。“五精”,五方之星。“繁数”,繁复的礼数、礼仪,意同“缛礼”。“繁数缛礼,义归贤戚”,意即较高品级的官职,理应归于贤能的外戚独孤罗。该年三月,其戎秩晋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初沿用北周建德四年(575)改革后的戎秩序列,独孤罗的上开府仪同大将军是第五个等级,较其在北周时的仪同大将军跃升了三级。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据此认为“开皇初年仍行用着北周的散实官系统”。[5]443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于此处误点断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6]315
独孤罗不久进入禁卫军系统,但志文所记任“领左右大将军”或为“领左右将军”之误。据《隋书》本传,具体应为“左领左右将军”,品级低于领左右大将军。这样其后来转为平级的“右武卫将军”方合乎情理。据《隋书·百官志下》,“领左右大将军”为正三品,“领左右将军”与“武卫将军”均为从三品。[8]785志文此误,或因书者上承“上开府仪同大将军”所致。左、右领左右府,属隋禁卫军十二府之二,[22]其基本职能是“掌侍卫左右,供御兵帐”,设左、右领左右大将军,各一人;左、右领左右将军,各二人。[8]778左、右领左右府主要成员活跃在皇帝身边,与君主建立起更为近密的私人关系,是君主相当依仗与信任的部分。[23]
据独孤罗《隋书》本传“擢拜罗为左领左右将军,寻迁左卫将军”,但墓志未见“左卫将军”,而载其曾任“右武卫将军”,未知孰是。左、右卫府及左、右武卫府,均属隋朝禁卫军十二府之列,亦均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
铭文“圆魄降灵,方祇荐祉。……凤羽时戢,龙翰终起”,概括了独孤罗在杨坚称帝后,终于以外戚的身份获得重用。“圆魄”,指月亮。“方祇”,指地神。两者本合指天地,这里指隋朝建立,杨坚和独孤伽罗分别成为皇帝和皇后。“戚里”,外戚所居之里,借指外戚。
(2)袭爵
“(开皇)二年(582),袭爵赵国公,邑一万户。”杨坚立隋后,追赠岳父独孤信赵国公,邑万户。国公系隋九等爵制(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独孤罗袭赵国公爵,经历了波折。《隋书》独孤罗本传载“(独孤)信入关之后,复娶二妻”,其中郭氏所生诸子与独孤罗争袭赵国公爵位,崔氏所生独孤皇后一锤定音,主持公道,“罗诚嫡长,不可诬也”。《周书》独孤信本传载:“子罗,先在东魏,乃以次子善(字伏陀)为嗣。及齐平,罗至。善卒,又以罗为嗣。”独孤罗袭爵后,隋文帝或曾亲往其府邸祝贺。但《隋书·高祖上》载:“(开皇二年二月)辛卯,幸赵国公独孤陀第。”[8]16“陀”当系“罗”之误。这是《隋书》的记载错乱之处。
(3)任职太子府
开皇十二年(592年),独孤罗戎秩晋为“大将军”。据《隋书·百官志下》,隋文帝对戎秩系统曾略作改革:“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8]781据史志材料分析,此项改革在开皇初年即已完成。从墓志记载看,大将军也是独孤罗最后和最高的戎秩。独孤罗并无殊功,获授这一戎秩反映出隋文帝对其恩遇颇隆。
独孤罗的具体任职处所,亦于此年由皇宫转为太子之东宫,担任“太子右卫率”。隋太子左、右卫,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太子宫中禁卫。开皇初置东宫十率府,护卫太子及东宫,太子左、右卫率府为其中之二府。[8]780
(4)对其任职“二宫”的评价
独孤罗任职“二宫”,“绛阙丹墀,尊同就日;凤条鹤钥,义比前星”。“绛阙”,宫殿前的朱色门阙。“丹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地面。均借指宫廷。“凤条”,梧桐枝。传说凤非梧不栖,因称。“鹤钥”,亦作鹤籥、鹤禁。均借指太子府。“就日”,指在皇帝身边。“前星”,指在太子身边。“二宫”,指皇帝与太子。“声实兼举”,名声和功绩均上升。所对应铭文“时逢启 圣,运属惟新,升降丹陛,警卫紫宸”,指在隋朝建立、杨坚称帝后,独孤罗担任禁卫军要职,负责保卫宫廷安全。“启圣”,指杨坚称帝。“惟新”,指隋代周。
3. 外放凉州总管
独孤罗担任太子右卫率只有一年左右,开皇十三年(593)即外放凉州总管和凉州刺史。但《隋书·高祖纪下》载:“(开皇十七年五月)甲戌,以左卫将军独孤罗云为凉州总管。”[8]42罗新、叶炜根据《隋书·达奚长儒传》所载“高祖遣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等发卒备胡,皆受长儒节度”,[8]1351结合《贺若谊碑》记贺若谊卒年为开皇十六年,推测“发卒备胡”之事必发生在开皇十六年或之前,所以他们认为,史籍记载的十七年独孤罗云初任凉州总管错误,或者十七年出任凉州总管的独孤罗云与独孤罗非一人。[5]443非一人之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墓志载独孤罗十三年出任凉州总管,十七年仍在任上,且十九年在凉州卒于位,具有权威性。时间上也与上引《隋书·达奚长儒传》相合。上引《隋书·高祖纪下》与墓志所记时间上有出入的原因,或可作如下推理。开皇十五年十二月,隋文帝对官员任期进行了改革,“己丑,诏文武官以四考交代”。[8]40《资治通鉴》卷一七八《隋纪二》胡三省注曰:“唐、虞以三年为一考,后世以一年为一考。”[24]“四考交代”即四年为一个任期。[25]独孤罗十三年出任凉州总管,至十七年一个任期届满,《隋书·高祖纪下》的这一记载,或为任期改革后,对独孤罗第二个凉州总管任期的任命。
至于独孤罗《隋书》本传所记其出为凉州总管,此后“进位上柱国,征拜左武卫大将军”,墓志亦无载。但独孤罗之子独孤开远的墓志载“父罗,隋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其孙独孤仁同的墓志载“祖罗,隋左武卫大将军、凉州总管、上柱国,赵国恭公”。[26]“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应为死后赠官,《隋书》记载错乱。《隋书》出现其任“左卫将军”而墓志无载,或亦由《隋书》记载错乱所致。
赵强、姜宝莲等认为独孤罗外放是隋文帝在废太子杨勇前的剪除羽翼之举,此说恐误。杨勇被废的时间是开皇二十年。开皇十三年时,杨坚未有废立之意,否则不会直到十八年(598),才将精明干练、长期在太子府兼职的太子左卫率苏孝慈外放为刺史。《苏孝慈墓志》:“(开皇)二年,诏授兵部尚书。其年,兼授太子右卫率。……七年,兼右庶子,寻改授太子左卫率。……十二年,授工部尚书。其年授大将军,卫率封如故。十八年,以君王官积岁,承明倦谒,出内之宜,刺举佥允,授淅州诸军事、淅州刺史,大将军封如故。”[3]159《北史·苏孝慈传》则说得很透彻:“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拜孝慈太子右卫率,……又领太子左卫率,……进位大将军,转工部尚书,率如故。……及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淅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形于言色。”[15]2581-258
且外放总管和刺史,也不能认为就是贬谪或不受重用。凉州战略位置重要,隋卫昭王杨爽、名将韩擒虎等都曾担任过凉州总管。赵强等谓“深陷隋王朝废立太子政治旋涡的独孤罗,因不得志抑郁寡欢,在太子勇被废前一年抱憾而终”,自亦无据。独孤罗并无出众才学或特殊功业,其高官厚爵得之于其显贵身份,在周隋已可谓应机豹变,直上青云。
“十八年(598),食益州阳安县封一千户。”食封,指功臣或贵族享用所封食邑的租赋收入的特权,有实封与虚封之别。隋初食封制度,同于北周后期。张鹤泉认为北周“与封爵等级相联系的食邑封授,就只具有象征的意义”,“北周国家使‘别食’者,有明确封地和受封户数,因此,受封国公者所食租税,是由‘别食’的封授实现的。”[27]赵强、赵宝莲“独孤罗于开皇十八年被削爵应该与隋文帝废太子勇密切相关”之说误。独孤罗从未被削爵。其“食益州阳安县封一千户”,是其权益的增加而非减少。“益州阳安县”,即今四川简阳市。据《隋书·地理志上》“蜀郡阳安县”条,可知西魏改牛鞞县为阳安县。[8]827隋开皇二年《高潭墓志》:“周武皇帝勘定山东,明扬俊楚,除殄寇将军、益州阳安县令。”[5]303
凉州连接南通吐谷浑、吐蕃,西达突厥和西域地区的玉门关,“俗杂华戎”。《魏书·胡叟传》载,程伯达谓胡叟曰:“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9]1150“寇”,这里指相邻的突厥、吐蕃等。“道足庇民”之“道”,及下文“可大可久,道著于生前”之“道”,指其所遵从的思想体系及其为政之道。观独孤罗行事,及其为政“导德齐礼”,治下“吏静民和”,以及墓志中的“天箓”“金灶”等多个道教词汇,似其在秉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有道家风范。
铭文颂扬其任凉州总管和凉州刺史期间的德操作为。“黼衣朱绂,畅毂文茵”,指其成为为政一方的官员。“黼衣”,绣有黑白斧形花纹的一种礼服。《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独孤罗外任凉州总管,略同于古之一方诸侯。“文茵”,车中有花纹的虎皮坐褥。《诗·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騏馵。”
志载独孤罗去世于开皇十九年,可证其《隋书》本传“炀帝嗣位,改封蜀国公。未几,卒官”有误,《北史》本传亦误,其死亡时间自应以墓志为准。许福谦先生已指出此误。[28]
“却死还年”,长生不老。古传域外有“却死香”,能使死者复活。此处反用其典。“金灶”,道士炼丹用的灶。道教方术有服用金丹可以长生不死之说。罗新、叶炜误于“寝疾”后点断。[5]442“寝疾”,卧病。《左传·昭公七年》:“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志文既谓“寝疾”,自非一日。“二月六日寝疾薨于位”,意谓因寝疾而于二月六日薨于位。
“椒宫”,椒房,皇后所居,此处代指独孤皇后。“陟冈”,出《诗·魏风·陟岵》:“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后为怀念兄弟之典。运用贴切。“辍膳”,停止饭食,形容哀伤之深。“黼扆”,帝王座后的屏风,上画斧形花纹,这里借指隋文帝杨坚。
铭文“千月”,犹谓百年。“黄肠”,即“黄肠题凑”。汉代霍光死后,皇帝赐黄肠题凑一具。[18]2949“滕”,滕公,即西汉功臣夏侯婴。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博物志》:“公卿送婴葬,至东都门外,马不行,踣地悲鸣,得石椁,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29]
“雍州泾阳县洪渎原”,即今咸阳北原,是北周隋唐时期独孤氏的家族墓地所在。独孤藏、独孤罗妻子贺若氏等的墓志均出土于此。贺若氏葬年为唐武德四年(621年),[30]晚于独孤罗葬年隋开皇二十年(600)21年。
《隋书》本传所记“炀帝嗣位,改封蜀国公”,由独孤罗妻贺若厥墓志中称贺若氏为“舒国夫人贺若氏”,[31]可知独孤罗必有由赵国公改封蜀(舒)国公之事。本志称独孤罗谥曰“德”,《隋书》所记其谥号为“恭”,其孙独孤仁同墓志中亦记为“恭”,则“恭”亦当为追改。
志谓独孤罗喜怒不形于色,有宽厚仁爱之风,生前弘可大可久之道,死后传遗直遗爱之名。铭文谓其以其功业声名显扬。
(鸣谢: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刘飒女士对本文亦有贡献,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