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讲话》与中小学语言教学

2021-01-31 21:06:48段曹林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讲话语法新课标

段曹林

(海南师范大学 a.文学院;b.海南语言研究中心,海南 海口 571188)

今年是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讲话》堪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相辅相成的一次成功探索。重读《讲话》,联系当前中小学语言教学的实际,直面备受关注的语文教育现状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观察和思考。

一、中小学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言教学是各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语言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两个: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中小学而言,表面看来,似乎一直悬而未决的首先是前者,即“教什么”。“淡化语法教学”的提出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既表明以往高度重视语法教学的事实,又反映相关各方对这一事实的反思。先后出台过两个语法教学体系(“暂拟系统”和“系统提要”),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语法只是语言结构要素或组成部分之一,却长期被中学语言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们赋予了如此独特而显著的教学地位,甚至关于是否应该淡化、如何淡化语法教学,至今还存在不小的争议,这绝非偶然。从中至少有两点,虽经讨论研究,仍然值得深思:语法教学在中小学语言教学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究竟应该如何考量?淡化或弱化不等于取消,那么该保留的是哪些内容,是否也有需要强化的方面?由于对这两个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和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已经给中学语言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困惑和影响。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取舍,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围绕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端,意见的不统一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于强调或偏重工具性或人文性其中一方的理念,导致语言能力目标和人文素养目标被人为割裂开来。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关系,在认识上的模糊、含混,则导致语言能力目标和人文素养目标缺乏必要的区分和明确的凸显。从教材编撰者到一线教师,只能被动地跟从一时的主导倾向,或者无所适从,只能依据各自的理解和喜好,做出目标、内容、方法上的选择,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实际处置中一贯性、统一性、科学性的缺憾和不足。

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和修订,不但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纳入语文教育的育人目标,并且明确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培养的总目标、阶段目标,[1]6-18为这一状况的改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带来了契机和动力。统贯、引领语言教学是“新课标”的全新教育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要实现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相互渗透、彼此融通的整体目标;强调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出现,至少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语言知识教学的内容指南,具有必要性而非充足性,需要且可以依据需要扩展(开放性);一是确认了相比其他语言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实际发挥的特殊价值。

基于此,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小学语言教学,亟待在充分领会语文课程新理念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淡化语法教学”的实质内涵,高度重视、深入探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语言(包括语法在内)教学体系。

二、《讲话》的语言教学体系及其特点

《讲话》的发表,主要面向初学写作者,“普及语法修辞常识,减少遣词造句方面的毛病”,[2]因而采用了一个兼具实用性和开放性的语法修辞“两部分参合”的语言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应用为本,学科融通。

依据当时社会读者中为数众多的文化层次较低人群的实际需要,《讲话》的主要篇幅均用于对书面表达中的常见错误进行梳理、分析和改正。所有知识介绍,不求全不求多,一切围绕《讲话》写作的宗旨和目标:通过常见问题的梳理、分析,让学习者在活生生的言语事实中去感知、掌握普通书面表达的目标、要求和方法。

首先,为了使讲解和学习更简明、更具条理性,在第一讲对语法基本知识做了扼要的介绍。内容大体包括:字(语素)、词、短语、句子等结构单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象声词等词类,主语、谓语、宾语、表语、附加成分、联合成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等句子成分,复合句及其关系,长句的构成等。这些术语、类别等知识的介绍,为随后各讲准备了常识基础和解说工具。

其次,根据语病分析和应用指导的实际需要,在后续各讲中补充或细化了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其中,既包含语法、词汇、修辞等语言知识,也涉及逻辑、标点等非语言知识。从中不难看出《讲话》并没有局限于特定学科或专业,而是有意识地打破壁垒,为我所用。

学界有关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区分。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基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语言知识的掌握,所追求的目标是语言使用的正确性;[3]哈里斯则认为交际能力还要基于相关语言外知识的掌握,所追求的目标是语言使用的恰当性。[4]借鉴这一区分,可以看到《讲话》所建立的语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既与之相契合,又有针对性的选择,自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写作隶属书面交际,所涉领域和知识相当宽泛,《讲话》意在为入门初学者“减少遣词造句方面的毛病”,因而选取的主要着力点和努力方向是“普及语法修辞知识”。

“遣词造句”或选词造句是表达(或言语表达)的惯常说法,如果撇开谋篇和发音不谈,其核心问题有二:词语的选用和词语的搭配。词语的选用和搭配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词语在音、形、义、用及其配合关系上的实际表现,是否恰当,则还要进一步考量这一表现对于实现表达目标的有效度。前者可能涉及的是语言本身的各种因素,后者则关乎语言外的交际主体、交际语境等因素。语言是交际媒介、逻辑关乎思维、事理关联认知、标点属于伴随媒介,都与言语表达如影随形,表达的“毛病”也因此而体现在语言要素、非语言要素的不同方面。

为此,在实际操作层面,《讲话》针对各种“毛病”所借助的标识和解读工具,采取了一种多向并进、有所侧重的取舍办法,造就了语法搭台,词汇、逻辑、标点、修辞等多学科共唱一台戏,合作解答语病问题的“协同模式”。第三讲(虚字)、第四讲(结构)和第二讲的词性部分主要借助语法知识来分析,第二讲(词汇)其余部分的分析主要用到词义、词汇知识,第五讲(表达)在对“语病”的命名、分类、分析上则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第六章(标点)是从不同标点、行款的分工和功能入手加以分析。一方面,舍弃了非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介绍,积极修辞譬喻(比喻)要恰当的要求,几乎没有对修辞知识的直接介绍,消极修辞知识则更多地蕴藏于对表达现象的分析或其他知识的介绍之中。另一方面,则突破语法修辞知识的限制,从分析表达问题的实际出发,引入了必要的词汇语义知识、语体风格知识、逻辑事理知识、标点行款知识等。

三、《讲话》对中小学语言教学的示范和启示

事实上,中小学语言教学面临的问题,不仅有教什么,同时也有怎么教的问题。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附录三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不妨看作是对教什么的一种回答。但并非完整答案,这只是要点,结合正文内容,可知实际需要并且可以进入教学范围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远大于此。事实上,这里的词、短语、单句、复句及其类别的语法知识要点,同时也是语言常识,是谈论、分析、讲解表达问题时,必然用到的语言单位和结构类型的基本概念。八个“常见修辞格”,只能看作义务教育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修辞格,因为它们既不能涵盖需要掌握的重要修辞格,更不能以此替代所有重要修辞手法的学习。

新课标对于教什么,所持态度是开放的,但具体如何增添,增添多少,考虑到教学对象、教学水平、教学目标等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班级差异,不做硬性规定。这对于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曾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做过深入调研,结果表明,不少一线教师由于在对课标和考纲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解读上存在偏差,导致了实际教学中对修辞教学重视不足和施教不到位等问题。[5]

语言教学不只是语法修辞教学,语言知识也不仅是语法修辞知识,那么,新课标为什么会单列“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作为附录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反映了向来人们对语法修辞的重视,正如《讲话》取名《语法修辞讲话》,相比识字、发音、词汇,掌握语法、修辞关系到能否说话写文章,但对初学者而言难度则更高;二是语文教学以往对二者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高,随着“淡化语法教学”新提法的出台,为降低相关人士关于语法教学的困惑,提供一个基本参照。《讲话》所采取的从语法常识的概要介绍入手,为与非专业人士的对话准备必要的专业前提,这一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新课标虽然并不严格限制教什么,不教什么,却对内容的选取提出了实践性的要求。从语言教学角度来说,那就是要求语言理论、语言知识的教学立足于语言运用实践,内容拓宽和引入始终围绕语言技能和素养的提高,语言运用的指导、规范等去实施。因而真正教的,并非纯粹的语言知识,而是语言运用的知识,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要求、原则和方法、习尚和禁忌等。正如《讲话》那样,语法、修辞、词汇、逻辑、标点等各方面的知识涉及一点,少而杂,少而精,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服务于实践目标的杂糅体系,以应用为核,凝聚关联学科,各自贡献智能,同样具着示范意义。

语言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上应该覆盖语言文字本体知识和语言运用知识,重点还是拼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几部分的相关知识。本体知识选取和排列相对简单,主要是对本体知识及其认知的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和遵循问题,难点在于语言运用知识体系或修辞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语言应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实际需要考量,填补空白,构建以语言运用统贯的语言教学体系或修辞教学体系,方为突破语言教学困局,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目标的根本出路。高校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材,在修辞教学体系的创建、改进中已经做出了长期的努力,尽管未必尽善尽美,仍然可以作为建立中小学语文修辞教学体系的宝贵依据和参照。

教什么与怎么教是密切相关的。怎么教?研读《讲话》和新课标,从中可获得多重启示。

首先是要注重分级渐进、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1]20教学目标是分阶段的,内容则是累进层积的,方式上重要的是能举一而反三,温故而知新。随着年级上升,生字、新词、新的表达格式和表现手法等各种知识的积累仍然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需转变,只能更多地去引导和要求,造就学生持续进步、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是要立足于实践育人、知行合一。《讲话》所采取的用语言事实说话的方式,不但让初学者、受教者获益更深,而且对施教者、研究者也颇具启发。语言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让学习者学从用来,学以致用。

再次是要转变观念、还政于民。语言的真谛和生命力在于变化和创新,语言教学也应该给学习者创造更多亲身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语言的奥妙,去寻找语言的真味。

猜你喜欢
讲话语法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注水”讲话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6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天津诗人(2016年1期)2016-11-25 18: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