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昱,郑鹏飞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这要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上做出创新,着力构建一种在新形势下、疫情冲击下、“互联网+”背景下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许多“学”与“习”相结合的新式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得以运用,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运用。所谓“学”是指“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而“习”是指“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因此,“学”与“习”相结合就是指学生除了要能够通过传统的课堂模式掌握知识,也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我国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更加注重传统的“学”,即以教师在课堂上单向灌输知识给学生为主,而少有大量的课堂讨论以及实验课程。“翻转课堂”将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翻转,即学生事先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然后教师再通过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等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授[2]。这使得课堂的中心由教师层面转移到了学生层面,将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去中心化”,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实践成为课堂的重心,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与“习”的重新结合,而不仅仅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
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在Bergmann和Sams(2012)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著作后,“翻转课堂”的讨论不断增加。Ana Paula Lopes将“翻转课堂”分成两个阶段6个活动,很好地诠释了“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3]。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这体现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对于“学”与“习”结合的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如桑新民提出了“太极学堂”,他认为,要进行“讲堂与学堂双重建构”,并不是否认课堂讲授,而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学习科学这两大杠杆,努力提升“讲堂”之现代化水平和层次,尤其要提高学生在“讲堂”上的学习生活质量[4]。近年来,“互联网+”实践也使曾经难以实现的第一阶段——数字化学习阶段能够在高校教学中更加便利地开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网络课程发展的契机,一众网络慕课平台使得网络学习成为可能,我国各高校自主建设的学科教育平台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从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是否进行大规模的“翻转课堂”实践成了摆在我国众多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国已经具备在一部分高校进行“翻转课堂”实践的软硬件条件,但是,我国当下的教师与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学”与“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立体授课的方式更是被国内外高校所运用。张翔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5]。梁嘉讨论了基于慕课的高校混合教学实施策略,指出当今高校教学效率不断下降的困境,并阐述了基于慕课的新型教学模式用以改善教学效果[6]。王振宇等探讨了疫情期间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具体课程的应用[7],范红艳等对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8]。另有多位学者从具体一门课程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运用。
综上,近年来,无论从理论研究或具体实践中,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推崇。但“翻转课堂”并不是万能的课堂解决措施,该模式极大地考验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教师课程设计的复杂程度。因此,本文将对于近年来盛行的诸多新型教学方式进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听取学生与教师的真实意见,以期为教学“新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使教学方式更加信息化,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
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师生对于“学”与“习”相混合的教学模式的偏好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以下统称“教学新模式”)。调查对象为大学教师群体和全日制学生(包括各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群体)。
为确保调查质量,对问卷初步设计后,先进行预调查,后在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对已有问卷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同时,对于收集的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大致确定分析的方向与后续问卷发放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正式调查时出现的风险。
本次抽样调查中,对学生使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对教师中一部分教师进行了面访调查,和老师对于教学中的问题与利好进行了沟通,并请其填写老师问卷。
调查中可以得到,60%左右的学生对于“教学新模式”有所耳闻,30%左右的学生不仅有所耳闻并且亲历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仅有10%左右学生从未听说过教学模式改革。这表明,学生对于教学模式改革的认知情况较好。这不仅使本次调查的样本量有所保证,并且也说明,学生群体对于最近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学生整体对于教学软硬件的接受程度较高,近八成学生认为智能软硬件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近七成学生认可“互联网+”的学习模式。这表明,当代学生对于教学模式改革的认可与肯定。这也表示,近年来,在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智能课堂的接受度较高,这说明,“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在未来具有良好的接受度。
由于“教学新模式”对于传统师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因此,笔者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以探究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大多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在调查中,对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习提升,60%的学生很同意,30%的学生同意,10%的学生持一般及以下的态度。这表明了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在对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中,66.79%的学生认为自己支持并信任自己的老师,7.91%的学生表示与老师亲如挚友。当然也有24.51%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老师有所怀疑,0.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只是学习的辅助力量,没有特殊的感情。这说明,在当代大学生中,学生大多可以和老师建立起较为良好的关系。大多数学生可以和老师愉快相处,即便对于老师的一些方面持有怀疑,也会以温和的方式处理师生间的矛盾。在当今教学模式下,这体现了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的积极态度,也有利于后期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
在对于考核模式的偏好调查中,出现了令人感兴趣的现象:没有被访者认为现行的学生考核模式是完美的。47.03%的受访者虽然表示现行的考核方式比较客观,但是仍有一定的改革空间;24.11%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核方式有缺点,需要改革;16.21%的受访者表示虽然有一定缺点,但是愿意维持原状; 12.65%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学生对于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满情绪。这也侧面说明,当前的考试评分的考核评价模式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同时,在对于教育改革的预期上,80%以上的受访者看好未来的教育改革,这也有利于未来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广。
在本次调查中,针对学生们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学生性别与对于教学模式的偏好具有相关性;
假设2: 学生学历对于教学模式的偏好具有相关性;
假设3: 学生学习成绩对于教学模式的偏好具有相关性;
假设4: 学生的专业方向对于教学模式的偏好具有相关性;
假设5: 学生对于智能硬件的偏好程度与对于教学模式的偏好具有相关性;
假设6: 学生对于智能软件的偏好程度与对于教学模式的偏好具有相关性。
基于以上假设,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从相关性检验中可以看出,性别、智能硬件、智能软件这三个变量与“教学新模式”偏好的相关性很强。性别、硬件偏好以及软件偏好都与新型“互联网+”的教学偏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性别与“教学型模式”的正相关系数较小,而硬件偏好和软件偏好则有着较大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98和0.949。这表明,学生是否喜欢“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历或专业方向并无关系,而是与智能硬件的引用以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性别的因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会成为超越智能软硬件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启示着教育者对未来教育中所使用的软硬件设施要更加注重开发并使用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智能软硬件,以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
同时,将性别、硬件偏好、软件偏好以及新学习方式适应能力这四变量为自变量,对“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偏好这一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得到,R2=0.578。这表示性别、硬件偏好、软件偏好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占到了所有解释变量的57.8%。F值以P值为0.000而通过检验;VIF值显示了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在本次拟合中,VIF值都小于10,说明模型中多重共线性并不明显;对于系数的P值检验而言,本次选择的性别并未通过P值检验,说明学生的性别与适应能力对于“教学新模式”的偏好并不明显。因此,在模型中剔除掉性别变量,以适应能力、硬件偏好和软件偏好作为自变量重新进行建模得到,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不明显,同时,参数的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本次的三变量:硬件偏好、软件偏好以及适应能力可以作为解释变量,不需要剔除。最终公式为:
教学模式偏好程度=0.296+0.311*硬件偏好+0.462*软件偏好+0.133*适应能力
又因为本次回归中,R2值没有比较接近于1,因此说明,除了本此调查中选取的变量之外,还有其他深层因素同样在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学新模式”的偏好程度。这些因素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与探索。即便如此,从上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智能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及他们自身的适应“教学新模式”的能力,最终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兴趣。这也启示着教育者要在软硬件使用以及帮助学生对于“教学新模式”的适应上做出最大的努力。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所有教师对于近年的教学模式改革都有所认知,其中50%以上的教师已经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实践。这表示,近年来,教学改革在教师群体中广为传播。在对教师群体的调查中,所有教师对于近年来所运用的智能硬件都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多数教师表示,使用智能平板、智能白板或者布置网上慕课作业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教师在被问及是否认为“互联网+” 教学的模式符合自身的教学时,有17.65%的教师表示一般。通过面访,这些教师表示对于近年新型的“互联网+”的使用不太熟练,或者认为自身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得心应手。这显示,教师对于“教学新模式”具有很高的认可度,但是在灵活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对于现行考核方式的调查上,教师对于考核学生的方式意见不一。近5%的教师认为现在考核学生的方式是很公平的,没有进行大量改革的必要;50%的教师认为现在考核学生的方式比较客观,但是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40%的教师对于现有的考核方式较为不满,认为有缺点,需要改革。这也展示出教师群体对于当今考核学生的方式有一定的考虑,对于改革学生考核方式仍然有很强烈的需求。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研。得到以下结论:
(1)师生群体对于“教学新模式”普遍反映良好
从统计的结果上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并且对于在“教学新模式”中运用的MOOC(慕课)、雨课堂等平台都显示出了较高的兴趣。这说明,对于本次调查中的90后以及00后学生而言,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并没有对广大学生群体造成较大的困扰。学生普遍可以接受新型智能软硬件的介入,并且也肯定了新式教学工具的运用,认为其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师生对于当今评价模式大多认可,但是仍有改进空间
在对评价模式的调查中,高校师生大多表现出较为认可的态度。但是,学生群体中普遍认为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改进空间——在调查中没有学生认为现行的评价体系是完美的。而在对教师群体的调研中,虽然一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评价体系比较公平,没有改革的必要性,但是部分教师表示出了对于未来新型考核方式的期待。这也说明在师生群体中,当今的评价模式可以被师生群体接受,但是新型的评价模式仍然受到师生群体的期待。这也启示,未来我们可以探索出一种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价体系,以便更加公平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3)客观软硬件条件以及主观适应能力是影响学生偏好的主要原因
在相关性研究以及线性模型拟合中,性别、学历、专业都不能成为影响学生对于“互联网+”教学模式偏好的主要原因。影响学生偏好的主要因素在于在教学中提供的客观软硬件条件以及学生自身适应“教学新模式”的能力。而在描述性统计中,学生对于客观软硬件条件和适应能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一代学生对于“教学新模式”的接受度较好,也从侧面说明,近年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有了效果,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行之策。
针对本次调查中所得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可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软硬件条件
高校作为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领导者,需要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本次面访调查中,许多受访者表示出了对于智能课堂的向往,但是同时也指出了现行模式下智能软硬件资源的匮乏。在一些对智能课堂实践过的受访者群体中,有人表示现有的智能软硬件资源出现了质量差、易用性低的问题。这要求高校要倾听并了解师生群体对于智能产品的需求,并据此建立更加简明的、易用的高质量软硬件平台,以满足近年来不断发展的课程改革需要。也只用利用高质量的平台,才可以更好地贴近师生需求,使得“智慧课堂”真正做到“智慧”,而不是虚有其表,空有设备,没有质量。
(2)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群体诉求
教师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中流砥柱,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群体可以链接起高校和学生,使得两种声音互相倾听。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大多表现出对于教师的认可。这也说明当今学生对于教师群体的信任。也正是因此,教师群体的倾听显得愈发重要。教师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诉求,真正地做到“学”与“习”相混合。对于“教学新模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及时向高校进行反映,并重点关怀、耐心指导接受新模式较慢的学生,帮助其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型教学改革。只有师生协作,才可以真正发挥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互联网+”并不是要在师生间建立虚拟围墙,正相反,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这也需要师生群体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3)学生要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积极提出意见
学生群体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点,是新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学生能否适应新形势下“互联网+”的智能接入,是教育改革浪潮中最受瞩目的方面。通过调研,大部分90后学生以及00后学生都对于“互联网+”保持着认可的态度。而当这种“互联网+”的方式和教学相结合之时,也需要学生逐渐适应。这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于“教学新模式”的适应能力,并及时与高校和老师沟通,共同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