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娜
(沈阳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时代性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属性。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的。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民族振兴的主力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于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外因与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即外在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与感染;内因即自我内在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识别度、自我塑造力。时代特征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是这个时代主流思想的承载者。我们要建设好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正确价值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就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问题,从意识形态发展演变来看,多元化、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泛化、强化趋势齐头并进,必须将时代精神及其精华融入其中,才能在文本与思想、历史与现实的整合中积聚更具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时代性是主流意识形态本身特有的属性之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系列的思想记录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涵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我们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有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站起来了,再也不受帝国主义的奴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探索自己的制度建设,邓小平提出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于是邓小平理论开始指引我们发展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大,党建问题凸显重要,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向前开拓;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很重要,于是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了。在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强音,它指引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民团结一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疫情阻击战……在中国的建设道路上不断指引我们向前。马克思主义不仅永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旗帜、灵魂,而且是我们民族振兴、强军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主流意识形态有其基本的理论内核和实践基础,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而主流意识形态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力量的凝聚则是主流意识形态内在结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随着时代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在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充实。战争年代,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抵抗外来侵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此时,“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成为当时人民凝聚的精神力量。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凝聚。改革开放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开创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奇迹,也凝聚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今天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彰显了当代人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珍贵精神力量。
话语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不同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呈现不同的特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特点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966~1976 年的十年间,流行的话语,诸如“毛主席万岁”“上山下乡”等。改革开放时期,“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摸着石头过河”“一国两制”等话语走进人们的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馈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科学发展观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主流意识形态是继承发展,也是不断开拓。
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话语方式的传播在现代打破了文字、语言的界限。用生活中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网络化的形式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既形象生动又透彻深刻,比如“有权不能任性”“打铁还需自身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等,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3]
主流意识形态来自于实践,实践具有历史连续性,同样主流意识形态也具有历史连续性。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是针对不同时代课题而提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应对思想。
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经济发展起来后,针对“以消费为中介、以享乐为目的”等错误思想的出现,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思想。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不均衡问题,于是“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每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主旨思想的出现都是为了从宏观上来应对国内国外的形势而经过审慎思考和具体实践提出来的。
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喜欢思考,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积淀,思维逻辑不够完整,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比较高,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判断力有待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呈现不确定性、易感性、可塑性等特点。
当今中国是一个改革发展的中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跨越两个一百年的新时代。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国界、语言、价值观的界限,使世界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地球村。当代大学生的吃、穿、住、行等都与互联网密切相连。网络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多样、内容繁多。网络化时代信息量是多元而复杂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好奇度在增长,但他们对于信息的辨识度却相对偏低,于是引导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提升自身的价值辨识能力,成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和实践行为的判断具有不成熟性。当代互联网使文化呈现多元化,经济发展呈多渠道性,世界政治的多元化复杂性,使大学生自我价值判断难度加大。多角度价值行为的出现,如“碰瓷”现象、“敢不敢扶”“该不该扶”等社会现象让青年面临两难选择。正向与反向价值倾向的多角度出现干扰着大学生的正常价值判断,于是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出现了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判断的怀疑、动摇。当代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被网络和交往打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存在根本的差别性,却交织在一起,主流价值意识与非主流价值意识融合在一起,大学生分辨和认识客观事物与客观行为的能力有限。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表象情感的渲染和影响。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反映各种价值倾向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都涌现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使他们容易受到这些元素的影响。这些影响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自我修炼,运用主流意识形态把握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倾向。
单纯青涩的大学生社会参与感强,其价值观正逐渐走向成熟。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消极价值意识的影响也存在,需要对大学生及时做出价值引导。易感性的存在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不可躲避的特点,易感性是双重的,以时代特点为主旨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感染作用。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机遇多、风险也多。有人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生活贫瘠……也有人说,他们压力是空前的,要在这个科技与智力爆炸的时代谋生。他们生活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这个特殊的时间维度,要求他们必须做好承上启下的过渡。在这个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可塑性的难度空前。[4]
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意识的塑造成为必修的一课。大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行为都有自己的判断角度与决策意向。由于他们处于成长期,他们的价值观、行为倾向都是具有可塑性的,这种可塑性就给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留下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我们要积极主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赢得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需要与时俱进地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广泛应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们的知识逻辑层次不清晰、价值倾向不确定……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传承性来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需要大学生知史知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系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指明灯。[7]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并不完全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利用多角度来传授中国“四史”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媒体方式传播,与“四史”有关的电视剧、电影、短视频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学生通过感性化的方式感受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洗礼。
具有易感性的大学生价值观,感受外化感染,自身产生内化机理,使外化情感内化于心,形成感情共鸣和认同。“九一八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既有实地景象的历史,又有影像的历史,教育方式更加直观。主体在收到外界刺激之后,自然而然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对“四史”的学习,让大学生感受到由外化到内化的情感转换,从而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大学生价值观。
亲身经历的一切最有感染力。当今大学生,对于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代特质感受最为真切。“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成果,大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小康社会的福祉。“共同抗疫”“人民至上”……几个多月的奋战,白衣铠甲、社区志愿者、人民解放军等各条战线的中国人团结一致,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行、中国共产党能……大学生们感受着主流价值意识的洗礼。
“脱贫攻坚”“抗疫战争”集中体现了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特质,而这些是当代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没有什么时候能够像今天这样爱国,没有什么时候能像今天这样挺身而出……大学生身在其中,主流价值意识时代特质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之中。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发展的逻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代表,这一思想把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运用这一思想提升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实践水平是培育和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的所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8]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传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给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征,要着力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和价值共识上的突出作用,培育大学生确立一心向党、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正确价值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