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群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运城 04400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处山西稷山、闻喜、万荣交界处的稷王山就是这样一座山,海拔虽则只有1200多米,却因为上古时期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而成为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地,闻名遐迩。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深厚的文化。稷王山的北坡下,有几个属于万荣县西村乡(20世纪70年代以前归稷山管辖,习俗、话语跟稷山较密切)的村庄:桥南、望嘱、永利、南仁、北仁等。多少年来,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给后人留下不少有趣的语词、生动的故事及口歌,折射出人生的智慧与幽默。笔者生于斯,长于斯,不经意间,常常耳闻乡邻们充满趣味与智慧的俗词俗语歌谣,于是手自笔录,竟也集腋成裘。本文参考著名语言学家、山西省社科院温端政先生的汉语语汇理论[1],以词条加解读的方式,将自己听到的土语乡韵呈现出来,与读者咀嚼品味,感受其中的风土人情。
1.二字格俗词:亲爹 亲妈 爸爸gu骇 总说就说熬长顿底床床要道五谷
解读:亲爹(dia)、亲妈(mo)并非自己的生身父母,而是跟生身父母同辈的二爹二妈。“爸爸”更离奇,也许就是伯伯的意思,多用来称呼比自己父母年龄大且同辈的邻居,不分男女,均称爸爸。
gu骇,是表示见到一些形体较大或非常怪异的动物时,在内心引起特别震惊的反应。例:这条蟒蛇真gu骇人。
总说(fve),以为是。例:我总说他来了。
就(qiu)说,肯定自己想的和别人做的一致。例:我就说嘛,他不会那样做。
熬长(che),即能坚持做一件事。例:这娃不熬长,理发店才开了两个月,就不准备干了,又划算开饭店。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熬”字,选择了合适的事业后,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有所收获。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的“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
顿(dun)底,意思是(容器)透底了,什么东西也没了,多指招待客人准备的食物不充足,不够吃。例:昨天来客太多,老张家的婚宴吃得顿底啦,最后连馍都没了。
床床(pfo),当地人对一种比较低矮的小坐具(即凳子)的叫法,例:到屋里给爷爷搬个床床。三国时期魏人邯郸淳撰的《笑林》里有一则笑话: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2]“床子”就是“床床”。可见此词是个很古的词。
要道(tao),即拦路抢劫。要同腰,作动词,有从中截断腰斩之义。例:今个儿赶会,在路上被贼要道啦。《左传·襄公三年》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吴人要而击之”[3]。
五谷,五种农作物。永利村北巷的70多岁的老薛,这样解释五谷,比较全面:埋的(如红薯萝卜土豆等)、悬的(如梨果杏等)、长穗的(如麦谷玉米等)、长角的(如白豆绿豆芝麻等)、蔓上的(如南瓜西瓜等)。
2.三字格俗词:扽不展 坐圈椅 撑门势短寿鬼 操短心 短把镰 崖娃娃 雾雾影不带底 一底了
解读:扽不展,形容一个人做事不干脆,缩手缩脚,尤指在花钱方面。例:看你扽不展的样儿。
坐圈椅,意思是考试排名在最后。例:娃这回考得不好,坐圈椅啦。
撑门势,意思是和别人交往,能维护自家的利益,不受欺负。例:别看老李家没有一个男孩,人家三个女娃可豁达哩,能撑得起门势。
带短字的词似乎都是贬义,如短寿鬼、操短心、短把镰。前两个好理解,这里说说短把镰。短把镰,本是一种收割用的镰刀。其特点是短小精悍、锐利无比,在收割时,具有收得干净彻底,并且留茬极低,甚至能割到地皮里面之特性。因此,在乡邻们常将为人处事阴险狡诈、歹毒凶狠、办事缺德称为“使短把镰”。也可理解为使绊子。
崖(nai)娃娃,儿时的一种有趣游戏的名称,人站在深沟边,合拢双手至嘴边,对着沟崖对面大喊,这边喊什么,沟崖那边便会回响什么,此即崖娃娃。那是一种天籁般的呼唤,一种声音的冲动,一种自己找乐的办法。
雾(vu)雾影,指天刚有亮色。例:他爹雾雾影就走地割麦了。
不带底,指某些人在吃东西时,只顾自己,根本不顾及别人。例:他那个人可不带底哩,一盘菜他全吃了。
一底了(liao),有自始至终的意思。例:老汉一底了不爱见婆婆。
3.四字格俗成语:此类词语数量较多,分别解读如下:
(1)行为:被窝耍拳 能吃能喝 能吃能睡
能吃(唵)能喝(呢)两眼乌黑 眼窝膏饱
努吃巴咧 日急慌忙 急死马虎 瞎眉日眼
三香六臭 木里其骨 不服地道 吱而唠哇
格气打架 克里陷腾 克里嘛嚓 惊毛式骇
洋不切切 七七八八 八八九九 七老八十
不瞅不理 眙眉瞪眼 不分眉眼 不顾眉眼
眼眨嘴撇 鬼流式气 吆而答喝 啥没奈何
跑欢走快 圪颠圪颠 活狼扑切 不得来啦
解读:被窝耍拳,形容一个人只敢在家里和自己人争斗。例:你也是一个被窝耍拳的把式。
能吃能喝、能吃能睡,是说一个人吃饭睡眠情况良好。而“能吃(唵)能喝(呢)”则是反问某人做某事能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例:天天坐到街上跟别人下棋,能吃(唵)能喝(呢)?
两眼乌黑,是说乡下人到了大地方没有熟人帮忙,什么都不清楚。例:到北京看病容易吗?你到了那儿两眼乌黑,找谁呢?
眼窝膏饱,这是做母亲的在婚事上对女儿常说的一个词,意思是要有眼光,把男方看透,不要被他的表面迷惑。例:你把你眼窝膏饱,将来吃了亏,可别怨我。
努吃巴咧,形容做事不知道窍门非常费劲。例:他努吃巴咧写了半天,才写了一个福字。
日急慌忙、急死马虎、瞎眉日眼都是用来形容做事不稳沉,慌里慌张。
三香六臭,主要是说孩童间的关系,过两天好了,过两天又不好了。
慕里气古,形容一个人反应非常迟钝或者长得不精明。据《运城日报》总编王雪樵先生考证,此语古已有之,尤其是在元曲里很常见,是以“慕古”的词形出现的,意为糊涂[4]。我曾听过一个笑话:八十年代初,有位乡邻的儿子考上了乌鲁木齐的大学,可是这位父亲就是不会说乌鲁木齐这四个字。当别人问他孩子考到哪儿了,他说,考到慕里气古啦。
不服地道(tao)、吱而唠哇、克(kei)里陷腾(ten)、格气打架,这四个词语多与儿童有关。不服地道即不守规矩。例:这孩子连他爷爷也敢骂,可不服地道哩。克里陷腾多形容小孩在屋里跳上蹿下,瞎折腾。吱而唠哇形容小孩吵吵闹闹,哭哭啼啼。格气打架就是就是跟别人斗嘴打斗。例:你听,隔壁那几个淘气鬼克里陷腾、吱而唠哇,一会儿又要格气打架了。
克(kei)里嘛嚓,形容一个人做事干脆利洒,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了。
惊(jie)毛(mu)式骇,形容人大惊小怪的表情。例:娃不就是额头上磕了个小包,看你惊毛式骇的样子。
洋不切切,也说洋洋不切,指一个人说话或穿衣赶时髦。例:那女娃在城里待了几天,说起话来洋不切切的。
七七八八、八八九九多用来形容长辈不厌其烦地教导晚辈。例:他爹七七八八、八八九九地说了半天,他还是不同意这门婚事。
七老八十,是说年纪大了。例:年轻轻的还要人扶,你七老八十啦?
不瞅不理,老年人向旁人数落儿媳妇时常用的一个词。
眙(ci)眉瞪眼,是说某人目光呆滞,不机敏。眙,《说文解字》解释为“眙,直视也”,徐锴注:视不移也[5]。
不分眉眼(nian),打骂人时不分轻重,一阵乱打乱骂。
不顾眉眼(nian),意思是说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不考虑别人,不顾脸面。
眼眨嘴撇,一副不信任别人的表情。
鬼流式气,一副神神秘秘、鬼鬼祟祟的样子。
吆而答喝,是说有的人不稳沉,爱张扬,有点事嚷嚷个不停。
啥(she)没奈何,老年人指责儿女的话,意思是不值得做。例:一天从早到晚坐在牌桌子旁,不吃不喝,冻得嗦嗦嗦,几块钱转来转去,啥没奈何呢?
跑欢走快,形容一个人身体健康。例:老汉都快九十了,还跑欢走快的。
圪颠圪颠,形容人腿脚不灵便,走路不稳当。“强调某个动作发生的动态过程,使其淋漓尽致地呈现眼前”[6]。例:得了一场脑出血,他走起路来,圪颠圪颠的。
活狼(luo)扑切、扑(bu)切,即扑腾,折腾,本指鸟的翅膀奋力扇动的样子。例:这只公鸡脖子都扭断了,还扑切呢。在方言里,它又多了一层意思:为生计拼搏。例:他这人可(很)能扑切哩。而活狼扑切一词,加深了拼搏的程度,有不顾一切的意味。例:隔壁杨二嫂干什么活都活狼扑切的,好像从来不知道乏。
不得(di)来啦,有急不可耐的意思。如月娃两天不见妈,见了妈不得来啦,挣扎着要从奶奶的怀里下来。
(2)时间地点:黑里半夜 年近月满 厦近路远 旮里拐弯
解读:黑里半夜,即深夜。
年近月满,年近,快过年了。月满,腊月底了,指一年到头了。例:年近月满的,大家都很忙,别去串门了。
厦近路远,意思是两家虽然是邻居,但院门分别在不同的方向,所以如果要去另一家,需要绕较远的路。
旮里拐弯,即弯弯曲曲,不通畅。例:他家住得旮里拐弯,半天寻不着门。
明(mie)眉世眼、黑达摩揣,这是一组反义俗成语,前者意为明亮,后者意为黑暗,光线不好。例:趁天还早,明眉世眼的,赶紧把衣服缝缝,再迟了黑达摩揣的,缝不成样子。
(3)形貌:肥母架重 胡子麻茬 满口丰腮阴圪痴痴
解读:肥(xi)母架重:用来形容女人长得高大肥壮。例:街口打饼子的那个女人长得肥母架重,搬一袋面粉不在话下。
胡子麻茬,主要形容成年男子满脸胡须。
满口丰腮,嘴填满了,腮帮子鼓起来了,形容一个人的吃相特别令人羡慕。例:他从锅里取了一个热白馍,夹了几片辣子油烧肉,吃得满口丰腮。
阴圪痴痴,是说有的人见了人没话,表情死板。
(4)颜色:血(xie)红里拉 黑紫焦青 白不烂淡 乌黑扎明 灰毛串色
解读:血红里拉,血淋淋的样子。如,小伙子被人打得血红里拉,惊(jie)死人啦。
白不烂淡(tan),常形容菜肴缺少诱人的颜色和味道。例:看你把菜炒得白不烂淡,谁爱吃?
灰毛串色,多指颜色混杂,不纯正。例:那只狗灰毛串色的,真难看。
黑紫焦青,多形容病态的肤色或被人暴打后的肤色。
乌黑扎(za)明、扎明油光(guo)多形容黑亮的头发、皮鞋、或动物的皮毛。例:小伙子爱打扮,经常把他的头发抹得扎明油光。
(5)物态1:(响干、响巴干)响巴巴干(稀软、稀溜软)稀溜溜软(乌黑、乌洞黑)乌洞洞黑(雪白、雪呱白)雪呱呱白(焦黄、焦蜡黄)焦蜡蜡黄(焦绿、焦呱绿)焦呱呱绿(焦蓝、焦呱蓝)焦呱呱蓝(铁硬、铁棒硬)铁棒棒硬(稀嫩、稀水嫩)稀水水嫩
解读:这组词明显的特点是,第二三个字的重叠使用,使事物的某种情状或颜色程度加深,白的更白,绿的更绿。
(6)物态2:涩里糙巴 肮里巴糟 脏巴糊脑 泥猪癞狗 死猫烂狗 狗蹄猫爪 水不拉拉 水水拉拉 水不拉及 滴滴堕堕 味(vi)味不切 稀枝耷杆
解读:涩(xie)里糙巴,指皮肤或物体表面不光滑。例:爷爷的手摸着涩里糙巴的,那是多年劳作的见证啊。
肮(ao)里巴糟(zao)、脏巴糊脑,很脏的样子。
泥猪赖狗、死猫烂狗、狗蹄猫爪,这组俗成语用比喻的方式,形容人与物或赖或脏乱或没有价值。例1:人老了,越财迷啦,出门回来,砖头瓦块,破布碎纸,什么死猫烂狗都当宝贝。例2:那女人爱耍赖,跟人吵架,动不动就泥猪赖狗地滚到地上寻死寻活。例3:写字要细心,别总是狗蹄猫爪,胡写一通。
水(fu)不拉拉、水水拉拉、水不拉及这组俗成语多形容事物不干爽,湿淋淋的样子。例:把衣服拧干,别水不拉及地搭在衣架上,滴得满地都是水。
滴滴堕堕,形容雨水滴落或衣服等物。例:下雨时,仰承(即屋子的顶棚)[7]上总是滴滴堕堕,得修一下。
丝而蔓(van)缠、丝丝蔓蔓,本指藤类植物胡乱缠绕的状态,作为俗成语是用来说明有些人做事不干脆利落。
味(VI)味不切,意为对人或事不满意,心里有意见,表现在表情或言语上。例:前儿个没有借姐姐钱,她今儿个见了我味味不切的。
稀枝耷杆,形容果树或庄稼长势不好,稀稀落落。例:天气旱的,地里的绿豆东一棵,西一棵,长得稀枝耷杆。
(7)名物:刺插场门 三顿六晌 闲话蒲篮
解读:刺插场(che)门,意为自由场所。例:学校又不是刺插场门,谁愿意进就进。
三顿六晌(she),意思是照顾得非常周到。例:一天三顿六晌地服侍着,你还是不高兴,我这媳妇该咋当?
闲话蒲篮,蒲篮,就是妇女们做针线活的工具盒,里边物件应有尽有,杂得很。有些妇人整天东家长西家短,说三道四,便会得到这个绰号。例:王大妈就是个闲话蒲篮子,走到哪儿说到哪儿。
1.烟头上招手——往黑道上引哩
解读:这条歇后语太形象了。你想,冒着黑烟的烟囱上,一个被烟熏得黑黑的人,向你招手,那不是把人往邪路上引吗?
2.死娃子灌米汤——没救啦
解读:有时候,对某些不争气的人或事人们真的无可奈何。
3.隔墙撂簸箕——着(zhao)了就着了
解读:这条歇后语是多年前上初一时,我的数学老师说的。意思是凡事都应该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4.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路数
解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5.做贼的碰上劫道的——坏人到一块啦
6.勇娃碰上怀庆啦——一个样
解读:多年前,南仁村有两个人,一个叫勇娃,家境较贫寒。一个叫怀庆,家境较宽裕。有一年正月初一,勇娃吃完饺子心想,有钱人也不知吃的有啥不同,便去怀庆家探看。一进门,看到这家人吃的也是饺子,出来后便感叹地说:一个样。
7.吃了没盐饭啦——多管(咸)闲事
8.被子里伸出一只脚——不是一把好手
9.袋(di)脑上浇了臊子啦——忙乱了
解读:臊子是本地一种面食的浇菜,食材较杂乱,有豆腐、海带、肉末、胡萝卜等。一个人遇事慌乱没了主见,就好像头上浇了臊子。
10.卖菜的上了香椿树——扳qie哩
解读:香椿是故乡一种野味,春天的时候,枝头褐绿的香椿嫩芽十分诱人,乡人们便开始扳香椿。在故乡方言中,扳是一个动词,经常说的一个词叫“扳qie”意思是故意摆架子为难人,这样,香椿树便和摆架子走到了一起。
11.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解读:这句话形象幽默地表达了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12.望嘱打狼(luo)的——双份
解读:刚解放那阵子,稷王山一带经常有狼出没,时闻猪、牛等家畜被咬死的事发生,因此,乡政府发布一条命令,凡消灭狼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说是有一天刚擦黑,一只黑魆魆的影子在山下望嘱村口游荡。“打狼——”“打狼——”有人高呼,顿时,人们抄起木棍、镢头纷纷循声奔去,住在村门口贺稳也紧随其后。追到跟前,那“野兽”已死于乱棍之下。贺稳(化名)怕奖励少了自家的份,便急急地大声喊道:“还有我娃呢。”
“哎呀,这不是狼,是一头牛犊子。”众人凑近一看,才发现打错了。按规定,打死农业合作社的牲口是要承担责任的。贺稳顿时傻了眼,谁让自己刚才嘴快,受罚还捎带上了儿子。
这件事传到四邻八村,人们一笑之余,总结出一条歇后语:望嘱打狼的——双份。
1.清明麦淹老鸹子
解读:清明时节,麦苗明显长高,可以遮住地里的老鸹子。
2.槐头繁,收来年;枣花繁,收当年
解读:这说的是物候现象和庄稼收成的关系,是老百姓长期观察的经验之谈。
3.吃屎猪肉换不下
解读:有的人不明是非,对别人善意的劝告就是听不进去,而一味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
4.消停的买卖,紧做的庄稼
解读:做买卖不能着急,做庄稼活必须抓住节令,否则误了农时,事倍功半。
5.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
解读:把农业看得太简单了,纯粹的经验主义,不适合现代农业。
6.长短棍都有用处
解读:天生我材必有用。
7.千年的老字会说话
解读:白纸黑字无法抵赖。
8.鸡尻子等蛋
解读:日子过得穷巴巴,就指望老母鸡生蛋换几个钱。
9.麻秆腿豆腐腰
解读:这是对狼的特征的概括,是说腿和腰是狼的薄弱部位,打狼先打腿和腰。
10.肥猪逃不过屠夫的手
解读:一头肥猪被宰掉就是迟早的事儿了,有种宿命论的意味。
11.养着贵,卖着贱,骡子卖得驴价钱
解读: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些人拥有某种优势却抓不住时机,结果弄得自己很不值钱。
12.各管各,鞋管脚,帽子脸管耳朵
解读:以前冬天戴的帽子,能够为耳朵和脸遮寒,俗称脸脸帽。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3.前坡瓦溜了
解读:对秃头诙谐形象的描述。
14.驴肉香,马肉臭,彻死不吃骡子肉
解读:驴肉香是事实,比如驴肉火烧就很有名。马肉臭有点言过其实,只是口感不太好而已,红军过草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常常杀马吃肉。为什么至死不吃骡子肉呢?除了口感更差外,主要原因是骡子不具备属于生育能力,让人觉得有点低贱,心理上对骡子肉有排斥感。
15.枣大了,核(hu)硬了
解读:因为稷山以产枣闻名,长辈就以熟知的事物来训斥儿女,比喻经典。
16.挨橛不看好日子
解读:橛,木棒。其实,对挨揍来说,哪天都不是好日子。这句俗语是说,有的人不会见机行事。
17.种地种洼子,娶媳娶疤子
解读:洼地水肥足,丑妻勤劳、省心,可谓家中一宝。
18.裤子扯(cha)啦
解读:某些人丢掉官位的诙谐说法。
19.木匠门上没栓子,铁匠门上没关子
解读:这正是“泥瓦匠,住草房。卖席子的睡光床”之意。有的人为了别人,根本顾不上自己。也可理解为仅凭铁匠木匠的手艺发家致富是很难的。
20.二三月干毛(mu)式燥,七八月雨水搂围
解读:本地的气候特征:二三月青黄不接,干燥少雨。七八月进入雨季,雨水较充沛。搂围,可以解释为大量拥有。
21.五年六月七日八时
解读:最简单的健康状况表示法:五十岁后一年不如一年,六十岁后一月不如一月,七十岁后一天不如一天,八十岁后一时不如一时,真个有早起没后晌。几个简单的数字,读得人心惊肉跳,岁月不饶人啊。
22.不知道铧是铁倒下的
解读:铧,安装在犁头用来破土的铁片。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批评年轻人不知道做成某件事的艰难。
23.有包子不吃卷子
解读:这山望着那山高,看似贬义,其实也是不断进取,不懈追求,永不满足的人生的通俗概括。
24.早见狐子,晚见兔,晌间见那抄化头
解读:早上见到狐子,后晌见到兔子,是吉兆,而中午碰见要饭的,则很晦气,带有迷信色彩。
25.尿一泡(po),惹(ra)一窝
解读:小婴孩在屋里随意撒尿,这时大人不仅不嫌弃,还会笑着说“尿一泡,惹一窝”,意思是,小孩的尿预示着他(她)妈妈会生更多的孩子。
26.颠葫芦倒马勺
解读:玩水是儿童的天性,这句俗语主要是形容小孩子玩水时的情形,很尽兴,忙得不可开交。
① 第四部分的 10 首口歌是根据西村乡永利村民口述记录的,口述者是该村第六居民组王在旺,男, 77 岁,完小文化程度,喜欢谈天说地。
河东口歌是具有运城地域特色的民谣,“展示了民歌原生态的美”,被被誉为“散落在河东大地的珍珠”[8]。这种民歌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吟”出来或“道”出来的,率真的口吻、生动的口语,让听者百听不厌。在稷王山北坡,这种原生态的口歌,在老一辈人的闲聊中,也时有所闻。
1.燕子和飞虫
燕子:我住的青筒瓦厦,你住的椽缝旮旯。
飞虫:我吃的细米白面,你吃的蚊蝇圪渣。
燕子:我穿的长袍短褂,你穿的补衬烂片。
解读:飞虫(xi chong)即麻雀,羽毛是土褐色的,就像掉色的烂布片,常寄身在椽缝间,偷吃院子里晒的麦谷,是人们厌恶驱赶的对象。而燕子呢,乌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非常漂亮,难怪有燕尾服一说。燕子预报天气,消灭蚊虫,深受人们喜爱,都乐意让燕子在自家屋梁下筑巢。
2.蛛蛛和樗蛾
蛛蛛常做活,尻子网不住;
樗蛾不做活,穿的银和络。
解读:是不是有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意味?
3.媳妇儿
收秋,种麦,摘棉花
媳妇儿不能停娘家。
豆子捡好米碾下(ha),
媳妇儿送走女接下。
解读:婆婆对儿媳、女儿的不同心态,乃人之常情,此所谓近一步、远一步的差别。
4.豆芽菜
豆芽菜,顶锅盖,
我妈叫我我不爱,
女婿叫我跑得快。
解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真的是挡也挡不住。
5.臊子面
臊子面,打鸡蛋
一顿吃他两钵碗
亲亲来了我喜欢
亲亲一碗,我两碗
亲亲骂我不要脸。
解读:亲亲,即亲戚。在物质贫乏年代,鸡蛋臊子面就是招待亲戚的美食,亲戚来了,可以打打牙祭,沾沾光,这是那时候孩子们的渴望之事。
6.扣砖坯
一早起来挖泥团,腰弯弯。
挖三下,扣一下,屁股朝天。
苦呀苦。
解读: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手工制砖情景的生动描绘。头顶蓝天白日,光着脊背,弯着腰,手抓泥团拍进砖模里,然后用力一扣,三块砖坯子落地。几千块几万块的手工砖就这样一天一天,一下一下扣出来的,工人非常辛苦。
7.常阴着
常阴着,别晴(qie)着;
常黑着,别明(mie)着;
只要我得个小小病(pie),
可别要了我的命(mie)。
解读:典型的懒人心理。
8.生生烟
要吃生生烟,
跪在灯跟前。
有人来问我,
招手不言传。
9.好收成
要吃好收成,
先得练气功。
一要勤点火,
二要咂得凶。
解读:“生生烟”“好收成”是五六十年代的两种香烟牌子,质量低劣,一离开灯火,就会灭的。但由于供应紧缺,就是这种劣质烟,人也抽得津津有味。你看“跪在灯跟前”“招手不言传”“勤点火”“咂得凶”多么生动传神。
10.兄弟排行
老大叮铛铛,
老二不是怂,
老三骑高马,
老四吆骡车(cha),
老五才生下(ha),
分台新风匣(ha)。
解读:对兄弟几人个性或将来境遇的戏说,体现了爹妈对孩子的期望。
记得望嘱村的姑姑每次来我家,大家坐在一起闲聊时,她总是绘声绘色地讲一则流传在望嘱、桥南(两个邻村)的聋人打岔笑话:
桥南村的聋人老刘拿着镰刀坐在几棵枣树边。
精明人老陈过来问道:“喂,你在(po)草咧?”
老刘仰起脸憨厚地一笑:“唵,我在看(护)枣哩。”
老陈撇撇嘴,扔下一句:“聋(lun)子耳朵。”
老刘指了指枣树,说:“噢,一行(he)五棵(kuo)。”
老陈大声说:“耳朵聋啦!”
老刘也大声说:“是啊,枣儿红(hun)了。”
每次听完,大家都笑得前俯后仰。
一个秋天的早晨,笔者在稷山城郊的集市上,听到一阵卖红薯叫卖声:
红薯(fu)——,
世界上(she)/最/绵的红薯/又来(li)啦。
干绵,干绵的;
干绵,干绵的。
明(mie)个下(ha)雨/不来啦噢,快些(xia)!
今(ji)个赶快买个红薯,快点!
乡下的叫卖声不啻是最简洁、富有韵味的民间广告语,究竟魅力何在?首先,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你看,“世界上最绵的红薯”是夸张;“干绵”出现了四次,是重复,不是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说三遍”吗?“又”字用得极准确,暗示红薯品质优良。这位高手能抓住顾客的心理,“明个下雨不来啦噢”是制造悬念,引起购买的欲望;“快些”“快点”又让人产生了购买的紧迫感。他还很会把握说话的节奏,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而“今个赶快买个红薯”似乎带有一种殷切的、善意的提醒。当然,地地道道的稷山方言是它最大的亮点,十分亲切。试想,这段叫卖声如果改用普通话,那该多乏味啊。
然而,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表现出地方特色的词语、歌谣,已经随着时代的洪流在渐渐消失”[9]土语乡韵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剧烈的时代变革中愈显珍贵,记录、整理和研究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方言俗语韵语愈显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