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新了·故宫》看传统文化的综艺传播

2021-01-31 04:43林家怡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综艺故宫文创

林家怡

自2017年以来,电视综艺在国家和政策引导下向文化类综艺节目转型,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赢得业界口碑与市场效益。据统计,自2017年至今,文化类综艺节目超50档并持续增长,可以称之为电视节目行业中的新起之秀。《上新了·故宫》节目自2018年开播至今收获大量的关注度和播放量,卫视频道中晚间时段节目收视率位列前三,首播排名第二。播出后在卫视频道与爱奇艺综艺飙升榜双双夺冠(CSM35城首播收视0.99,CSM35城位列收视榜第一),豆瓣评分达到8.6分,《人民日报》对该节目多次发文力赞。作为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极具代表性,为该类节目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

一、《上新了·故宫》的文化传播策略

(一)综艺元素包裹文化内核

1.实地探秘模式,挖掘稀缺文化资源

《上新了·故宫》作为唯一一档在故宫进行实地拍摄的电视综艺节目,首次拍摄故宫未开放区域,并公开98%未展示的文物。其崭新的“实地实景探秘寻宝+真人秀”模式,开拓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领域。

每期节目设置不同的主题、线索,由故宫专家带领嘉宾在故宫探秘,进入未曾开放区域寻找线索,并展示未曾公开的文化瑰宝。例如专家展示仍在修缮的乾隆时期的蟒服,进入未曾开放的乾隆专享的戏台子——畅音阁,走进乾隆专门阅读与存放《四库全书》的“秘密基地”——文渊阁等。节目以实地实景的探秘模式让受众足不出户,在观看节目中便可“走进”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故宫,探秘历史。

2.专家学者跨界,确保专业文化解读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教授和时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的李春良作为节目出品人为节目把关。由单霁翔担任任务指派员,为每期节目推荐主题、提供寻宝线索。邀请掌握专业知识的故宫专家陪同嘉宾在故宫中寻宝识物、讲解文物史实。在每一期节目中,故宫专家不仅讲解文物史实,更是反复提示保护文物要做到眼观手不动、不使用闪光灯、切勿打闹等行为。为保证节目的专业性,栏目组多次请教史学家、查阅大量资料还原嘉宾表演妆容服装。

3.强大的嘉宾阵容,还原鲜活历史情景

强大的嘉宾阵容是节目的亮点之一。《上新了·故宫》安排演员邓伦、周一围、张鲁一分别担任故宫文创开发员,弱化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带给受众沉浸式的观赏体验。飞行嘉宾大多数是曾参演过宫廷剧、历史剧的演员,例如参演过《末代皇帝》的邬君梅、扮演《孝庄秘史》中“大玉儿”的宁静、扮演《甄嬛传》中“四爷”的陈建斌和“乌拉那拉皇后”蔡少芬等等,这些演员带领观众一起“重回紫禁城、重游故地”。

每一期节目中的小剧场环节无疑是节目的点睛之笔。例如节目邀请了出演电影《末代皇帝》的演员邬君梅,以小剧场模式重现“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的故事。邀请《孝庄秘史》演员宁静“重回慈宁宫”,以现代人的视角讲述孝庄太后“大玉儿”这位伟大的母亲牺牲余生换清朝前期太平的传奇人生。不论是他们独特的帝王身份,还是历史人物的精神、亲情、爱情,都令人动容并引发思考。《上新了·故宫》由涉及历史剧的相关演员以情景剧真人秀的模式还原鲜活的历史场景,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4.趣味文化解读,辐射年轻受众群体

根据新一代受众心理和节目定位,节目遴选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例如“学霸”“00后”“宇宙全人”“宫斗冠军”等趣味流行词,使具有年代感的历史人物以鲜活的形象出现在受众视野中。作为故宫工作人员之一的“御猫”鲁班,以活泼可爱的拟人动画形象出现,担任故宫首席讲解员;鲁班还带着它的小伙伴智能机器人阿尔法蛋,为受众进行科普讲解。两个“小家伙”完全满足现代人“云养猫”和使用人工智能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粉丝。

(二)多元创新推动文化传播

1.借助科技,加强文化体验感

《上新了·故宫》运用科技手段呈现历史故事,运用新兴科技制作影视后期特效,营造出惟妙惟肖的精美画面,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提升代入感与体验感。节目组借助VR、绿幕抠像等技术还原《韩熙载夜宴图》;文创开发员邓伦化身侦探,“在画中”带领受众探究图画背后的史实。专家讲述永乐时期太和殿因遭雷劈着火搁置19年后重建的史实,节目运用后期特效直接还原永乐时期奉天殿外墙体的位置,呈现出永乐时期与现在太和殿占地面积差值两倍的直观对比。节目还采用特效动画高度还原“载湉大婚典礼全册图”中光绪皇帝大婚典礼的历史事件,让图中的人“动起来”,串联起大婚典礼每一个场景,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场面,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体验感。

2.衍生文创,加深文化认同感

《上新了·故宫》提出“让文化活起来”“将故宫文化带回家”的理念并施以行动。衍生文创产品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成为节目吸睛的又一大亮点。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更是在未上架时就达到10308%的众筹率,继而在购买文创产品过程中加深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无论是故宫内的一景一物还是历史人物,皆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灵感。节目先后推出包含畅音阁蝙蝠、仙鹤元素的“畅心”系列睡衣,以溥仪打电话的趣事为灵感设计的“仪副”耳机,根据皇家藏书楼中文渊阁游廊上的色彩元素创作的“山海文渊”文具包,还有关于乾隆秘密花园里通景画中物件的“雀鸟缠枝没什件”,等等。这些产品讲述了历史人物故事、承载了故宫文化、凝聚了文化内涵,以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作为载体,加深了文化认同感。

3.媒介联动,加大文化覆盖面

《上新了·故宫》突破传统传播渠道,基于当前媒介融合环境,采用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移动端新媒体进行双向互动。如节目和“今日头条”App合作,设置“御猫”鲁班科普讲坛、创意投稿、文创设计投票等频道,在节目策划前期调查受众消费心理并收集观看意向,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提升受众的参与感;添加花絮环节,填补节目周边,满足粉丝的好奇心;在地铁站联合展出135米的“故宫雪景长卷图”,设置H5互动屏。媒介联动不仅促进了节目宣传,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而且提升了传统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扩大了文化覆盖面。

二、《上新了·故宫》给传统文化综艺传播带来的启示

(一)坚守文化内核,保持节目品质

观察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态势可知,虽表现形式、节目样式各有千秋,但各节目都跟随国家政策文件法规,紧紧抓住传统文化内核。任何文化类节目皆是基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再进行传播,倘若缺失传统文化作为节目实质性的内容,即便节目形式多样、嘉宾阵容庞大都仅是空壳。只有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在节目形式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促进传播。

(二)加强元素创新,丰富传播手段

《上新了·故宫》取得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文化类节目运用综艺传播方式的必要性。节目融合综艺元素与传统文化,借助科技特效科普历史,开发衍生文创产品,这些崭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拉近了受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抽象的文化、历史人物故事“活”起来,以生动鲜活的形象示人,促使受众把传统文化“带回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领域中运用综艺传播模式,能进一步在众多节目中提升关注度。策划文化类综艺节目时,应对现有的综艺元素进行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借鉴文创模式创造新形式、丰富传播手段。

(三)构建双向互动,提升受众参与

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受众接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新媒体、综艺节目、短视频的带动下大幅度提升。以往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传播方式均为单向、单一式传播,受众积极性不高。《上新了·故宫》打破受众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重视受众参与度。综艺节目利用综艺传播模式丰富节目形态,并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增强交流互动,设置调查投票、喜爱度留言模块,提前了解受众观看意向,提升受众黏性与体验感。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或节目,应将受众需求放在首位,打造双向互动模式,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达到服务受众、传播传统文化的目标。

三、结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顺应了国家传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满足了百姓对文化厚度、精神高度日益增长的需求,令受众喜闻乐见,传播优势显著。《上新了·故宫》作为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方面用综艺元素包裹文化内核,选用挖掘稀缺文化资源的实地拍摄模式,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跨界参与,通过强大的明星嘉宾阵容还原鲜活历史情景,运用年轻受众所喜爱的趣味话语进行文化解读,使节目底蕴深厚、看点十足。另一方面,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文化与市场结合,借助科技加强文化体验感,衍生文创加深文化认同感,媒介联动加大文化覆盖面,使文化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上新了·故宫》为传统文化的综艺传播提供了参考,启示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在坚守文化内核、保持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加强元素创新,丰富传播手段;构建双向互动交流模式,提升受众的参与感。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挖掘和激活传统文化,能够整合资源,促使“文化上新”,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综艺故宫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雪中故宫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