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青春期孩子网络成瘾的家庭动力分析

2021-01-31 02:42贾文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孩子

贾文华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学能否如期开学,成为很多家长担忧的事情.如果不能如期开学,孩子在家上网课,会不会又形成新一轮的手机依赖或网络成瘾现象.一旦孩子迷恋上手机或游戏,父母就焦头烂额,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孩子与父母对抗,父母之间相互抱怨与指责,家庭气氛凝固或剑拔弩张,父母的执行功能丧失致使整个家庭被困住.所以说,很多父母,谈网色变.孩子网络成瘾,最着急的是父母,最受害的是家庭.可以说,孩子网络成瘾,是家庭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征,是孩子某种诉求的一种表达.不同家庭网瘾的孩子所表达的诉求不同.本文拟从家庭动力的角度对孩子网络成瘾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做到提前预防、有效矫正.

1 孩子网络成瘾的家庭动力解读

临床心理咨询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原来很听话,学习还非常好,就是因为疫情上网课,孩子开始痴迷手机,玩上游戏.由此不难看出,很多家长把孩子网络成瘾看成是疫情下的网课导致的.其实,网课只是孩子网络成瘾的一个诱发因素,其根本原因不在网课.试想一下,同样是上网课,同样是接触到手机,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沉迷手机或网络成瘾呢.因此,孩子网络成瘾主要是家庭因素作用的结果.

1.1 孩子网络成瘾是对家庭“反叛”的一种表达

“听话”从气质类型上看,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则是经常被要求和压抑的结果.有些家庭总是给孩子说:“你要听话,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言外之意,衡量“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顺从”.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弱小必须依靠父母,所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听话、讨好父母,以让父母开心,因为在孩子的内心有一种信念:“只要我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父母就会喜欢我.”所以,一方面,他/她努力的“扼杀”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愿望、“麻痹”自己的需求,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最终得到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的称号.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牺牲“真自我”,发展“假自我”,即把自己的真实一面掩盖起来.另一方面,他/她还要努力压抑自己的委屈和不满.一旦到青少年时期,当他/她有足够的力量与家长抗衡时,当他/她有能力不完全依赖家长时,当他/她意识到即使自己“我行我素”家长也拿他/她没办法时,就会使出他/她的制胜法宝——打游戏、不上学,来反叛家长.

1.2 孩子网络成瘾是一种“退行”方式

青少年期的孩子本应该在学校读书、学习,但是,网络成瘾的孩子却通过打游戏、发脾气、让父母服务他吃喝的方式“退行”到婴儿时的享受状态.这类孩子往往背负家庭过高的期望,背不动了,就退行到更小时候的状态.家长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有助于孩子树立目标,产生动力.但是,期望过高,又不能及时给予孩子正强化,则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初中的孩子数学成绩通常考60多分,妈妈就说:“你不能加把劲考到70多分吗?”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考到70多分,妈妈又说:“你再下把劲争取考到80多分.”孩子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终于考到了80多分,高兴地对妈妈说:“我考到80多分了.”妈妈却说:“考到80多分有啥好高兴的,各门课都考到90多分才算是本事.”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学习了,天天打游戏.虽然学习是孩子具有的天性,但是功课的学习确实是一个苦差事,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天天趴在课桌前写作业,没有哪个孩子天天喜欢背单词、解题.如果在孩子辛苦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被高要求,而又得不到表扬、认可和鼓励,孩子就会懈怠、失望或沮丧.

1.3 孩子网络成瘾是失去自由的一种“僵死”状态

“被过度安排”是指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苦、受罪,很能为孩子操心,一切都给孩子规划好,安排好.比如,要上哪所学校,即使孩子没考上,也不想上,家长也会找关系、拿高价钱要孩子去上,由不得孩子.孩子要和谁玩,什么时间去玩,也由家长来安排.孩子和朋友要到哪看电影、到哪打球、到哪吃饭、谁付钱等,也由家长来指挥.“被过度安排”,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控制.这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满足了家长的需要.“被过度安排”,对孩子来说就是被剥夺权利和自由.被剥夺权利和自由就会感到危险存在.在感受到危险的情况下,孩子的神经系统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战斗或逃跑.战斗,孩子斗不过父母,因为父母有权力、有地位、有实力.逃跑,跑得掉吗.跑不掉.因为孩子经济上、生活上都要依赖父母.另一种就是僵死状态,即面临危险,什么都做不了,索性什么都不做了.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天天上网,闭门不出,就是一种僵死状态.

1.4 孩子网络成瘾是人际交往缺陷的一种“补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孩子开始寻求同伴的认同与接纳,发展“圈子”,追求“入群”.如果没有聊得来的朋友,没有说知心话的同伴,入不了“群”,融入不了“圈子”,内心就感到孤独.如果不被接纳,孩子就会采用通过沉迷网络的补偿机制以减少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恐惧和焦虑.而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不断剥夺孩子交往的机会,孩子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就会受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孩子网络成瘾是其人际交往障碍的一种“补偿”.

2 孩子网络成瘾的家庭动力因素分析

孩子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很多的,有自身因素,比如人格特征[1]、自我意识[2]、脑部结构[3-5];有社会因素,比如电子产品触手可及、网络到处都是、游戏种类繁多;有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管教方式等.其中,家庭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因为,除孩子自身因素中脑部结构这一客观因素外,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等主要是在后天的家庭因素交互中形成的.所以,家庭因素不仅是主要因素,还具有很强的动力作用.

2.1 电子产品的使用缺少“规则”

当前,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ipad、游戏机、数码电视等.从家庭环境上来看,电子产品的可接近性很强.可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就可以接触到,使用到.有的家庭则将电脑安放在孩子房间里,或允许孩子将手机放在床头,没有形成“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不可以使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使用,一次使用多长时间”等规则.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竟然以给孩子买手机为筹码来激励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当电子产品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时,家长往往高枕无忧.一旦影响到学业,家长就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开始指责抱怨孩子,或摔手机,或干脆断网,导致家庭环境气氛紧张升级.电子产品,这个看似非动力的因素,其可接近性,加上缺少“规则”的建立,就成了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前提.

2.2 家长缺少“防患”意识

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一种是当家长忙于其他事时,或自己想要休闲、聊天时,为不让孩子哭闹或纠缠,就会用手机安抚孩子,让孩子看视频、玩游戏.另一种是家长夸赞幼小孩子“触屏”手机的行为.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幼小的孩子也能接触到手机的现象.每当幼小的孩子无意中解锁屏幕、拨出电话或接触到游戏时,家长表现出来的不是担心或怎么尽量避免幼小的孩子再接触到手机,而是表现出惊奇、欣喜,并且逢人便夸,夸赞自家的孩子有多能、多聪明.的确,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孩子操作能力发展的进步.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被强化后,可能孩子还会去摆弄手机.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丝毫不会流露出对孩子玩手机的担心.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很小,玩玩不会有什么影响,不可能成瘾.虽然孩子幼小的时候成不了网瘾,但也可能为今后的电子产品成瘾埋下隐患.

2.3 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

1)父母的忽视.这里的“忽视”主要是指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看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偏见行事.这种情况是很多家庭中较常见的现象.潘建平调查发现,在我国12-14岁的城市和农村初中生中“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22.4%和45.1%[6].被“忽视”的孩子是失望的,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林悦等人认为,父母“忽视”使青少年的发展受阻,降低了青少年的希望,使其缺乏对未来的目标和动力,无法积极应对挑战,增加了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7].

研究发现,父母忽视对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忽视会增加其网络游戏成瘾风险,并且在男生群体中的作用更加显著[7].父母忽视是孩子发展中的压力事件,会给孩子带来心理痛苦[8],使其基本心理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向网络世界寻求慰藉以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增加.因为,网络游戏可以提供建立新身份地位、逃避现实不利处境的空间[9],可以通过玩网络游戏来回避与父母忽视相关的消极内部体验,以补偿父母忽视带来的心理痛苦.但是,这种消极应对方式在补偿心里痛苦的同时,会导致孩子对网络游戏过度的依赖,最终形成网络游戏成瘾[7].

通常的“忽视”有几种情况:一是同胞竞争中被忽视的孩子,容易上网成瘾.比如,老大聪明,好学,省事,学习成绩好,父母动不动人前人后夸赞老大,并常常对老二说,你哥哥或姐姐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不能像你哥哥或姐姐那样吗.老二的存在就成了老大的陪衬,老二在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你看我不行,我就不行”的“投射认同”机制,就很容易沉浸在网络世界里.二是孩子的期望不被看到.有这样一个案例:有天晚饭后,孩子正在专注地看某场篮球赛,他很喜欢篮球,但是写作业的时间到了,妈妈要求他回房间写作业,他央求妈妈让他再看一会儿,而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强行将电视机关掉.孩子一摔门回房间了,从此开始跟妈妈较劲,不写作业,不学习,夜里在房间打游戏,甚至到凌晨四五点.看不到孩子的期望,不能恰当地处理孩子的合理期望,也容易导致孩子沉溺网络.三是父母太忙顾不上孩子.如果父母只顾忙于生计,没时间陪伴孩子,只是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填补对孩子的亏欠.孩子可能会通过网络成瘾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从家庭动力的视角来看,当孩子被父母忽视时,孩子会用网络成瘾来自我伤害.

2)父母的虐待.研究表明,童年期虐待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10].对于那些遭受虐待的个体,生存的环境是充满威胁和风险的,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很可能是动荡的和悲观的,因此更有可能选择及时满足和及时行乐的生存策略.网上游戏或其它娱乐内容能够给人提供及时满足的机会,过于依赖这种及时满足和及时享乐就容易网络成瘾[10].以往研究也认为,网络成瘾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表现出 “即时收益优先”的倾向[11].因此,那些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的个体,成瘾的风险会更大.

3)处理方式不当.孩子开始玩游戏,可能是出于释放情绪,缓解焦虑.但是,家长看到后,就着急、生气.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指责、训斥,甚至贬低、打骂孩子,而不是去理解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初衷与意义,更不会共情孩子.这样就会激起孩子的不满,引起孩子抗拒,继而引起家庭关系紧张.在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学习的,为了显示他的对抗力量和独立性,还会继续陷入游戏中.也就是说,孩子游戏成瘾的背后,有家长不当的管教方式在推波助澜.

2.4 父母的角色功能缺失

1)父母关系不好.父母关系是家庭中的最重要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如果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家里孩子必定会出问题,或抑郁、或焦虑、或分裂、或成瘾、或是适应障碍等.网络成瘾只是父母关系不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研究发现,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12].父母婚姻冲突可以影响网络成瘾.低父母婚姻冲突组网络成瘾概率显著低于中父母婚姻冲突组[13].从家庭动力学的角度来讲,父母关系不好,孩子会用网络成瘾来拯救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亲子三角关系,如果父母关系不好,或冲突、或僵化、或疏离,而孩子又没有能力去调和父母的关系,无意识中就会用网络成瘾来吸引父母,让父母把关注点放在他/她的身上,让父母把矛头指向他/她,从而使父母拧成一股绳共同“对付”他/她,以此来缓解父母之间的关系.

2)父亲功能缺失.父亲在家庭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执行功能、规则教育功能、学习带动功能等.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父亲是主外的.主外,言外之意,父亲是将孩子带离家庭走向社会的力量.这是父亲的功能之一.但是,当前很多家庭中的父亲都是忙于工作和挣钱,工作之余,又忙于应酬或游戏等休闲活动,很少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母亲又太过能干,包揽太多,这就更强化了父亲的自动边缘化,或被边缘化,出现当前所说的“丧偶式”育儿,导致父亲执行功能的不足.父亲执行功能的不足,孩子走向社会的力量就不足,走向学校的力量也不足,可能在适应学校方面就会存在困难,从而影响对学习的态度.从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网络成瘾的孩子都有一个弱势的父亲、强势的母亲.父亲也代表着规则和学习.规则是需要遵守的,是自我控制能力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学习则需要遵守规则和自控能力才可以完成的.所以,父亲功能的缺失,是当前孩子网络成瘾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 预防和矫正孩子网络成瘾的措施与建议

3.1 避免电子产品的可接近性

美国儿科协会于2013年提出小于2岁的孩子不推荐接触任何屏幕媒体,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视屏时间要小于2小时.2016年又进行了更明确和严格的界定,0-18个月的婴儿禁止接触数字媒体,18-24个月内也要尽量避免接触,2-5岁的儿童每天接触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14].网瘾戒除专家柯慧贞研究认为,孩子3岁前,无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使用电子产品.孩子两三岁以下,是依恋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父母应该陪他们玩耍,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有社会交往的急切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个需要,孩子的注意力、身体协调性、言语、同伴交往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三岁到六、七岁是孩子规则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应对孩子们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建立规则,要监督孩子在家使用的时间,禁止幼小的孩子使用游戏机,避免使用多功能便携型电子产品,如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至于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在需要查阅资料时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逐渐养成自我管控能力,以防初中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3.2 尽早识别孩子网络成瘾的信号

孩子的网络成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在真正沉迷网络之前,是有与往常不同的行为表现的.例如:孩子开始很少和父母说话,也不与朋友交往,花大量时间在自己房间玩手机;为玩游戏不吃饭,或不参与家庭事务;熬夜很晚或到凌晨不睡,或早上困得起不来,或成绩明显下滑,这些都是危险信号[15]28-30.发现这些危险信号,就要和孩子深入交谈,共同制定减少上网时间的计划.如果家长感到无从下手,尽快寻求专业帮助,弄清孩子沉迷网络的诱发因素、根本原因、维持和加重因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明确表达父母的担忧

上网是信息化时代下,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完全拒绝孩子上网,事实上不大可能.当孩子经常上网,而不听劝导时,家长要把自己的担忧和焦虑诚恳的呈现给孩子,不要遮遮掩掩,但语气要温和.比如,“你晚上花这么多时间上网,妈妈很担心你睡不好觉,上课时精力跟不上.”有的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离不开网络很焦虑、很恐惧,另一方面又不敢表现出来,唯恐触碰到孩子的情绪.比较好的做法是:和孩子讨论时间的安排,包括学习上安排多长时间,干家务或参与家庭活动多长时间,和朋友在一起花多长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花多长时间,进行足够的锻炼花多长时间,还要有足够的睡眠等[15]123-124.

3.4 从改变关系入手

关系大于教育.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间的关系不修通,父母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先改变.心理咨询实践证明,孩子是不会先改变的,只有父母先改变,改变原有的对待孩子的方式、看待孩子的视角,反思自己的言行,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逐渐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改善了与孩子的关系,孩子愿意放下心理防御,愿意亲近父母,才是网络成瘾行为改变的开始.第一步先让孩子表达心中的委屈和不满.第二步尝试带孩子外出活动,如骑车、打球、跑步等,或旅游、旅行等.第三步开展家庭活动,利用孩子的特长或擅长,让他/她担当“老师”或“家长”的角色,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今天我来做家长”活动,每周让孩子做一到两天的家长,买菜做饭、行使家长功能,体验家长责任.第四步讨论学习问题.孩子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不能张口闭口就给孩子谈学习,事实上那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从改变关系入手.

3.5 培养孩子的高“四感”

“四感”,既存在感、愉悦感、意义感、成就感.存在感,就是父母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可以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安排事情.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想得到关爱外,就是想得到自由.自由是一个人追求权利的象征,是一个生命独立的体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争取自由的一个过程,从不到一岁想从家长怀里挣脱到不想让家长喂饭,从独自玩积木到选择和哪个同伴玩耍,从总是跟随家长外出到独自待在家里.但是,家长内心有一个假设——“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学坏”,因此,害怕给孩子自由.失去自由的孩子,就感到父母没有把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网络成瘾就是争取自由的一种方式.愉悦感,即孩子做什么事能感到身心愉快,如讲故事、制作玩具、手工、解决了一个问题等.意义感,就是体验到做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什么都不让孩子参与,什么都不让孩子知道,责任也不让承担,那么孩子就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成就感,就是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得到表扬、认可、鼓励或奖励.如果孩子取得了成就,家长却认为是应该,而出现错误就严加批评,孩子就体验不到成就感.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高四感”,那么网络成瘾的概率就会很小.

4 结语

总之,孩子网络成瘾是令家长非常头疼的事,预防胜于矫正.孩子网络成瘾的因素也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家庭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厘清家庭中的主要因素,从家庭动力着眼,从家庭关系入手,对预防和矫正孩子网络成瘾会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