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 朱 冰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编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教育部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要求以及考查力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阅读的重要性得以不断凸显。笔者所在的海联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借助智慧阅读平台,以统编版教材为依托推进开展“整本书阅读”相关活动,从而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
“整本书阅读”是围绕完整的作品所展开的阅读,其中涉及到与作者、文本、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对话。与篇章式阅读、片段式阅读不同的是,“整本书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能够锻炼他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以及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阅读素养。
我校通过运用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结合中高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与组织。例如,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并让学生在智慧阅读平台上寻找相应的阅读资源进行阅读。教师借助这一网络工具得以有效改进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方式,进而实现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可知、可导、可管。
1.借助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思维工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定向的思维发散,而后通过文字与图形的简单组合将冗杂的信息化繁为简,呈现为简要的、层次清晰的逻辑联系,使之更加明了易懂。思维导图在阅读指导中同样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信息主要以文字表达的形式存在于文本中,读者透过这些文字来获取信息。然而整本书的信息是繁杂的,难以在一时间进行全面的概括,尤其在阅读初期,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容易对读者造成一定的误导与阻碍。这时,借助思维导图对文本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初步简要的梳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2.通过具体情境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读者把握作品的精华,感悟作者的情感。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书籍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为了突破壁垒,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来搭建学生与文本人物的交流通道,从而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以高尔基《童年》这篇小说为例,教师在进行这部作品的阅读指导教学时,通过开展分享交流会的形式,带领学生一同赏析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并引导学生选择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片段抒发自己的观点与体会,在思想的交锋中帮助他们提高对故事乃至主旨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选取了外祖母在阿廖沙床前向上帝祈祷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从外祖母的语言中感受她的宽容与坚强,体会她对阿廖沙精神上的慰藉与指引,由此学生便可知外祖母是如何影响阿廖沙的成长,使之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仍然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学生在分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与体会时,以自己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再渗入自己的体会,达到了深层阅读的效果,有利于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作品。
阅读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通过“读”促进学生“写”的能力发展。“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阅读效果,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密切地融合起来,使二者互为手段与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经过阅读一整部作品,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句、素材及表达方式,领悟了深刻的思想。这时,教师应该及时依托文本精准聚焦写作训练点,帮助学生将“从读中悟”转化为“以悟促写”,最终实现“读写结合,一致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