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开展气象指数合作的路径探讨

2021-01-30 19:32
市场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气象服务

李 霄

一、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开放合作全面深化,人文合作蓬勃发展,在携手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2020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17周年。中国-东盟务实合作基于优势互补、着眼利益共享、促进融合发展,惠及了11国20亿人民。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不断延伸,在继续承办好国际论坛及展会、承接国际培训班等“搭台”型的国际交流活动基础上,广西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地域优势,借助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的平台桥梁作用,深入了解东盟各国在气象装备与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供需双方对接的热点、痛点问题,创新气象国际合作新思维、新举措、新产品,拓展气象装备与服务市场,加快《南宁倡议》九大措施的落实。

2017年,中国气象局与新华社在北京发布《中国气象发展指数报告(2017)》,全面客观地评估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展示气象科技发展的“中国贡献”。《报告》通过治理保障、经济影响、民生服务、生态服务、监测预报、创新驱动、环境支撑等具体指标,综合分析和评价我国气象发展总体水平、能力和效益。《报告》的发布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被誉为是全球气象界展示气象服务作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优秀典范。

继往开来,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将以中国气象发展指数为基础,实现进一步的外延、深化、实践、落地。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将通过整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的数据优势、平台优势、传播优势,指数化分析中国和东盟各国气象装备与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促进区域内国际气象合作,尤其是深化气象技术和服务的交流与合作。研发气象指数,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及支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意义

在全球及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是气象部门掌握全球气象治理主动权、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项目抓手,为东盟各国提供解决气象行业发展问题和困难的“中国方案”,履行“气象大国”的使命担当,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该项目的发布和推广,将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气象“走出去”给予有力支撑。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具有以下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客观评估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水平和合作思路

通过优势互补,整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的数据优势、科研优势、区域优势,以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平台优势、传播优势,将繁杂的气象、经济、社会等领域数据进行指数化分析,全面客观分析东盟各国政策环境、人文环境、营商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和东盟各国气象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服务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服务市场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客观科学评估各方的优劣势,为下一步的区域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合作思路。

(二)“供给侧改革”开拓东盟气象“蓝海”市场

东盟国家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而其自身的监测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东盟国家近些年经济持续增长,改善民生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因此,东盟国家气象装备与服务市场商机明显,市场尚是“蓝海”。通过开展多层级“请进来、走出去”的调研,深入了解东盟各国在气象装备与服务产业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双方对接的盲区、误区等问题,以气象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为与东盟国家的创新气象合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拓展气象服务市场。

(三)打通“肠梗阻”,实现行业体系及标准的输出

根据近些年的对外合作实践发现,中国与东盟气象合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制约合作深入推进。一方面,东盟各国气象发展水平、气象行业管理体系标准化水平差异大;另一方面,观测资料体系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差异大。而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项目的平台桥梁作用,我国气象领域能够凭借“技术”“价格”优势加快布局东盟市场,进而实现气象领域的“体系”“标准”“话语权”输出。

(四)为东盟各国气象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台风、暴雨、区域干旱等相近的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整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东盟国家监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与中国建立气象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在观测资料共享、灾害联防、气象服务和科研、气象仪器标定及业务技术人员交流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东盟国家是有刚性需求的。而这既是中国气象走出去、打造国际气象品牌的机遇,又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东盟提供气象行业“中国方案”的使命担当。

(五)切实落实《南宁倡议》九大措施的实践

借助气象指数的平台桥梁作用,深入了解东盟各国在气象装备与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创新气象国际合作新思维、新举措、新产品,拓展气象服务市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区域气象合作机制建设、气象观测、气象灾害联防、业务技术交流、航空气象等方面加强合作,以实际行动加快《南宁倡议》九大措施的落实,助力推动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六)为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提供抓手和强力支撑

指数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成果,也是传播经济信息和意识形态的新型载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气象指数将根据中国与东盟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对中国和东盟各国气象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服务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服务市场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为各国气象部门全面了解区域内气象发展现状提供多维度参考。气象指数持续发布,将为“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的主题设置、研讨方向和合作机制、内容及可持续开办等提供有力抓手。

三、合作路径

(一)技术路线

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以《中国—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为指导,以中国气象发展指数综合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深度结合东盟国家的气象发展实际,构建以发展环境支撑为基础、以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发展效益为外围辐射贡献力的气象发展评价模型,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气象发展的总体情况。

技术研发流程包括资料搜集与专家调研、指标体系构建、专家论证、数据采集处理、报告撰写论证,最终形成报告结果,依托中国经济信息社资源平台,面向全球发布。

1.前期理论研究、专家走访调研。拜访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听取专家对指数编制方法及指标选取的建议。

2.指标体系建设。根据前期理论研究、专家走访调研,建立指数逻辑模型及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

3.专家论证会。在指数编制的过程中,为保障指数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项目组充分利用专家资源,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设立指数专家委员会,审议指数设计规划,对指数编制进行全程咨询和权威论证;对指数编制方案进行评审,保证指数体系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对指数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4.数据采集与模型计算。指标体系确立后,进入数据采集阶段,经过数据的清洗、加工、处理后,根据指数模型进行指数计算。计算结果需要按照校验机制进行反复校验。

5.指数发布。指数发布会承担着发布指数报告、指数成果、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发布会将面向社会发布指数,会议将邀请政府、高校、企业代表和专家参与,并对指数结果和行业发展进行专业解读,扩大指数影响力。

(二)指标体系

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拟从发展效益、发展质量、发展环境等维度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支撑力。

1.气象发展环境。这是提高气象发展质量和水平、做好各类气象服务、提高气象发展影响贡献的基础条件、动力条件。气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通过搜集财政投入、研发投入、教育培训投入等定量数据对“政策支撑力”、“投入支撑力”和“智力支撑力”等气象发展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

2.气象发展质量。这是提高气象服务贡献效益的支撑条件、限制条件。精准及时的气象监测预测、预报预警是提高气象服务贡献和效益的根本保障。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主要分为“监测预报”和“创新驱动”两个方面,通过搜集对象国全球预报贡献力、监测预测准确度、气象灾害预警覆盖率、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度等定量数据对气象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3.气象发展效益。这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气象发展效益即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贡献率、展现气象服务的价值空间和综合效益,既离不开气象发展质量的支撑,也离不开气象发展环境的支撑,同时它又是优化气息发展环境、提高政府保障力、提升政策支撑度的支撑条件、保证条件、持续条件。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主要通过“治理保障”“经济影响”“民生服务”“生态服务”四个指标对气象发展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搜集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效益、气象信息产业规模增速、气象资源开发贡献率、大气污染防治服务力等定量数据。

(三)项目内容

1.组建“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专家委员会。邀请国内及东盟(特别是东博会主题国)涉及相关行业和统计专业的专家学者及数据采集人员,对指数编制的数据、方式方法进行采集、梳理、整合、论证,研究确定指标体系等内容。由国与国的“政府合作”变为行业内“务实合作”,组成预期气象领域的“豪华朋友圈”。

2.开展深入广泛的调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东盟各国相关行业和部门联系,说明指数研发的目的和意义,取得理解、支持和帮助,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开展行业内外、国内外调研。

3.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发布《报告》。发布《中国—东盟博览会主题国气象发展报告》,解读“中国气象发展指数”的研发及运用机制和指导作用,研讨利用气象大数据联合研发“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的机制和办法。这项成果属国际首次,展示中国气象大国的责任担当。

4.发布《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传播报告》。指数的影响力不仅在科学和严谨,公信力和传播力更是关键所在。指数将在指数研发的全周期,组织不同形式有关研讨和调研的信息发布,做到指数的热度持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发布,预期指数内容在国内各级媒体发布超过50条,在全球媒体的信息落地超过300条,将指数真正打造为有世界影响力的风向标。项目结束后发布《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传播报告》。

5.衍生指数信息服务。在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基础上,衍生旅游、交通、农业保险、防灾减灾等行业系列指数信息服务,实现项目的乘数效应,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四)综合效益

1.政治及社会效益

一是以全面客观分析东盟各国政策环境、人文环境、营商环境等为基础,指数化评估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发展水平,为各国气象部门全面了解区域内气象行业基础设施、仪器装备、观测预测、预警服务现状、气象服务供需状况提供多维度参考,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思路,尤其可为气象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弯道超车”提供对标参考。

二是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将更有利于精准研判目前中国与东盟气象合作的现状及下一阶段合作重点;有了第三方指数信息服务的支撑,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的议题设置有望更加科学、更加契合东盟各国多方需求、更有可操作性,推动《南宁倡议》的落实前景可期。

三是通过指数化评估区域气象合作阶段性成果,将更有利于激发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的平台效应,推动气象装备、站网设施、业务系统、服务产品等气象领域合作持续繁荣;在此基础上衍生旅游、交通、农业保险、防灾减灾等行业系列指数信息服务,为国际气象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

四是这一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领域合作的内涵,对助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彰显中国气象大国的形象和实力将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气象合作的创新之举。

2.经济效益

指数的发布和推广,将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气象领域输出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服务、气象服务等领域给予有力支撑,预计输出金额将达到每年2000万元以上。

3.效益持久性

指数的发布,将成为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成果的新亮点,为提高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供更加充分的数据支撑,为论坛取得切实成果找准靶向,为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容和载体支撑。

(1)指数报告。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主题国为研究对象,依托官方公布的数据,客观公正地对中国和东盟各国气象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服务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服务市场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指数化报告,为中国—东盟气象论坛合作研讨提供对标服务。

(2)气象衍生信息产品。在气象指数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气象大数据,共同研发旅游、交通、农业等气象衍生信息产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析、案例解析、评估评价报告等。

(3)指数推广。包括指数发布会、全媒体推广(包含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等)及海外传播。

(五)风险及应对

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风险与对风险的应对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风险一:指数模型的科学性。气象指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气象指数,它需要全面反映区域内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如何科学全面体现气象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并体现在指数上,这都对模型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强强合作、资源互补,确保模型的科学性。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是指数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经济信息社具有丰富的指数开发和运维、推广经验,负责开发、管理和运维新华社旗下全部指数和指数衍生品,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指数研究、发布、推广及运营的专业机构。

风险二:东盟国家相关数据情况的缺失和失真。由于社会发展阶段及信息得外公开程度不同,东盟国家有关经济、社会、气象等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缺失和失真。这些情况都会对指数模型的构建及指标输出带来挑战。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与国际机构(世界银行、世界气象组织等)的沟通协作,得到更多东盟国家权威、全面的一手数据;二是与东盟国家经济、气象部门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实现数据的可得性;三是研究人员赴东盟国家开展深入调研,建立数据获取渠道,确保指数的科学性。

风险三:指数发布的传播力和权威性。气象指数要实现预期效果,就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作为面向国际发布的指数,能否实现传播的效果;2.发布的内容能否获得认可。

应对措施:作为项目主要建设单位,新华社能够凭借其世界通讯社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指数的权威性和传播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气象服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