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01-30 12:29何得桂
生产力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人居整治

何得桂,陶 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至治国理政高度。2018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2021 年2 月21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本文基于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力争全方位透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状况,并试图通过文献的梳理找寻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方向。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总体概况

(一)研究进展

为增强文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厕所革命”+“村容村貌”为主题进行检索和筛选,共得到检索结果2 419 篇,检索时间为2020 年9 月12 日。通过其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相关研究起始于1985 年,之后各年度有零散发文,2005 年发文量开始出现急速增长。在研究内容上,多与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乡村振兴、整治模式、路径、政策等关键词紧密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学者热衷于对东部发达典型地区农村进行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农村居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对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好坏最有发言权。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何泽军等(2018)[1]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生巨大改变,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就业与社保、设施与服务、社区与住宅、财产处理和生态环境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基于村民主体视角研究发现,当前农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总体较高,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制约因素[2]。另外一些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农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偏低,“农民话语权缺失”和“政府的盲目作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3]。高凤杰等(2016)[4]采用统计回归模型对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其环境满意度评价偏低,饮用水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对环境满意度评价存在极显著的影响。李伯华等(2012)[5]对城市边缘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了研究。

2.关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经济、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彭超和张琛(2019)[6]的研究表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村庄经济特征、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庄环境治理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显著影响。乡镇企业废弃物排放、农资产品的使用、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是影响农村居住环境的主要因素[7]。周侃和蔺雪芹(2011)[8]对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氛围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因素。杨锦秀和赵小鸽(2010)[9]从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流动对山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李莹等(2021)[10]基于陕西省的数据资料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已有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3.关于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学界围绕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质量评价方法以及个案研究等方面展开评价。王祎颖等(2017)[11]采用AHP 与正态分布相结合的数学模型,构建了涵盖自然生态环境、设施环境、政府及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4 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杜岩等(2020)[12]对山东17 个地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构建了以生产、生活、生态和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的指标体系。朱媛媛等(2018)[13]综合运用Delphi 及AHP 法,构建了由目标层(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系统指标层(人居物质文化、人居精神文化、人居制度文化)、目标分解层(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与具体指标层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孙慧波和赵霞(2019)[14]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值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运用TOPSIS 法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总体上一般,且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部分学者还对不同类型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如曾菊新等(2016)[15]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李钰和王军(2009)[16]对陕北旱作农业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4.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使城乡公共基础资源配置产生较大差异。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既有理念、技术、机制的不足,又有经济和管理等政策的缺失。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供给与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意识和引导意识严重不足;从居民层面来讲,居民的参与意识、保护意识和建设意识淡薄[17]。严程(2019)[18]的研究发现,我国用于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巨大,但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原因是治理过程中过多关注污水终端处理,忽视了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从治理技术角度综合衡量找出不同污水收集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污水收集率。此外,污水收集工作要注意技术手段与行政管理措施并重,妥善维护设备。胡溢轩和童志峰(2020)[19]认为当前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制度缺失和不完善。利益协调、激励监督与信息共享等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路径普遍存在政策执行偏差情况且行政成本过高,以社会为主体的治理路径面临内外部动力不足的问题。依靠制度建设,构建环境协同共治体系,有效地将政府、市场、社会等要素衔接起来,提升治理的高效性与持续性。胡燕华(2019)[20]认为法律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环境立法缺失、环境执法不足和法律监督力度不强等方面。鞠昌华等(2015)[21]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我国农村环境整治配套经济政策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资金整体不足、税收支持政策过严、难以惠及农村、用电价格支持政策缺乏和金融支持政策支持面窄等问题。朱琳等(2014)[22]研究指出现行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主要包括技术政策方面存在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足、评价政策方面缺乏严格的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以及支持政策方面存在研发支持和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此外,部分学者如吕晓梦(2020)[23]将目光聚焦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环境不公平问题,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以及对农村环境治理重视程度不够,使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更加复杂。陈绍军等(2017)[24]的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对环境整治支付意愿较低,主要受到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5.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路径选择研究。相关学者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治理技术、治理政策、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从宏观层面看,于法稳(2019)[25]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制定规划、明确整治内容以及优先顺序,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财政政策引导确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注重整体性和统筹治理,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手段丰富化,通过统筹治理,降低各项成本,最终形成最大效益[26]。要着力构建政府、村民、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网络化治理模式,提高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认知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治理效果[27]。魏佳容(2015)[28]从明确治理主体、完善法律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导向的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策略。要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场化运作,推进PPP 模式,提升整体整治效率[29]。还有部分学者将垃圾分类作为研究重点,如农户垃圾分类处理意愿[30]、垃圾处理费用支付意愿[31]以及垃圾分类处理模式[32]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强调村民主体作用[33],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系统整治、综合整治、源头整治和分类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马晓河和刘振中(2020)[34]认为要继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白荣君(2020)[35]认为要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综合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法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监管机制和救济制度建设。张新文和张国磊(2014)[36]认为应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及法律普及力度,引导农户权责观念。

(三)研究方法

既有研究综合采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Delphi 法、观察法、抽样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也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TOPSIS 法、AHP 权重分析、熵值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成为当下研究新趋势,利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机制机理中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计量对各项指标、影响因素等进行科学精确的测定与描述。可以预见的是,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多领域的合作研究、新的交叉学科的形成是今后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路径选择。此外,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缺乏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动态关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变迁过程与机制的解释十分局限。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多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整治模式和政策路径展开了大量研究探索,逐步从揭示农村人居环境各要素内在联系及规律的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综合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技术手段多样。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运用和多种形式与领域间的学科交叉是现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已有研究结果仍存在局限性:

1.农村人居环境的演变机理研究较少。梳理农村人居环境演变历程,能重新审视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现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实证资料支撑和理论支持[37]。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动态演变进行大量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评价方面,关于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较为成熟完善。但既有研究大多存在趋同性,即数据来源、解释因素、研究方法和策略建议等趋同[38]。从研究尺度来看,研究对象多为城市,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弱。国内研究在农村人居环境演变的规律、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对农村人居环境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还很少[39]。此外,对农村人居环境演变的研究应以科学合理的模型与客观真实的数据为基础,以动态演变机理研究为侧重点,尝试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演变的理论体系[40],然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演变模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演变的动态分析和预测造成阻碍。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和区域研究不够细化。从研究内容看,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数量众多,但侧重于一个侧面的研究居多,例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缺乏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另一方面,学者把过多的注意力聚焦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虽然探讨人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但少有对农户参与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进行更深入挖掘。从研究区域看,各地农村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上的差异造成其整治工作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关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缺乏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注。将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归类,进一步细化区域差异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存在不足。采取“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治理形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至关重要。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村民思想传统且守旧,对人居环境重视度不高,“搭便车”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等问题严重,并不具备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措施。但鲜有研究基于激励与约束理论对促进村民参与进行机制设计,围绕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热情,实现整治工作的预期目标。

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和考核体系研究欠缺系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通常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经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的实际情况,基层政府基于政绩考量,往往不太注重工程是否发挥实效。上级部门为了有效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相应的考核,但过分强调时间节点、处理率和普及率等指标,基层政府疲于应对。大多数的研究都关注到这些问题,也认识到监督和考核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并没有就体系建设进行深入探讨。要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合理的监督措施。建立符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际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二)研究展望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模式研究。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表现出不适应性,区域间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适应性差。在推广已有技术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并根据地区实际条件研发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整治工作。在整治模式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复杂多样性,应结合实际问题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整治模式。例如,开发“互联网+”管理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垃圾、污水的处理进行数字化运营和维护,既能降低处理成本又能提升处理效率。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规划对整治工作十分重要,科学规划能减少相关项目的随意性,当前基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多是执行上级行政命令,缺乏本地区建设和发展规划。围绕整治重点、路线、时间以及资金核算等方面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硬件设施、后期运营和维护等方面探索科学方案,助力规划实施,实现科学规划管理全覆盖。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融合。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升了村容村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农村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得到提升,对社会资本投资、游客等产生吸引,有助于产业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融合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人居整治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专项整治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北京地铁环境质量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