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2021-01-30 03:22宋祥军刘红梅祁克宗
生物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病理学一流

涂 健,宋祥军,邵 颖,刘红梅,祁克宗

(安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合肥 230036)

2003年,凭借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及应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开,在高等教育领域已达成普遍共识[1]。基于此共识,教育部当年提出并实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促进了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也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2010年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16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全新挑战[2]。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依照《“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规定开展课程推荐认定工作,实现一流本科“双万计划”[3]。这一计划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正逐步从重建轻用向建用一体、建以致用方向发展[4-6]。

1 动物病理学课程打造一流课程的思考

一流本科课程定义是“两性一度”[7]: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就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就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最微观单元,需要凭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来突破传统课程的形式,赋予新的技术场域,具备课程的育人功能。把课程打造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金课,对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

生命科学类课程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门类,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8-9]。我国高校生命科学类课程在向一流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如何定位、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多元和思政元素如何融合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今生命科学类课程要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复合型科技人才及调整改进培养人才方式所面临的挑战。生命科学类课程如何迎接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趋势是目前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热点问题。

动物病理学作为生命科学类课程的一个分支,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重点探讨动物疾病病因以及患病机体代谢、机能和形态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原因、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课程建设为例,描述了动物病理学如何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建设实践。旨在为生命科学类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探索研究提供新思路。

2 动物病理学课程打造一流课程的途径与实践

2.1 课程目标的新定位

国家一流课程强调目标导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2]。

安徽农业大学是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为社会进步及产业升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科人才。而动物病理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桥梁课程,有着“医学之本”之称[10],因此本课程立足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制定了适合本校办学方向和所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线上资源自学+线下翻转课堂+三位一体实践+多元考核体系”教学模式学习;以“夯实基础,拓展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线条,以新农科为目标,培养学生“三阶”能力,包括“一阶”掌握“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二阶”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第三阶”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及临床分析能力;以爱国情怀及职业道德为导向,实现课程与思政融合,将学生培养成奉献国家、尊重生命、崇尚科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兽医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在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出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全国首创提出兽医病理生物学特色方向,并增加了兽医病理生物学教学内容,该方向将动物病理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为动物病理学确立了更宽广的研究基础,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课程内容创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健康与疾病、机体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2.2 教学理念的新转变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专业课程中充斥着不少质量不高的“水课”,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无法从中获得有用知识技能或德性修养[11-12]。为此,高校落实“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高校一流课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用开放性理念和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导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资源自学+线下翻转课堂+三位一体实践+多元考核体系”全新模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实现了从“教得好”向“学的好”的转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自学,包括浏览爱课程网的线上资源自主学习;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混合教学方式,将动物常发疫病以案例的方式展现,指导学生运用本课程内容进行翻转课堂式的分析讨论,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依托学科实验平台,实现“学科、平台、课程”一体化的科研反哺教学,创新性的增加了课程实习,形成理论课+实验课+课程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

2.3 教学方式的新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教学高度融入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实行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13],是生命科学类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需要注重线上资源的搭建和线上工具的使用,包括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雨课堂”等开课平台的有效辅助,才能让课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设计有序地进行,也才能迎合当前大学生“碎片化”“快捷化”的学习与认知特征,引导学生真正地将教学内容“学懂”“学通”“学透”[14]。目前大多数高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考核环节均选择“期末考试决定制”或者“平时考勤+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形成一种惰性的默契,即学生对考核产生“上课到堂、得过且过,考前突击、都能通过”的心理;而教师在获得学生成绩之后,由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已经结束,对学生经常出错、掌握不全等知识点无法进行反馈式教学,最终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保证[15-16]。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课程着力于由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转变。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动物病理学课程在爱课程网成功实现资源共享。(1)电子文档及多媒体库:涵盖动物病理学课程全部教学内容。(2)试题库:可供在线学习者作为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使用,提供试卷及参考答案。(3)教学案例库:精选教学案例,包含临床病例、组织切片、病理标本等。(4)教学视频库:提供动物病理学课程全程授课实录。(5)在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字病理的概念,建立动物病理数字切片库,实现数字切片在课堂中的应用。(6)利用自主研发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动物病理学》在线考试系统,构建多元的考核体系,即平时考核模块 :考核学生到课率,课堂提问回答等;网络考试模块:自主研发“在线考试系统”测试成绩;形成性考核模块:课题组制定综合性实践课题供学生参加,实践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终结性考试模块:期末闭卷考试。不同的考核模块占不同的比例,用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师生间的有效指导是相互的,即教学过程应该是可反馈的[17],通过学生线上自学及线上考核获得的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清晰的了解到学生掌握不好、没学清楚的重难点,引导教师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反馈式重复讲解,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2.4 思政元素的新融入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是思政教师本职,更是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本科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18-19]。

动物病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桥梁学科,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课程着力于以爱国情怀及职业道德为导向,实现课程与思政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元素创新融合途径包括:一是拓宽科技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渗透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动物病理学课程讲授中加入相关内容的最新科学研究和重大科学发现,如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现代病理学诊断技术及其在动物疫病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目前还有哪些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无法在动物疫病中应用,其原因是什么?”,这些新教学内容的加入,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强调文化传承,激发爱国情怀。在动物病理学课程讲授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将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融入其中,如向学生讲授喻本元、喻本亨二位兄弟撰写《元亨疗马集》的故事,神农尝百草及李时珍遍访群山撰写《本草纲目》的故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古代医家或国医大师的“医者仁心”故事,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三是紧跟时事要闻,引发学生共鸣,如在动物病理学的炎症章节中,在向学生讲解炎症的分类——肺炎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现状,通过我国与印度疫情防控效果的差异,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只有紧跟时事要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3 结束语

建设一流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生命科学类本科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首先,需要以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制定课程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以多学科思维、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等新定位为导向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其次,需要落实“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实现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再次,要适应并推行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最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的课程建设路径并加以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科学类本科课程向一流课程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病理学一流
基于工程认证的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