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阳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辽宁 沈阳 110044)
胆囊炎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根据发病时的症状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同时常伴有胆石症[1]。急性胆囊炎常表现为突发性的右上腹剧烈疼痛,或绞痛样,而慢性胆囊炎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放射性疼痛,常见于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部位[2]。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具有术后恢复迅速、创伤小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要治疗方式,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机体产生反射性损害。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通过动态性穿刺,具有操作方便、灵活、治疗病灶的成功率高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高、术后疼痛程度轻[3]。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在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胆囊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3.48±3.47)岁;疾病类型:慢性胆囊炎18例、急性胆囊炎22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4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3.94±3.27)岁;疾病类型:慢性胆囊炎16例、急性胆囊炎24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资料,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类型、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胆囊炎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而本研究也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 诊断标准 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①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有轻度增高趋势,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清黄疸指数以及胆红素增高;②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腔内胆汁黏稠、胆囊壁增厚或较毛糙,胆囊内出现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清晰显示结石影像。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①超声波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变形以及缩小,胆囊结石;②X线检查显示胆结石、胆囊呈乳状不透明阴影、胆囊钙化斑等;③胆囊造影发现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胆囊缩小或者变形、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并可见胆结石。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过腹部CT确诊为胆囊炎,右上腹压痛明显;均无手术禁忌证;均为首次治疗、首次发病[4]。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存在腹腔镜以及穿刺禁忌证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水、抗感染、补液治疗等,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足低位),施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留置导尿管,消毒铺巾;在患者肚脐下端或者肚脐上端切口1 cm处,建立气腹(二氧化碳气腹压保持在10~14 mm Hg),再插入10 mm穿刺器,同时将腹腔镜镜头置入;在患者剑突下端行穿刺,切口1 cm,将手术的操作器械置入,用腹腔镜镜头辅助探查肝脏色泽、大小,明确其是否出现粘连,同时观察胆囊是否出现充血、水肿;并于腋前线和右侧肋弓的交界处下端以及患者锁骨中线和右侧肋弓的交界处下端分别作一长约0.5 cm的切口,再将穿刺器置入,以此建立副操作孔;经腹腔镜探查和确认胆囊管后,用Hemolock夹切断,再对胆囊床电灼止血;通过自主操作孔将切除后的胆囊标本取出,并送至病理检查;对手术创面及时止血,用生理盐水冲洗,检查腹腔有无出血,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患者取偏左侧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胆囊,消毒铺巾;取患者右侧腋中线第7~9根肋间作为穿刺点,待局部麻醉起效后,在穿刺位置切口0.5 cm处进针,在进针前嘱患者屏息,再由超声引导进针,进针至胆囊床可感觉到阻力增加,继续进针至感觉阻力减弱后,则表示进针成功;将针芯退出,回吸胆汁,退针的同时再进管,经超声确认导管准确位于胆囊后固定,持续引流。
1.5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包括出血、胆萎、气胸等。③比较两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水平,于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进行检测,以3000 r/min的频率转速离心8~10 min,取上层血清进行检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HMGB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MGB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前后HMGB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HMG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HMG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手术前后HMGB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HMGB水平比较()
胆囊炎系指由胆囊结石或者其他原因引起胆囊内出现炎性反应的过程,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5]。胆囊炎多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剧烈。慢性胆囊炎虽症状不严重,但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6]。随着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的增多,胆囊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胆囊炎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对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胆囊炎在发病时胆囊壁会增厚,易出现穿孔,同时胆囊内会渗出大量的炎性物质造成周围组织粘连,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其辨认组织结构不清晰、分离难[7]。
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是临床一种新型的超声引导术,在超声的引导下,可将胆囊中的胆汁引流出来,有利于降低胆囊腔内的压力,同时可减少细菌或毒素的入血,使炎性反应得以控制[8]。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的约束,可实时、动态监测全程,从而提高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可缩短胆囊炎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采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可有效控制炎性反应,使组织水肿得到明显好转,由此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从而缩短住院时间[9-10]。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高。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操作,除对患有严重的凝血障碍或者患者术中体位不配合外并无明显的禁忌证。对于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且需要接受抗血栓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在停药后评估有无凝血功能障碍,若无也可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穿刺过程中是经过胆囊床界面进入胆囊,有利于防止胆萎的形成[11]。此外,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术前的准备简单,操作便利,又可准确寻找并定位穿刺部位,创面小,操作安全,同时通过动态监测手术操作过程,故而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2-18]。
本研究发现,术前,两组HMG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HMG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可明显减轻胆囊炎患者的炎性反应。有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早期炎性因子在释放高峰过后,巨噬细胞会释放出一种核蛋白即HMGB,其在抗体治疗中可显著降低LPS小鼠的病死率,说明HMGB是内毒素致死效应的晚期重要炎性介质[13]。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其主要是通过引流胆汁来抑制胆囊内局部炎性反应,从而减轻炎性渗出或者组织水肿现象,进而减轻胆囊内部的压力,达到缓解急性炎症症状,促进患者机体的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减轻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