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曦明
我有一位女友,最近在为她两岁的儿子改造家中的阳台。
阳台以前是堆放杂物的,前两周开始,女友“心血来潮”地收拾起这个阳台。她用补墙膏把被雨水淋黑的墙面刷白,把网购的书架组装起来钉到墙上,在阳台角落摆放绿植,挂纱帘,挂画,铺地垫,安置好儿子的小沙发,再把小朋友心爱的绘本一本本摆上书架……一个美好的儿童阅读角就这样诞生了。
身为摄影师的女友拍了一组阅读角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说:“一面書墙是我的梦想啊,没想到先帮儿子实现了……现在书里的世界都开始等着你去探索了,宇宙深海、广袤自然,都欢迎你。”
这样的一个阅读角,也是无数成年人的梦想啊。
另一位女友成功地让这个梦想照进了自己的现实。她发愁家里的书一年比一年多,书房放不下了,卧室放不下了,她开始打客厅的主意,定制了能覆盖整整一面墙的巨型书架。彷徨的书们从此有了安身之所,客厅也成了她更广阔的阅读角。
这两位女友,都是《女报》的多年读者。我与她们的友谊,都是从编读关系起步的。
作为纸媒行业的一员,我常常会被周围人们对纸质阅读的执著热爱惊到。常常会困惑又感动地想,在这样一个网络阅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即便是在网络阅读中,文字阅读的比例也越来越低、越来越被视频和音频占领地盘的时代,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痴心不改地热爱着纸质阅读,尤其是,痴心不改地读杂志?
大概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万个理由。
那天,摄影师女友说:“每天和儿子的亲子共读时间又幸福又折磨,讲得口干舌燥的,希望他早点走上独立阅读的道路吧。”
忽然被“幸福又折磨”几个字击中。
那些对纸质阅读痴心不改的人,或许就是在经历着幸福又折磨的过程吧。幸福是阅读可想而知的结果,折磨意味着当下的纸质阅读需要排除太多干扰,敢于放弃太多人认为先进的阅读方式——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作为杂志的编辑者,编出一本杂志的过程,如你所想,也是一段幸福又折磨的旅程:幸福是因为有你的期待,折磨是想尽力做到最好。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坚信纸媒的价值,坚信纸质阅读古老而常青,因为它已然是很多人改不掉的习惯和切不断的传承。就像你手中的《女报》,走过将近30年光阴,趟过无数山高水长,那份古老而常青的自觉始终都在:把编稿的折磨留给我们,把阅读的幸福献给你。
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