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地球家园

2021-01-29 16:24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总书记文明理念

文 王灵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并向世界各国发出了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倡议。此次COP15的“生态文明论坛”研讨活动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为主题,聚焦“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努力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理念。这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为人类发展范式转型提供了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

生态兴则文明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淀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辩证理念,“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体现了我们先人们质朴睿智的自然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在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站在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相关性视角,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哲学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其标志和载体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其中,我国生态环境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全面小康最亮丽的底色。

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政治高度来对待,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升华和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切实体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从农村厕所革命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从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到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美丽。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古国建设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且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条路子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问题,就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2012年11月和2018年3月,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写入党章、宪法。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也丰富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内涵,这包括: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环境权既不能游离于人体之外,又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必须依托人与自然共同存在,坚持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四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五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共治观,将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汇聚起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是正确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走对了。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和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既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发展必须面临的物理疆界。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加剧,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人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严肃而迫切的生命之问,谁也无法再回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团结、共克时艰,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COP15的召开,以其“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崭新主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是一次难得的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的科普契机。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成立了管理山林川泽的林官、湖官、田畴之官等,设置了专属政府机构,成为中国近年来推行的“河长制”“湖长制”等创新生态管理制度的前身。成书于2500年前的《诗经》,就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代表区域之一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据《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介绍,云南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85%的重要物种得到保护;种质资源评价、驯化进展顺利,成功驯化天麻、灯盏花、铁皮石斛、龙血树、红豆杉等20多个药用植物品种,引种了以南药为代表的多种药用植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生态保护政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展大、成果多。前不久,云南大象集体出游的故事,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云南赢得了国际舆论广泛赞誉。我们相信,借助COP15的平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未来一定会充满更多色彩,为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开创全球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贡献云南力量。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明理念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