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静 芦洪涛/ 文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定位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1]。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发展格局下,环境监测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根据《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文件[2],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上海对环保的投入每年保持在全市生产总值的3%左右。在环保新常态、新政策、新举措的推动下,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
自201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实验室评定准则,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和市场准入条件进行调整后,检测市场规模和检测机构数量迅速扩大。可以预期,伴随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改革的深入,检测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与此相对应的,各类检测机构对于符合检测岗位要求的人员需求也将持续上升。
通过对环境监测相关企业的调查访谈,企业近三年招收的高职毕业生中,约40%~50%从事采样员和检测员工作。上述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且需要反复训练强化、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方可牢固掌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要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过硬的采样技能和检测分析技能,方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
可见,大力推进和加强环境监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恰逢其时。
环境监测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应紧密对接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着力固根基、补短板、提质量,大幅提升环境监测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3]。
环境监测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技术含量较高,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采样能力、化学分析能力和仪器分析能力,而这些职业技能需要大量的反复训练和不断的教学渗透,通过实践的经验积累方可掌握。因此,环境监测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持续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通过企业、学校和教育学专家通力协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同时,通过不断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创新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聚焦环境监测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积极布局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联合教学点,使学生更为牢固和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满足人才市场增长需求的毕业生。
此外,还应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环境监测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动态调整环境监测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通过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不断强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环境监测职业高等教育建设应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紧紧围绕行业特点和专业特征,持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实践“立体-多层阶梯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职培养教学方案一体化设计、理实教学环节一体化建设、校企人才培养措施一体化联动”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努力达成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高、能力覆盖全、专业基础宽、职业技能扎实”的行业急需的复合型高职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环境监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重点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面向环境监测机构、环境治理企业及各类大中型生产企业等相关单位,培养能在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管理第一线从事环境采样、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检测、环境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单线型、多点站式、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创新为立体型、多层阶梯制、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三大职业能力分解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在系统考虑、统筹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基地练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层层递进、面面相连的培养过程中稳步提升,未来即使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职业发生变更,学生依然具备重新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2)课程体系优化
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环境监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三个一体化”进行,即高职培养教学方案一体化设计、理实教学环节一体化建设、校企人才培养措施一体化联动。“三个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持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课程内容更好满足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多种类型的用人单位相关就业岗位管理者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人员进行充分研讨,就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细化列表,提炼出符合中高贯通培养层面的共性的职业标准,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高职培养目标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设计课程。
以环境采样课程为例,鉴于环境监测采样员是本专业高职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故而将此课程定位为以实践为主的岗位型课程。在课程设计伊始,就根据调研企业岗位职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学期阶段式上升,通过四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训练学生掌握环境监测采样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安全、采样、现场检测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采样工作。课程内容涵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公共场所检测、室内环境检测、职业卫生检测、污染源监测等各类监测、检测项目的采样与现场检测。
课程体系开始实施后,及时对课程执行效果进行跟踪,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此同时,结合相关专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变化和环境监测技术的进展对课程体系进行符合程序与规范的科学调整。
(3)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打造经验丰富、配合默契、相对成熟稳定的教师团队,由校内在编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达到合理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型比例和合适的师生比。
一是强化校内教师团队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将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进行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环境监测领域企业挂职锻炼,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环境监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造具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同时把掌握的最新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等不断引入课堂。
二是优化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引进。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的合作机制。根据专业课程需求,与产学合作企业建立紧密关系,由学校和企业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共同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工作需要,由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学校、教育学家负责对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开展教育理论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等活动,使兼职教师熟悉职业教育的教学,提高其教学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成熟、合格的兼职教师队伍。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
专业性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功培育职业技能强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大力提升本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力争实现学生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
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同步考虑将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一方面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的先进设备和项目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帮助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
于此同时,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诸如VR技术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可开展受限空间和实验室防护等VR实训中心建设。其中,受限空间VR实训中心主要用于1+X污水处理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受限空间操作考核。通过仿真模拟,反复锻炼和加深学生对于考核要求的理解和实操能力,为顺利获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打下坚实基础。实验室防护VR实训中心,一方面用于环境采样与检测、实验室质量与维护等对现场环境要求较高的课程,从而达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仿真应急安全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防护不当的惨痛经历,从而提高学生日常化学实验时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环境监测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及时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建设路径,坚持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培养出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