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治,史靖琳
中美体育电影传播中体育观念的比较研究
陈 治,史靖琳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对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观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充分体验不同文化圈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为拓宽我国体育电影创作思路和丰富体育电影创作经验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中美电影传播中的体育观念具有以下共同点:(1)都充分表达了人类对人体自身躯体直觉的形态美感认同;(2)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共享的体育文化观念和共同的时代发展命题。同时,中美电影也存在着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上的不同之处。我国体育电影只有打破历史的、地域的禁锢,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才能提升在世界受众中的影响力和在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力。
体育电影;体育观念;身体观;运动观;身体教育观
所谓体育电影就是“以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的重大事件和体育工作者为题材的影片。”[1]体育电影将展现人类力量、速度之美的体育运动和充分运用“声画结合”技术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1897年人类首部体育电影《考倍特与弗茨西蒙的拳赛》首映一直到今天,全世界出品体育电影数以千计,其中13部先后获得奥斯卡电影金像奖的34个奖项。体育电影成为了人类体育人文精神和体育价值观念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艺术载体。
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因为电影是一种表现可见的,换句话说即身体动作的艺术,所以体育、竞技或杂技表演在电影里所能起的作用,显然就比它们在其他任何艺术里所能起的作用大得多。”[2]在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体育电影体现出人们对生命本体价值的不断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思考,体现了人性的本真价值和美学意义。体育电影将电影艺术和体育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审美结构形态,具有明显的外部和内部结构特征。
体育电影的外部结构通过镜头的运用,使体育运动更加戏剧化,强调竞技体育的身体表现,竞技运动的成功或失败过程等,使体育运动透过镜头得到高度美化,将瞬间变成永恒。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拥有健美的躯体,敏捷的动作,不屈的力量,强烈吸引着具有好奇心理的电影受众,满足其原始的生理崇拜。同时,体育电影中,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身体姿态有着不一样的身体张力,唤起电影受众对英雄气质的崇敬和感叹。
体育电影的内部结构通过描述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折射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决定体育电影所流露出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是说,体育电影内部结构所折射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是体育电影的灵魂和基石,体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社会愿望和主流意识形态等。
“观念”一词源于希腊,意为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具有“观看”和“理解”之意。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观念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哲学意义上的“观念”并不具有科学的特质,它可以纯粹是思想者的体验和沉思默想,是组成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基本要素。
体育观念,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实践中对体育运动所持有的整体性认识和基本观点,是对体育运动体验和沉思的结果,表达了对待体育运动的精神认同。按照中国体育理论界的主流认识,体育观念由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三种核心观念构成。三种观念相互影响碰撞,完善发展“体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身体观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躯体的综合认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身体观自然的身体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心灵有着不同的阐释。运动观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形成的一般性认识,它导致了运动项目的形成和规则的演变,表现为人们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目的性选择。身体教育观是人们对身体训练的教育功能的一般性认识,决定了身体教育的目的和导向,表现为人们对身体、运动的社会性选择。
构成体育观念的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相互影响,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身体观在三者中居于首要地位,身体既是运动的主体,也是身体教育的目的;(2)基于不同的身体观,对运动观或者身体教育观的偏重或者选择,则构成了不同的“体育观念”,即人们对体育的不同的认识,这些观念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对体育的基本认识和界定,表现为体育发展史的过程。运动观揭示出身体的自然运动方式(运动项目),身体教育观揭示出身体的社会存在方式(身体训练理论),身体教育借助运动项目得以实行。
对中美体育电影中的体育观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充分体验不同文化圈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为拓宽我国体育电影创作思路和丰富体育电影创作经验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接轨世界体育电影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3.1.1 身体审美的感官直觉性 中美体育电影都充分表达了人类对人体自身躯体直觉的形态美感认同。在中美体育电影中,由于有了体育场景的设置,故事人物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褪去外面服饰的包裹和遮蔽,裸露出理想健美的身躯。而且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常年的体育运动训练后,躯体超越常人,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基于人类生命崇拜本能的身体审美是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观念的共同之处。如史泰龙在电影《洛克》中展现的结实肌肉线条,李小龙在电影《龙争虎斗》中天赋异禀的健硕身材和由此生发的运动速度和力量,成为体育电影中的重要卖点。
3.1.2 奥林匹克精神成为身体教育的主旋律 《奥利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二条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3]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全世界体育电影传播中共享的体育文化观念和共同的时代发展命题,吸引着全世界电影工作者去精心浇灌姹紫嫣红的体育电影艺术精品花园。经典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和中华民族不放弃、不屈服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以史诗般的格调唱响了崇高的赞歌,产生了“净化”的教育效果。美国影片《飓风》根据拳击手鲁本·卡特的事迹改编,再现了拳坛内外的风云变化,影片中卡特说道,“憎恨让我进了监狱,而爱最终将让我从这儿出去!”最终爱心和奉献逾越了仇恨与不公,卡特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影片反对种族歧视、维护人格尊严,使导演诺曼·杰威森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3.2.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观 美国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使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一般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基督教文化影响下身体观:身体属于上帝,同时身体又是人罪恶的源头,人应该压抑身体的罪恶以达到净化灵魂的要求,身体服从于神的要求,但是这种服从不是盲目的,而是符合逻各斯思辨的产物,这样身体实际上成为了逻各斯的奴役。这种身体观也理所当然地反映在美国体育电影中。在影片《烈火战车》中,埃里克打破了剑桥大学保持了7个世纪的运动会记录后,人们对他说,“埃里克,如果你热忱,你可以向上帝祈祷,不要妥协,妥协是魔鬼的话语,为上帝而跑,让世界合而为一。”美国把崇尚竞争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在平等的基础上积极追求竞争,从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例如美国主旋律影片《弱点》,尽管表现出了人性伪善的一面,但真正做到了打动人心,用一个平凡人的个性化成功之路来诠释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情怀。通过外部影响和内部努力,激发了自身的运动潜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
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身体观完全不同的身体观,也正是基于这种身体观,逐步形成中国的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成为中国体育的基本形态。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身体观表现为“身心合一”。人的本性被发现,身体作为人的肉体存在,不再经受宗教或者神性的统治,而是成为了理性的奴仆,重归于人性的范畴之中。反映在体育电影当中,身体的展示总是体现了社会政治和精神的诉求。如1934年孙瑜导演的《体育皇后》将体育、身体与启蒙、救亡联系起来,“强身健体,救国救民”的坚定信仰贯穿电影始末,是电影的主题思想。电影中的主角林璎说:“爸爸,我知道中国为什么不强了!第一个原因就是身体太弱!”云鹏也说道,“有健全的身体,然后又健全的精神!有青春的朝气,然后有奋斗的恒心!任何民族自强的原动力,就是健全的身体。”
3.2.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动观 朱世达先生认为,美国文化的渊源以下几点:(1)是清教主义;(2)是自由主义;(3)是个人主义[4]。这是催生美国体育运动观产生的深层根源。美国的运动观注重人的个性张扬,提倡人在运动领域之间的交流,运动表现为人与人的竞争,而不是人与神的抗争,或者人对上帝的模仿。受个人主义运动观的影响,美国体育电影热衷于通过制造英雄神话来表达个人奋斗是通向出人头地的天梯的主题,其人物形象多数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影片《一代拳王》描述了拳王阿里个人奋斗的曲折与艰辛,32岁的阿里再次获得世界拳击桂冠,是美国个人奋斗精神的最佳注解,也是美国永不停息的运动竞争精神的真实体现。《42号传奇》与《特快达阵》都是有关种族歧视题材的体育电影,影片分别描述了棒球手Jackie Robinson与橄榄球手Ernie Davis两位黑人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从当时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拼搏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铸造传奇的励志故事。从细节刻画了体育界传奇球手的诞生,展示了当时美国政治背景下,从体育角度展现出来的一个变革的时代。突破种族歧视,打破固有的社会观念,也是体育的精神所在。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思想,它强调群体的和谐,维护权威与社会的稳定,对集体荣誉和利益的维护是保护个人利益和名声的前提,其人物形象多数表现出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例如,由周星驰主演的经典影片《少林足球》,点燃少林寺兄弟安于现状甘愿接受平庸生活之后心底那团悄然熄灭的青春热情之火,唤醒大家心中的梦想,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活着的意义。细致刻画了小人物的背后辛酸故事与奋斗历程,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到逆袭。影片把少林功夫与现代足球相结合,讲述足球运动的同时传播少林文化,向全世界更好展示了中国的体育精神与文化自信。另外一部影片《波牛》描述了乡下小子李堂在一次次的意外之下经历了种种人生转折之后仍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展现了老香港的足球风云,不只是球场暴力,还有关于权利与金钱交易的阴暗面。该片用武术融合于足球技巧中,创新的同时展示了老香港电影的淳朴与可爱,使观众眼前一亮。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运动观念,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注重整体和谐和稳定。《两个小足球队》《棒球少年》等影片是以中学生体育运动为题材,弘扬集体主义运动观的优秀体育电影,虽然受历史环境的限制,这些影片有明显意识形态上的“规训”之嫌,但其鲜明的艺术形象对陶冶广大青少年的情操产生过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
3.2.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教育观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中美两国身体教育观也逐步走向融合,提倡人的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人走向社会的标准路径。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历史、文化、思想上的差异,两国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教育观群与己、利与义、理与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在群己关系方面,中国体育电影的身体教育观体现了修身报国的取向。影片《沙鸥》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国家利益和荣誉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两难境地中,讲述了女排队员沙鸥在重要国际赛事中失利、未婚夫在登山中遇难的双重打击下,如何直面命运多舛的现实,痛定思痛,终于实现了为国争光的夙愿和人生的价值目标。在利义关系方面,中国体育电影的身体教育观体现了重义轻利的取向。在影片《体育皇后》中,林璎在比赛中,通过义与利的权衡,放弃了对“皇后”桂冠的争夺,因为在她心中,若“皇后”的虚名是以牺牲别人生命为代价,则是违背道义的,她宁可不要,树立起一个恪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典型。在天人关系方面,中国体育电影对人性、人心、人情进行关注思考,对生命本体价值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褒扬。在《棋王》一片中,棋王把自己贫贱的一生融入棋道的世界,却留下了无奈与坎坷的重重伤痕。他成为人们对传统文化思考的一个艺术形象,也成为体现人生智慧和反叛精神的一根旗杆。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指的就是胜利者享有绝对的社会地位,而失败者则被人指责,有口难辩。但在影片《败者为王》中却讲述了主角李宗伟在经历屡次失败之后,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被人称赞,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美国体育电影中身体教育观首先体现对个人自由,个人至上主义的不懈追求。美国体育电影将个人之间的平等竞争的观念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圆满结局来表达美国人对个人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向往和憧憬。美国体育电影中的竞技性与随之而来的紧张、刺激的感官体验深深吸引电影受众,其努力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更成为激励和教育受众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如《美国人的英雄:克努特·洛克恩》这部电影对美国人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力打造,刻画了常胜教练洛克恩的传奇一生。而通过竞争取胜也始终贯穿于每部美国体育电影之中,无论是《爱到最高点》中职业橄榄球队员对胜利的渴望,还是《铁拳男人》中詹姆斯不获胜誓不罢休的执着,都是对竞争精神的褒扬。其次,美国体育电影反映了实用主义哲学下对“美国梦”追求的身体教育观。美国梦是对自由、平等、宽容、进取和成功进行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5]。影片《洛奇》描述的就是洛奇通过奋斗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美国梦”。这种典型的美国精神寓言强调奋斗创造进步,“美国梦”的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体育电影不仅仅是人类生活和体育运动的银幕表达,也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和电影艺术的天作之合,它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宣扬核心价值观念的双重重任。通过对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观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观念存在身体审美的感官直觉性和把奥林匹克精神作为身体教育的主旋律两个共同点,两者都表达了人类对人体自身躯体直觉的形态美感认同,并且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始终把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体育电影传播中的重要文化观念和永恒主题。而不同点是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美国受基督教影响较深,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在电影中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较多,以此来表达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至上主义的不懈追求。中国则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群体的和谐,在电影中多表现为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来维护权威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中美体育电影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体观、运动观和身体教育观。
我们充分体验和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电影所呈现出的体育观念。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打破历史的、地域的禁锢,提升品味,丰富其内涵,加强我国体育电影在世界受众中的影响力和在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时强调,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这有利于我国体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将电影的艺术文化与体育的精神文化相结合,向社会大众传递积极乐观的社会文化。
因此,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要在适应国际社会发展态势、国家利益需要和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对体育观念的内涵与传播形态、策略有效地进行动态调适,以选择三者有机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让文化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内置”于体育电影这一艺术作品中的叙事情节和支撑体育电影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而不是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意。使观众对体育电影的审美价值认同延伸为对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乃至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进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普遍认同,为我国体育电影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文化途径。
[1] 张骏祥,程季华.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10.
[2] 丁华民,志 敏.奥林匹克全书第1卷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03.
[3] 孔繁敏,等.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4] 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04.
[5] 李 杰.中美体育电影的发展和差异的对比研究[D].中北大学,2017.
[6] 张 健.中美体育电影价值内涵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7] 胡 燕.从美国动画片看美国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9(19):19-20.
[8] 李其荣.开放·包容·进取——美国文化的优势[J].学术界,2005(04):83~94.
[9] 王仕虎,刘连发.中美体育电影主题叙事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3,34(05):74~77+40.
[10] 尚志强,黄斐跃.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56~158.
[11] 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02):28~3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s Concept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Sports Movies
CHEN Zhi, SHI Jinglin
Sports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s concept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ports films can fully experience the differences in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deas and lifestyl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ircl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broadening China's sports film creative ideas and enriching its experience in sports film crea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sports concept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have the following in common: First, all of them fully express human's aesthetic recognition of human body intuition.Second, the Olympic spirit has become a shared concept of sports culture and a common pro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body view, sports view and body education view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Only by breaking the historical and regional constraints, further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nstantly enrich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 China's sports films enhance their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udi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lm market.
Sports film; Sports concept; Body view; Sports view; Body education view
G80-05
A
1007―6891(2021)03―0101―04
10.13932/j.cnki.sctykx.2021.03.21
2019-12-06
2020-02-06
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BYT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