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经济学院 蒋晓阳 张釦 廖茜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陈国庆(通讯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迈入更高层次。受疫情影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发生变革,“逆全球化”声音逐渐兴起,国际经济形势复杂,挑战严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党中央以全球发展格局为依据,考虑我国的经济转型方式。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同时,党中央提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和多年累积的体制机制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消费模式由传统的线下消费转变为新时代的线上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更多地注重消费的便捷性、高效性,同时对消费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会展业是现代新兴的服务行业,通过开展各种国内国际会议、博览会以及展览会的方式抓住商机,谋划贸易合作,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其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的主体,并成为对外开放的平台之一。会展业除影响面广的特点外,还具有关联程度高的特点。会展活动的举办往往伴随着餐饮业、交通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结构的变革,会展业由举办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基础模式,逐渐发展成餐饮、文旅、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的经济拉动效应显著。会展综合体作为会展经济的承载物,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聚集物流、人流及资金流并快速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区域。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需充分利用会展业的带动作用,构建会展综合体,促进产业集聚。
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现代新兴服务业的会展业逐渐探索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各地会展业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势头强劲。在党中央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中,传统的会议、展览模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对会展业的发展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大会展”趋势明显,会展产业从以前只关注参展商、观众、市场等“需求侧”向关注展贸互融、民生服务、城市文化等“供给侧”方向转变。在会展业的基础上,会展综合体被提出。会展综合体保留了以往会展业的会议、展览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会议、展览、商业、酒店等多项功能汇集于一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城市更高的发展需求。会展综合体具有的大体量、一体化、多业态的特点和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在中小城市会展综合体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对会展综合体提出了四个可行性要求,即:工程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经营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分析。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展综合体需要依据产业规模进行好用、适用的建设规划,坚持建小圈、扩大圈的发展规划。会展综合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成本要求较高,需要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投入上实现较好的分配。政府在会展综合体中需要允许企业进行商业化的操作空间,从而保证会展综合体的经营具备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流,以实现基础的盈亏平衡以及后续可观的投资回报。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会展综合体在运行过程中的“绿色”意识,降低对地区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节能降耗。会展综合体作为会展业在新经济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需要着重创新投资运营模式,政企合作,资源互换;注重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实现策划、投资、建设、运营“四位一体”。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会展综合体需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改变原有的粗放型量的增长,进入“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集多种服务业态于一身的会展综合体将成为城市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会展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全局发展规划思路、完善政府监管体制、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打造会展新业态、增强自身竞争力,以解决场馆规划缺乏全局性思路、监管体制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长久发展规划不明确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平台的进一步展开,会展综合体在发挥对外合作的优势时,也应注意对外合作的劣势,控制外资资本对地区会展综合体的控制和冲击。
会展综合体模式是基于布局全面、高利用率、有特色、实用性与功能性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下的会展新模式。在新经济背景下,一些地区为了经济发展而急于求成,会展业成为了发展首选。这些地区在建设场馆时以地段、形象、标志性建筑为主要考虑因素,而在应用时这些因素与实际需求不符,造成了场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这是因为场馆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场馆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导致了场馆的实用性差。在占据优势资源的情况下,会展场馆的综合性、全局视角的布局与建设是锦上添花,同时也势在必行。
会展综合体的综合性特点涵盖了展览、办公、多方产业及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因其特点,地区内部与地区之间、会展业同业之间以及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产业竞争不可避免。一个秩序良好的市场,既不能一家独大,也不能过于分散。当前的市场情况是各地会展业快速发展,为跟上时代和政策的步伐,会展市场的供大于求,场馆的相对运营成本增加,场馆闲置,市场压价现象比较普遍。因监管体系的相对落后,会展市场的秩序较为混乱。会展综合体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重视会展品质与展商资质,还迫切需要监管机构的从旁引导。
当前许多城市的会展体量大,涉及面广,场馆较多。但大多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在成功筹备并举办会展后,场馆以及各方资源的处置措施缺失。比如一些大型场馆在办展过后闲置时间长,维护费用高且无论是政府或者企业都不愿支出费用去维护。会展业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会展相关方缺乏关系维护体系,导致再次办展时还要支出一些成本去招募展商和一些关联产业体系。场馆数量与城市需求不匹配,不能发挥规模效应,而且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会展综合体的构建过程中,资源的利用与维护、办展前后的场馆规划、环境问题等方面仍是巨大挑战。
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的格局,会展业国际化的进程也逐渐加快,这在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广交会等大型展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体现。会展国际化意味着会展市场的开放,《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的颁布使会展市场竞争壁垒被打破。外资有了一定的投资权利且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在承办权上使国内公司产生了巨大压力。同时外资进入会展业带来的会展人才以及会展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可能对当前基于中式管理方式的会展综合体的构建产生冲击。且具有准入资格的外资展览公司在产品品质及公司信用方面普遍较好,对会展产品市场也是一大冲击。所以如何在竞争中体现自身优势,加强中国特色会展综合体的构建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会展场馆的建设要具备四个可行性以后才可实施。会展场馆的项目工程可行性分析,即城市是否真正需要,如果需要,那么规模是多大。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即建设会展场馆资金的来源为何处,资金回收模式如何。项目可持续运营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建成以后会展场馆是财政包袱,那么将会违背办展意愿。采用会展产业集群的产业开发策略,让场馆能满足综合体构建的要求,同时为后期运营提供全方位服务。环境可行性分析,在选址、民俗、运营影响、用材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从以上四个方面全面布局场馆建设,必将能够构建好会展综合体。
未来政府要在会展业监管方面发挥监管为主、审批为辅的作用。首先,严格审批展馆开发建设资格,确保展馆建设符合城市和地区建设规划,杜绝凑指标、做面子工程等行为。其次,规范参展商资质及相应的市场定价机制,防止一些展会为了招揽展商减少成本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例如,严重压价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然后制定会展市场产品品质监督管理办法,对于一些信用差且产品品质差的展商采取严厉惩罚措施,保护城市的会展品牌和名誉,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
会展综合体对于城市的影响力极大,不仅能体现城市的综合实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展商和客户的综合体验。从会展基本功能会议和展览出发,还要考虑其他功能的配套体验。会展综合体周边的设施要在建设时就考虑完善。酒店、旅馆、便利店、银行、咖啡馆、餐馆、医疗、交通、上网设施等应该一应俱全。在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无论有无会展活动,都可以增添城市活力,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有了会展综合体的主体——会展业的助力,城市经济必将走向繁荣,会展综合体也能长久依存。
会展业突破自身圈层闲置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是自身开拓市场、增加功能的需求。同时在新经济背景下,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成一个圈子的综合体或成为未来趋势。首先要提升会展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开发好的项目;其次是解决跨产业对接的现实问题,为参展商和客户规划好会展期间的行程轨迹,并以多方产业协调为支持;最后是提升会展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服务品质,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丰富服务内容,体现服务特色,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会展综合体即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圈,要在一个圈子里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打造多元化的会展综合体。
在当前会展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政策的开放使外资的进入成为必然。会展业的竞争由内部竞争变成了内外竞争并存的局面。外资的进入意味着资本、人才、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引入。外资进入可以解决以往的会展业恶性竞争现象,并朝会展业创新型提质增效的方向发展。中外资的合作,可以为成熟的会展业引入新型思想,转型升级成为一个综合体;可以为正在筹备的会展业提供一个全局式的布局经验,为会展业的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国内可以引入泰国的IMPACT会展中心模式,它是一个集展览、游玩、休闲、购物、住宿等项目为一体的多功能会展场馆。借鉴这种模式再结合本国特色的会展模式发展,可以打造多元化的新型会展综合体,走合作共赢之路。